宋永國
(吉林省公主嶺市大嶺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 136108)
豬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豬黃痢、豬白痢及水腫病等疾病的總稱,本菌屬革蘭氏染色陰性,有數(shù)根鞭毛,兩端鈍圓的短桿菌。在37℃的普通培養(yǎng)基中24h 可形成透明淺灰色的濕潤菌落。在肉湯中生化反應活潑,24h 形成淺灰色易搖散的沉淀物。呈M.R.試驗陽性和V.P.試驗陰性,該病菌不耐高溫,在60℃環(huán)境中15min 即可殺死,另外一般消毒藥物均可防治。
大腸桿菌是由內毒素、外毒素、細胞毒素及定植因子、直接侵襲性、大腸桿菌素等不同毒素引起的不同病理過程。其中大腸桿菌內毒素在敗血癥中作用尤其明顯,是大腸桿菌崩解時被釋放出來的類脂A 毒力因子;大腸桿菌外毒素分為不耐熱腸毒素 (LI) 和耐熱腸毒素 (ST)。LT 在 60℃環(huán)境中10min 可被殺死,ST 可激活回腸上皮細胞刷絨毛上的顆粒性鳥苷環(huán)化酶,增加CGMP 產生,同樣引起分泌性腹瀉。
仔豬黃痢病是1 周齡以內仔豬發(fā)生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疾病,常見仔豬劇烈腹瀉,排黃色或黃白色稀糞,迅速死亡等特征,主要是由于天氣劇烈變化受寒冷,或圈舍及飼料受到污染,或消毒不徹底,或吃初乳不足所致。溶血性或非溶血性大腸桿菌是引起仔豬黃痢的兩個主要因素
一般窩內發(fā)現(xiàn)第一頭豬感病,24h 或1~2d 內同窩仔豬相繼發(fā)病。最初排出糞便稀薄如水樣,?;煊行馀莶瘸?,隨后腹瀉嚴重,數(shù)分鐘即瀉1 次,生病仔豬出現(xiàn)口渴、脫水、很少嘔吐現(xiàn)象,最后昏迷至死亡。
(1)該病一旦表現(xiàn)出癥狀,再治療效果往往不佳,最好療效是發(fā)現(xiàn)1 頭仔豬生病后,立即對其余未發(fā)病仔豬進行藥物預防。要交替用藥,以防大腸桿菌產生抗藥菌株。(2)仔豬出生后用殺痢王擦劑一支或口服慶大霉素1mg,之后從第一天開始每天給仔豬用奧克米先或普美仙肌肉注射一次,用量逐漸增加,連續(xù)注射 3~5d。
防治仔豬黃痢的關鍵措施是加強飼養(yǎng)及衛(wèi)生管理,圈舍要用生石灰或消毒液進行消毒,并經常打掃豬舍,保持豬舍通風干燥,最好安排母豬溫暖干燥季節(jié)時產仔,這樣可以減少疾病發(fā)生。在母豬分娩時一定要有專人守護,把所產仔豬放在消過毒的干凈紙箱中,待把母豬產完仔豬后用0.1%高錳酸鉀溶液將乳頭清洗干凈。在母豬生產前,后半月把利高霉素或白頭翁類中藥拌入母豬飼料中,對仔豬黃痢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
仔豬白痢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病,相對于黃痢發(fā)生較晚,故又稱遲發(fā)性大腸桿菌病,該病仔豬一周以內及大于30日的豬發(fā)病較少,10~30日齡仔豬發(fā)病較多。由于母豬奶量過多,過少或奶脂過高,或仔豬沒有及時吃上初乳或突然更換母豬飼料、或圈舍不衛(wèi)生,天氣突然變化均可誘發(fā)此病。
常見病豬體溫和食欲無明顯變化,糞便為灰白色、伴有腥臭味的稀糞,同窩仔豬一頭發(fā)病,很快一窩全部發(fā)病。病豬發(fā)育遲緩、拱背,不活潑,皮毛粗糙無光、不潔。
仔豬白痢防治可參照仔豬黃痢的防治方法。
仔豬水腫病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產生毒素引起斷奶后1~2周仔豬頭部、眼瞼等部位的水腫疾病,該病由于仔豬斷奶后所喂飼料單一,或過量喂食蛋白質飼料。該病每年4~5月或9~10月為發(fā)病高峰期。
(1)共濟失調,盲目轉圈,叫聲嘶啞,進而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狀,逐漸臥地不起,在昏迷狀態(tài)中死亡。(2)發(fā)病初期體溫升高,很快轉為低溫。(3)頭部或眼瞼呈水腫狀。
(1)按每千克體重注射 0.1ml 超級消腫王,連用 3~5d,如果配合輕瀉藥物進行治療效果更佳;或用慶大霉素或小諾米星及 VB2,肌肉注射,12h 一次。(2)每千克體重仔豬口服利尿素 1mg 或肌肉注射 1~3ml 呋塞米。(3)每頭仔豬斷奶前在飼料中補加硒。(4)合理搭配日糧,防止飼料中蛋白含量過高,適當搭配某些青綠飼料。
(1)對母豬用K88K99987P 疫苗和 K88K99 雙價基因工程苗在母豬臨產前20~30d 注射1~2 次,對大腸桿菌預防效果好。(2)在母豬產仔前 7~10d,注射 10ml 亞硒酸鈉和 VE,仔豬出生后3d 內,注射1ml 含硒的鐵劑。(3)做好圈舍清潔消毒工作,保持圈舍通風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