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杰
(甘肅省臨夏州康樂縣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局,731500)
雞白痢病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雞傳染病。主要侵害雛雞,尤其是在出殼后2~3 周內(nèi)的雛雞發(fā)病、死亡率最高。也可見于任何年齡的雞,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生。病雞和帶菌雞是主要傳染源,既可水平傳播,又可垂直傳播。
雛雞,在7~10日內(nèi)死亡較多。同群感染者可能在2~3 周內(nèi)死亡。病雛怕冷,堆擠一起,翅膀下垂。精神委靡,停食嗜睡。排出漿糊樣糞便,沾污羽毛,阻塞肛門。排便時尖叫。腹部膨大。肺部感染時,則呼吸困難。亦見關(guān)節(jié)腫大,呈現(xiàn)破行。幸存雛雞多成僵雞。
成年雞,多無急性傳染特征,無癥狀耐過。卵巢發(fā)病時,引起產(chǎn)蛋率下降。雞蛋帶菌降低孵化率,或孵出感染雛,影響生存、生長。有的委靡縮脖,羽毛逆立,肉髯暗紫,排牙膏樣稀便。個別的病雞在1~5日內(nèi)呈敗血癥死亡。
早期死雛,肝臟腫大、充血或有條紋狀出血。病稍長的卵黃吸收不良,呈油脂樣或干酪樣。肝、肺、心及肌肉上,有黃色壞死點或小結(jié)節(jié),為本病特征性病變。盲腸部膨大,其內(nèi)容物有干酪樣物阻塞。腎臟色暗紅或蒼白色,腎小管和輸尿管擴張,充滿尿酸鹽。成年雞感染者,母雞卵變形、變色,呈囊狀。腹膜發(fā)炎,急慢性心包炎。受害卵泡有的落入腹腔,被腹腔脂肪包埋。當(dāng)排卵機能失調(diào), 輸卵管可能阻塞而致廣泛性腹膜炎及腹水,使腹腔臟器粘連。公雞睪丸萎縮,呈灰白色。輸精管內(nèi)被干酪樣物阻塞。肝大脆弱,容易破裂引起死亡。
3.1 將大蒜洗凈充分搗爛,加水20 倍。每只雛雞滴服0.5~1ml。每日3~4 次,連喂3日。
3.2 大蒜搗爛或絞汁,或加木炭末少許。每日取適量拌食喂服。
3.3 大蒜30g,紅糖60~90g。搗成泥狀。每只雞服綠豆大1 丸。重癥1日2 次,輕癥每日1 次。
3.4 馬齒莧10g,白頭翁10g,苦參10g,干姜5g。研為細(xì)末。拌料,50 只小雞喂服,成年雞加倍。每日1 次,連喂3日。
3.5 大黃30g,大蒜60g。共搗和一起,拌料中喂服。每只雞1 次0.15~0.3g,早晚各1 次。
3.6 孩兒茶適量研末。開水稀釋。治療時使其稀釋成紫紅色,預(yù)防用時稀釋成淺紅色。飲服。
3.7 大黃2 份、黃芩2 份、香附4 份、蒙石2 份,各味分別研細(xì)末,前3 味混合均勻,為水丸,再以蒙石末上衣,每丸重0.15g。內(nèi)服,每雞每次2~4丸,小雞減半。功能清熱理氣。
3.8 穿心蓮160g、綠豆30g、硫黃65g、明礬95g、雄黃160g、甘草130g、為細(xì)末,成年雞每日3g 拌飼料中喂服,或分3 次灌服。
3.9 白頭翁70g、黃連30g、廣水香20g,為細(xì)末,按1:9 與飼料混勻飼喂雛雞。
3.10 白頭翁、馬齒莧各30g、黃連15g、黃柏20g、烏梅15g、訶子9g、木香20g、蒼術(shù)10g、苦參10g,為末,維雞0.3~0.5g。
3.11 黃芩10g、黃柏8g、大黃10g、白芍8g、山楂12g、蒼術(shù)12g、藿香10g、石榴皮10g、地榆10g、按飼料量的3%,煎液飲水,藥渣拌料喂服,連用3天,間隔5 天后再用3 天,功能清熱燥濕,止瀉。主治雞白痢。
3.12 白頭翁4 份、龍膽草2 份、大黃1 份共研細(xì)末,用米飯加蜜適量拌勻,任雛雞采食,每只雛雞0.4~0.7g,連服2~3 天。功能消熱解毒,澀腸止痢。主治雛雞白痢。
3.13 黃芩100g、虎杖100g、白頭翁80g、苦參80g、板藍(lán)根100g、綿馬貫眾60g、大青葉40g,以上7味藥加水提取2 次,合并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1.35(20℃)得清膏160g,清膏、糖、糊精按1:2.5:1 的比例制成顆粒,干燥,即得。禽每1升水2.5g,混飲。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瀉。主治濕熱泄瀉,雛雞白痢。
3.14 生石膏670g、金銀花140g、玄參100g、黃芩80g、生地黃80g、連翹70g、梔子70g、龍膽60g、甜地丁60g、板藍(lán)根60g、知母60g、麥冬60g,除金銀花、黃芩外,其余10 味,加水溫浸1 小時,再煎煮2 次,第1 次1 小時(煎煮半小時后加入金銀花、黃芩),第2 次煎煮40 分鐘,濾過,合并濾液,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約為1.17(90℃)加入乙醇,使含醇量達(dá)65%~70%,冷藏靜置48 小時,濾過,濾液回收乙醇,加水調(diào)至1000ml,灌裝,滅菌,即得。雞每1 升水2.5ml,飲用。功能清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