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昕
古代小說作為認識與闡釋民族歷史的一個形象化線索,其隱秘的內(nèi)涵是隨著人們對歷史認知的深入而不斷顯露的。作為古代小說的經(jīng)典,《水滸傳》的“忠義”主題一直是歷代的讀者和研究者稱揚、模仿和解讀的關(guān)鍵。明清時代發(fā)生的無數(shù)“教匪”、秘密結(jié)社,文學中產(chǎn)生的許多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無論從哪個方面觀察,都帶有大同小異之梁山泊式的忠義問題與傾向。在《水滸傳》的成書與流傳過程中,“忠義”是一個逐漸突出的詞語,一部部《忠義水滸傳》《忠義水滸全傳》的名稱就是這一過程的物化體現(xiàn),最終形成了“忠義而水滸,水滸而忠義”的結(jié)果。人們習慣于將“忠義”主題視為一體的儒家倫理范疇,即“忠于君,事于友”,“忠義者,事君處友之善物也”[注]① 袁無涯:《出像評點忠義水滸全書發(fā)凡》,載陳曦鐘等輯校:《水滸傳會評本》,31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盁o論是忠,是義,還是忠義,大體都是同樣的意義”[注]② 井坂錦江:《水滸傳新考證》,33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今人的研究認為《水滸傳》是以“忠義”思想為內(nèi)容、倫理判斷為主體,[注]③ 宋克夫:《亂世忠義的悲歌》,載《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6)。無論是將“忠義”視為梁山好漢的“頌歌”或者“悲歌”,人們大都將“忠義”視為一體進行論述。[注]④ 張錦池:《“亂世忠義”的頌歌》,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3(4)。即使是論述“忠義”倫理悖論的研究,亦將“忠義”視為一個詞語或者道德觀念內(nèi)在的邏輯悖論[注]⑤ 宋錚:《〈水滸傳〉忠義倫理的悲劇精神》,載《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尚不及明清評點者那樣,將“忠”“義”視為一個兩種意涵與道德的連接。
“忠”與“義”的矛盾是解讀《水滸傳》文學價值與近代意義的關(guān)鍵。明人模糊地意識到“忠義”的不同面向,如大滌余人的“亦知《水滸》惟以招安為心,而名始傳,其人忠義也。施、羅惟以人情為辭,而書始傳,其言忠義也”[注]大滌余人:《刻忠義水滸傳緣起》,載朱一玄編:《水滸傳資料匯編》,200頁,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是用“人”與“言”的不同,來解釋《水滸傳》之所以得到官方認可與民間歡迎的原因。金圣嘆的“忠者,事上之盛節(jié)也;義者,使下之大經(jīng)也。忠以事其上,義以使其下”[注]金人瑞:《水滸傳序二》,載朱一玄編:《水滸傳資料匯編》,211頁,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指出“忠”和“義”具有不同的道德含義與現(xiàn)實功用。近年來,研究者日益關(guān)注到忠義主題的復(fù)雜性以及“忠”“義”的區(qū)別[注]參見劉上生:《三國演義“義”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之系統(tǒng)考察》,載《明清小說研究》,1990(2);趙敬鵬:《論水滸傳主題的圖像傳播——以“義”為中心》,載《明清小說研究》,2017(4);王麗娟:《文人之“忠”與民間之“義”——桃園結(jié)義故事兩種敘事的比較分析》,載《明清小說研究》,2007(1),文章討論了元明時期不同“桃園結(jié)義”故事中,文人敘事與民間故事對“忠”與“義”的各有側(cè)重,但未討論“忠”與“義”矛盾所造成的主題性質(zhì)。,但人們的關(guān)注點大多集中在“義”是“忠義”,還是“俠義”這樣的問題,蓋“忠義就包含著對朝廷的盡忠,義字卻只強調(diào)朋友間的友情”[注]池田大作、金庸:《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467頁,香港,明河社出版公司,1998。。而除了傳統(tǒng)的“俠義”之外,《水滸傳》的“義”還有更豐富的內(nèi)涵與類型?!吨杏埂吩啤傲x者,宜也”,孔穎達據(jù)此認為“義”乃適宜性?!端疂G傳》受到宋明以來一代代民眾的喜愛,是因為“忠”與“義”的背離,使得水滸故事具有包含不同時代、不同階層規(guī)則與道德的彈性。尤其是“義”這個詞語,在明清文化語境中,具有了新的質(zhì)素,可以將之概括為近代社會的倫理價值和意義,代表了新的平民精神。這種近代價值使得《水滸傳》主題的悲劇性,超越了小說的文本,形象地表達了蘊含在明清社會中,新興庶民階層與專制倫理的深層的矛盾,這樣的“忠義”悲劇才是史詩級的英雄的悲劇。
《水滸傳》的“忠”與“義”,其實是兩條不同的倫理道德維度。本文試圖梳理“忠義”觀念的表述歷史以及《水滸傳》所蘊含的新的“義”的產(chǎn)生過程,以挖掘“義”的近代精神價值和意義。
“忠”“義”二字本自經(jīng)史,是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本質(zhì)是縱向和橫向的兩種社會約束力量。忠是自下而上的依附與歸屬的關(guān)系;義,則是橫向的個體的情感與義務(wù)的連接。在中古之前,“忠”與“義”兩者相關(guān),又各自獨立。對于“義”,經(jīng)學更講禮義、仁義、君臣之義?!抖Y記》有言:所謂禮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所謂仁義,《中庸》云:“仁者人也,親者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暗赖氯柿x,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彼^君臣之義,“父子之道,君臣之義,倫也”?!睹献印费裕骸案缸佑杏H,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p>
首先,在儒家經(jīng)典中,“義”,具有“儀”的成分,是禮的一種體現(xiàn),所謂“禮義由賢者出”,即《左傳桓公》“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的意思?!墩撜Z》中的“信近于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個“義”都含有禮義之意思。
在君臣之義上,孟子主張相等的對待“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注]孟軻:《孟子注疏》,216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在后來的逐漸引申中,“義”被進一步賦予相宜、規(guī)范、善等更概括的抽象內(nèi)涵。
最早將“忠”“義”連綴在一起的是漢代蘇武的《報李陵書》。在這封信中,蘇武自表心跡,言其“忍困強存,徒念忠義,雖誘仆以隆爵厚寵,萬金之利,不以滑其慮也”[注]蘇武:《報李陵書》,載嚴可均輯:《全漢文》,284頁,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這封書信或為后人偽托[注]李陵、蘇武間的往還書信從唐代就受到懷疑,如劉知幾、蘇軾等。王重民認為,《報李陵書》作者當為晚唐人,“作者托蘇李以摛文,殆有無限感慨滋于其中”,參見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10。,但《漢書·蘇武傳》中,李陵勸降時,蘇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勿復(fù)再言”。蘇武為報君主之恩,推孝盡忠的言辭,道出了“忠義”的本質(zhì)。在東漢之后,“忠義”作為一個詞語就頻頻出現(xiàn)了。
其次,先秦時代,儒家的“忠”“義”觀本是相對的,孔孟荀子都主張貴民??鬃诱f:“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泵献釉疲骸奥?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盵注]孟軻:《孟子注疏》,53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荀子曰:“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可見,“忠”是有前提的,對為君者也有道德要求,并非絕對地服從與效忠?!傲x,理也”[注]荀況:《荀子集解篇》,504、49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是具體行為的準則和規(guī)范。孔子多次提到“見義不為,無勇也”“君子義以為上”;孟子則說:“仁,人心;義,人路”;“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傲x”在原儒經(jīng)典當中,兼具道德與情感的意涵,同“忠”一樣,都是相對的。至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時,董仲舒將“以人隨君”“屈民而伸君”,視為《春秋》大義[注]參見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第二“《春秋》之法:以人隨君,以君隨天。曰: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一日不可無君,而猶三年稱子者,為君心之未當立也,此非以人隨君耶!孝子之心,三年不當,而逾年即位者,與天數(shù)俱終始也,此非以君隨天邪!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義也”。。至此,儒家以“禮”為核心的等級人學逐漸固化。在王權(quán)支配的社會中,“忠義”成為政治的品格,進入史傳書寫。
唐代房玄齡于《晉書》“列傳”中首設(shè)“忠義傳”,表彰殺身以成仁,“捐軀若得其所”的“蹈節(jié)輕生之士”、君臣忠義之節(jié)。后晉·劉昫等所撰《舊唐書》卷187設(shè)“忠義傳”上下,所錄為殺身成仁,舍生而取義的“德行君子”。所謂忠義者,為死國事的臣子?!爸伊x傳”上,為李唐開國時出生入死的大將,如夏侯端、羅士信等;下篇則是天寶之亂及其后的殉國之將。歐陽修、宋祁等撰的《新唐書》“忠義傳”從列傳116至118,增至三卷?!缎绿茣吩凇爸伊x傳”中增加了朋友之義這一類型。如“吳保安”,吳保安的朋友郭仲翔被蠻民俘虜,為營救贖買朋友,吳保安“力居貨十年,得縑七百”,棄家不顧,終于贖出朋友。郭仲翔也以義報之,保安死,“喪不克歸。仲翔為服缞绖,囊其骨,徒跣負之,歸葬魏州,廬墓三年乃去。后為嵐州長史,迎保安子,為娶而讓以官”。這個故事,在“三言”中被改編為《吳保安棄家贖友》,受到讀者的喜愛。
元代脫脫所作《宋史》“忠義傳”大大擴充了“忠義”范圍,從列傳205至214,有“忠義傳”十卷,近二百人,為歷代史書之最,并區(qū)分了忠義的情境與等級:
奉詔修三史,集儒臣議凡例,前代忠義之士,咸得直書而無諱焉。然死節(jié)、死事,宜有別矣:若敵王所愾,勇往無前,或銜命出疆,或授職守土,或寓官閑居,感激赴義,雖所處不同,論其捐軀徇節(jié),之死靡二,則皆為忠義之上者也;若勝負不常,陷身俘獲,或慷慨就死,或?qū)徚x自裁,斯為次矣;若蒼黃遇難,霣命亂兵,雖疑傷勇,終異茍免,況于國破家亡,主辱臣死,功雖無成,志有足尚者乎!若夫世變淪胥,毀跡冥遁,能以貞厲保厥初心,抑又其次歟!至于布衣危言,嬰鱗觸諱,志在衛(wèi)國,遑恤厥躬,及夫鄉(xiāng)曲之英,方外之杰,賈勇蹈義,厥死惟鈞。以類附從,定為等差,作《忠義傳》。
出于個人主動選擇的捐軀殉節(jié),被視為“忠義之上者”;被俘而死或者蒼黃遇難則等而次之。那些平民百姓中的布衣之士、鄉(xiāng)曲之英、方外之杰,也得以“以類附從,定為差等”。這是宋代“忠義軍”歷史事實的反映,顯示了宋代庶民階層的影響力。
明代宋濂等所作《元史》卷193至卷196,有“忠義”4卷?!睹魇贰肪?89至卷295,共7卷為“忠義傳”,也是博采旁搜“有明一代死義死事之臣,”近三百人,匯次成篇。正史所錄的忠義之士,即是“當須徇忠義,身死報國恩”[注]李希仲:《薊門行》,載彭定求等校點:《全唐詩》,311頁,北京,中華書局,1960。。
“忠義”之所以在各朝正史的列傳中成為不斷擴大的一部分,是由于“忠”對“義”的定義和籠罩。而朋友之間的“信義”、個人行為中的任俠并不能成為列傳中的一類。如曹子建《三良詩》所稱頌的那樣:“功名不可為,忠義我所安”所言忠義者,是秦國三良,以身殉穆公事。這個“忠”是無條件的、抹去個人價值感的殉葬般的犧牲。如此的“忠義”是一個單純的“忠”的意涵,是“忠”對“義”的定義與收編。
總之,從先秦至唐宋,“忠義”一詞的話語權(quán)就存乎廟堂。如歐陽修所謂秉“忠義之節(jié),處窮達,臨禍福,無愧于古君子”[注]歐陽修:《尹師魯墓志銘》,載劉揚忠編選:《歐陽修集》,276頁,南京,鳳凰出版集團,2014。,特指對朝廷、對君主的忠誠、節(jié)義,不存私利和自我的士大夫才能稱為忠臣義士。同時,廟堂之外的下層士人,為國家和君父復(fù)仇的事跡也存乎史冊,成為美談。如蕭齊謝脁的詩:“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是江海人,忠義動君子?!彼未詠砥矫裆鐣呐d起,平民階層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使“忠義在草莽”[注]王冕:《寓意三首次敬助韻》,載錢謙益輯:《列朝詩集》,323頁,北京,中華書局,2007。,民間成為社會的理想與寄托。這是明代書商將《水滸傳》冠名為《忠義水滸傳》的背景與意義所在,它顯示了近代的庶民意識和新的道德觀念。但是,平民階層的“義”的觀念,不只是“忠義先國家”,而是包含了豐富的駁雜的內(nèi)涵和欲求。通過分辨與體察“忠”與“義”的沖突,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水滸傳》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忠義”一詞,在《水滸傳》中是“忠”與“義”的聯(lián)合?!爸摇痹诖蟛糠至荷胶脻h口中,是貫在“義”前面的修飾詞,是一個陪襯。在早期的英雄故事里,“忠”是被迫害、摧折的對象,所謂“仗義是林沖,為人最樸忠”;楊志被劫去了生辰綱,“花石綱原沒紀綱,奸邪到底困忠良。早知廊廟當權(quán)重,不若山林聚義長”。一般打家劫舍的好漢的自稱“忠義”,重點在好漢間的“義”,而非對朝廷的“忠”。如第十七回,亡命的楊志和魯智深相見,被形容為“人逢忠義情偏洽,事到顛危策愈全”。第二十回晁蓋、吳用等打劫了生辰綱的大盜和林沖等人,在梁山上落草,說書人稱為:“水滸請看忠義士,死生能守歲寒心”。第四十九回,母大蟲顧大嫂要劫牢救解珍解寶,“孫新引了兩籌好漢歸來。那個為頭的姓鄒,名淵,原是萊州人氏。自小最好賭錢,閑漢出身,為人忠良慷慨”[注]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688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下文引文凡出自100回本,文中標明,不再注。。此處之“忠良慷慨”,用來形容最好賭錢的閑漢,與朝廷史冊之中的“忠義”“忠良”之意,相距不啻霄壤之距。
那些好漢口里的“忠”,還有諧謔之意。如第十九回,何觀察帶兵捉拿阮小五,往“阮小五打魚莊上來。行不到五六里水面,只聽得蘆葦中間有人嘲歌。眾人且住了船聽時,那歌道:打魚一世蓼兒洼,不種青苗不種麻??崂糈E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
剛剛劫了生辰綱,聲言殺掉朝廷官吏,偏要說“忠心報答趙官家”。說書人把這種諧謔解讀為:“忠為君主恨賊臣,義連兄弟且藏身。不因忠義心如一,安得團圓百八人?!?《水滸傳》120回本,第55回)這是對“忠義”的一種自主的發(fā)揮性的解釋,是民間的,在下者眼中的政治正確與道德高尚。
在元末明初出現(xiàn)的兩部長篇章回小說《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當中,都不約而同地出現(xiàn)了“忠義”的悲劇主題,其背后的原因和時代意義值得深入探討和闡釋。
“忠”“義”的矛盾,在于一個屬于政治倫理,另一個屬于新的民間道德,兩者的背離不可避免。章學誠《丙辰札記》斥責了小說中的各類結(jié)義行為:“‘演義’之最不可訓者桃園結(jié)義,甚至忘其君臣而直稱兄弟。且其書似出《水滸》后,敘昭烈、關(guān)、張、諸葛,俱似《水滸傳》中萑苻嘯聚行徑擬之?!盵注]章學誠:《丙辰札記》,89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章學誠看到了《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無君臣而直稱兄弟,是一種新的超越等級的關(guān)系?!度龂萘x》的蜀劉一方,集圣君、賢相與良將于一體。小說開篇就是劉關(guān)張“桃園結(jié)義”,三人既是君臣又是兄弟,在“忠”與“義”兩個方面都成為道德的典型,義氣干云、忠心無二,卻落得同赴黃泉,在三國角逐中提前出局的結(jié)果。作者越是將同情的筆墨、正義的油彩傾向蜀劉一方,越是渲染出劉關(guān)張的兄弟義氣、上下同心,則“忠”與“義”的沖突與背離越是明顯。“華容道”關(guān)羽義釋曹操,讓赤壁之戰(zhàn)的勝局大打折扣;劉備急于兄弟義氣,不聽諸葛亮勸阻,執(zhí)意起兵為關(guān)羽張飛報仇,而兵敗身死。很顯然, “義”既是加固蜀劉一方君臣關(guān)系的黏合劑,也是瓦解其秩序和圖謀的一股難以控制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三國演義》的“忠”“義”處于一種緊張沖突之中。從政治理性上講,兄弟義氣對傳統(tǒng)的“忠義”具有破壞性,作者將大傳統(tǒng)系列中那些死王事的忠臣義士和民間小傳統(tǒng)中的任俠使氣,以及具有破壞性的江湖義氣彌合在一起,顯露出某種困惑和悲情。
《水滸傳》把皇權(quán)神圣的神話故事,下降到一群盜寇身上。小說的開篇就是“洪太尉誤走妖魔”,天上的星宿下凡歷劫的故事,將水滸英雄的平凡人生神圣化,這種戲仿古代帝王將相的神話,本身就是消解神圣化。出現(xiàn)在這些新興的長篇小說中的“忠義”,既是意識形態(tài)也是作品的架構(gòu)模式。但作為民間道德理想的“義”,已不同于史傳敘述中的國家倫理道德,而是顯露出民間性與復(fù)雜性的新的道德內(nèi)涵與價值觀念,這是《水滸傳》《三國演義》受到喜愛的更為內(nèi)在的原因。
《水滸傳》的“義”并非儒家傳統(tǒng)中的“義”,也非宋江個人的“忠義”所能涵蓋,而是同道互助的江湖義氣。在梁山好漢,這個“義”是“一個滑溜溜的字”,意思不定,標準不一:既包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正義;也包括仗義疏財?shù)目犊ハ嗑戎?、義氣深時共生死的犧牲;更有不顧道德的知恩圖報(如武松為施恩搶生意而拳打蔣門神等),殘忍的殺戮報復(fù)等等。這個“義”是出自梁山道德的應(yīng)然,也合乎其語源學的本意。《周易干卦》所云:“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干事?!碧拼追f達《疏》云:“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薄傲x”訓為“宜”,“宜”的意思為“適宜”“應(yīng)該”,這種“義”屬于下層的百姓和被社會排擠的邊緣人群。
關(guān)于“義氣”的雙重標準性質(zhì),研究者將之歸納為小圈子之內(nèi)的“犧牲精神”,是亡命心態(tài)——“殺掠之認可、求生的焦慮、迫害感”的體現(xiàn)[注]孫述宇:《水滸傳:怎樣的強盜書》,3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在相等的對待這個方面,“義”倒是和原儒經(jīng)典中對情誼的強調(diào)有相通之處?!端疂G傳》的綠林好漢故事凝結(jié)了宋代以來普遍的民間態(tài)度和價值觀。那些英雄好漢大多具有相同的經(jīng)歷和故事;如宋江殺閻婆惜和盧俊義殺妻故事的類似;武松殺潘金蓮、楊雄殺潘巧云的遙遙相對;李逵殺四虎與武松打虎之類。類似的人物、相近的故事,表明了它們的半獨立性——都是可以移之他人、更名換姓的舉動。李贄、金圣嘆等明清接受者對水滸忠義的闡揚,更合乎小說的大眾文化本質(zhì),也更易于從中發(fā)現(xiàn)小說的意義與價值。這個“義”的新質(zhì)素大致包括三方面。
首先,“義”是對等的,是相互間的道德與行為的約束?!傲x”類似于一種投資,可以得到相應(yīng)的回報。宋江“舍著條性命來救”晁蓋,晁蓋、吳用在梁山上立住了腳以后,馬上想到“將些金銀,可使人親到鄆城縣走一遭”,以報答他的搭救之恩;因為“結(jié)義”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艱危與共、彼此關(guān)照。不論什么原因,不管哪個人落難,好漢們都會舍命相救?!度嗥皆捜龂尽返膭㈥P(guān)張結(jié)義,“共破黃巾,圖名于后”;到了《三國演義》當中,劉關(guān)張的誓詞雖然以國家大義代替了個人的追求:“念劉備、關(guān)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jié)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侍旌笸?,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但兄弟三人是以平等的個體結(jié)成一個互利的小團體,這個性質(zhì)是沒有變化的。在劉關(guān)張的幾次危急關(guān)頭,他們強調(diào)的是“我三人桃園結(jié)義,誓同生死”的情意。所謂弟兄結(jié)義,為的是“他時富貴無相忘”。同輩間結(jié)成利益聯(lián)盟,獲得某種安全與利益的保障,在亂世共同博取富貴榮華。黃巢與朱溫等結(jié)義,“指天說誓道:‘富貴時,無相忘’”[注]《五代梁史平話》,載丁錫根點校:《宋元平話集》,4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如劉關(guān)張?zhí)覉@結(jié)義,乃張飛和關(guān)羽看到劉備“生得狀貌非俗,有千般說不盡底福氣”。而劉備見二人狀貌亦非凡,“喜甚”?!盃蠲卜撬住笔怯⒑赖奈锘臉酥?,三人乃“桃園結(jié)義,共破黃巾,圖名于后”[注]《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載丁錫根點校:《宋元平話集》,772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在民間說書人那里,桃園結(jié)義絕非盲目的博愛,而是以相近的實力(狀貌非俗)為基礎(chǔ)、以三人結(jié)義抗擊黃巾軍為手段,以謀求身后名為目的。
“結(jié)交須結(jié)英與豪,勸君莫結(jié)兒女曹。英豪際會皆有用,兒女柔脆空煩勞?!盵注]這種民間英雄間的義氣,是個人對個人間的、直接的人際關(guān)系上的忠誠,而非對神圣的王權(quán)的忠誠,有用和功利乃是這種“義氣”的本質(zhì)。
其次,這種相對等的,“有恩必報”“有仇必報”的“報”的觀念,破壞了君權(quán)的絕對性。在民間文化里,“忠義”一詞產(chǎn)生了分化與背離。忠臣義士本是儒家所標榜的道德倫理準則。在古代中國,君權(quán)被賦予類似宗教的神圣性質(zhì),是最高的終極價值的體現(xiàn)。“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忠義是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義務(wù)與立身根本。但在唐宋之際的轉(zhuǎn)變中,近代市民社會開始形成,世俗化是這一轉(zhuǎn)變的最大特征。這對于王權(quán)的神圣性也是一種削弱。在宋代勾欄瓦舍里,京師老郎流傳著“說五代史”這一門,還有話本小說中的“發(fā)跡變泰”,也多有“五十三年更五姓”的五代君王,如劉知遠、郭威、史弘肇混跡市井的故事。頻繁的君權(quán)轉(zhuǎn)替,大大削弱了其神圣性。
所謂亂世,是指王權(quán)不穩(wěn),權(quán)力出現(xiàn)真空,各種利益和權(quán)力的分配占有發(fā)生了大的變化,社會騷動,底層的人們可以通過個人的能力攫取權(quán)力與財富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英雄“結(jié)義”,是覬覦權(quán)力者聯(lián)合互助,以博得更大的勝面、得到不可盡述的“富貴榮華”的手段。宋元明的通俗話本、小說里,那些追求功名富貴、發(fā)跡變泰的好漢故事,固然不知“忠君”為何物,而“仁義”“信義”之“義”,也脫開了儒家的原始意義,具有了以個人情感與欲求為中心的近代特征。
在《水滸傳》為代表的明清小說中,“義”具有更多平民間的互助性質(zhì)。宋元以來,民間社會中的交友結(jié)義成為普遍的現(xiàn)象。但小說所推重的“義”,多為平民間互相幫困扶持的溫情與道德?!傲x”的締結(jié)往往是萍水相逢的雙方而非地緣、血緣,抑或等級上下的關(guān)系。如張劭在行旅之中,因救助身患瘟病的范巨卿而耽誤科舉考試,“以義氣為重,功名富貴,乃微末耳”[注]馮夢龍:《史弘肇龍虎君臣會》,載《喻世明言》,140、141頁,濟南,齊魯書社,1993。?!稐钏紲匮嗌椒旯嗜恕分?,流落在燕山的楊思溫,歷經(jīng)辛苦幫助義兄韓思厚取回妻子鄭義娘的骨匣?!缎瓦z事》的水滸故事,就是從“楊志、李進義、林沖、王雄,花榮、柴進、張青、徐寧、李應(yīng)、穆橫、關(guān)勝、孫立十二人”被派往太湖等處,押人夫搬運花石,“那十二人領(lǐng)了文字,結(jié)義為兄弟,誓有災(zāi)厄,各相救援”開始的。楊志殺了人,那“孫立心中思忖:‘楊志因等候我了,犯著這罪。當初結(jié)義之時,誓在厄難相救’”其余人救出楊志,同往太行山落草為寇[注]《宣和遺事》,載丁錫根點校:《宋元平話集》,30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端疂G傳》中第一對結(jié)義的好漢是林沖與魯智深,那個場面似乎是對“桃園結(jié)義”場景的模仿。林沖在墻外看魯智深耍弄“頭尾長五尺,重六十二斤”的渾鐵禪杖,口里道:“這個師父,端的非凡,使的好器械!”而魯智深所見的林沖則是“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的非俗相貌。當下大喜,兩人結(jié)為兄弟。林沖被高俅陷害,發(fā)配滄州,魯智深放不下,一路跟隨直送到滄州。袁無涯評“放不下朋友便成信人義士”[注]陳曦鐘等輯校:《水滸傳會評本》,190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端逄蒲萘x》中秦叔寶秉持的“有恩必報”的民間的溫情,也屬于此類“義”的范疇。
其三、民間的“義”,不只是道德準則,還包括日常生活方式:大方的金錢觀、個人性格的豪爽直率等等。不同于史傳中的忠義人物,在梁山好漢的傳奇故事中,銀子是出現(xiàn)頻率極高的詞匯。江湖好漢以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判斷地位、品質(zhì)與關(guān)系的親疏。宋江之所以成為折服梁山好漢的首領(lǐng),是因為有“仗義疏財、濟困扶危的大名”。他所仗的“義”的內(nèi)核主要是金錢。那宋江“處處結(jié)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谷,終日追陪,并無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金似土。人問他求錢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難解紛,只是周全人性命。時常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卻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
武松落魄中得宋江溫情拂煦,臨行把手依依,又以十兩銀子相送。武松尋思道:“江湖上只聞?wù)f及時雨宋公明,果然不虛,結(jié)識得這般弟兄,也不枉了!”(第23回)靠著“及時雨”的慷慨美名,宋江收服了眾多江湖好漢,在歷次危局中獲救,并最終坐上了梁山泊頭把交椅的位置。
魯達救濟金翠蓮父女,向史進、李忠借銀子,史進拿出十兩銀子,說“直甚么,要哥哥還”。李忠只摸出二兩銀子,“魯提轄看了見少,便道:‘也是個不爽利的人’”。將銀子丟還李忠(第3回)。檢驗好漢與否的主要標準就是能否仗義疏財,吝嗇無錢者自然受到鄙視。畢竟梁山聚義最具誘惑力的招徠便是“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同做好漢”。這種和金錢觀、享受欲交纏在一起的“義”,與原儒之“忠義”“仁義”間的差距不可不辨。也正是“義”所具有的近世社會的個體化的物欲性質(zhì),使它與排除個人性的極端化的“忠”,成為兩個時代、兩個階層的話語,其間有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注定了“忠義”主題更廣泛的悲劇意義。
一部作品最能動人心魄的力量,在于它與時代精神的共振,它對歷史趨勢把握闡揚的深刻程度,更在于它對時代局限與困頓的形象化體現(xiàn)?!爸摇迸c“義”的背離與沖突構(gòu)成了《水滸傳》悲劇主題的復(fù)雜性、必然性和深刻性。
研究者注意到了《水滸傳》中“義”的復(fù)雜性,“義”并非只是傳統(tǒng)道德中的合宜、正理,友誼與犧牲。夏志清稱之為“匪黨的道德”;孫述宇稱之為“同道中人之間水平的忠”,是他們之間的“互相撐腰”[注]孫述宇:《水滸傳:怎樣的強盜書》,22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梁山好漢所表現(xiàn)的多種層面的“義”,產(chǎn)生自宋代以來平民社會的發(fā)展,是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由金錢運轉(zhuǎn)支配著的新的倫理道德。具體說來,盛行在江湖道路與市井里巷間的“義”,體現(xiàn)了宋代以來的民間社會所具有的,平民的發(fā)展與政治重要性的衰退這兩個根本特征[注]內(nèi)藤湖南:《近代支那的文化生活》,轉(zhuǎn)引自島田虔次:《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1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它和官方史書中的“忠義”觀念以及馴服于王權(quán)的“忠”,存在著根本的矛盾與齟齬。從這個意義上講,水滸故事的悲劇性結(jié)局具有啟發(fā)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在宋元時代,下層市井社會流行的“義”,其本質(zhì)是庶民間自律、自助的行為。洪邁(1123—1202年)《容齋隨筆》卷八“人物以義為名者”,歸納了六類“以義為名”的人和物。其中有“仗正道曰義”“至行過人曰義”,這個“義”出于每一個個體的自主性、公共性的活動。孟子曾說“義,外也,非內(nèi)也”,在正直、仗義之外,還有從外來而非從內(nèi)生的意思。在宋明以來,具備了開放性、流動性和彈性的庶民社會中,“義”——公義、仗義、正義的道德準則開始流行?!傲x”這種行為,不但在“游民”這種脫離了鄉(xiāng)土與社會秩序的階層中存在[注]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在“社會中間階層”——“跨農(nóng)村與新興城鎮(zhèn)的中產(chǎn)階級”當中,也多有公心好義之士。[注]斯波義信:《南宋時期“社會中間階層”的出現(xiàn)》,載近藤一成主編:《宋元史學的基本問題》,104頁,北京,中華書局,2010。這種道德本質(zhì)上,是商品經(jīng)濟意識中形成的利益交換準則的延伸。無論是水滸英雄酷虐的“有仇必報”,還是《隋唐遺文》中秦叔寶溫情忠厚的“有恩必報”,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踐行著民間的道德——對等的“報”。而“忠”則要求放棄自我,沒有理性的絕對服從。所以“忠義”一詞,雖然被一體地概括成為梁山好漢的政治綱領(lǐng)、道德標簽,但在宋明時代,“忠”與“義”已經(jīng)是兩種道德和價值觀。
這種趨勢也表現(xiàn)在其他文學樣式當中。如明清戲曲中的“忠義”雖然大多延續(xù)著廟堂話語,像李開先《寶劍記》、馮夢龍的《精忠旗》、孔尚任的《桃花扇》,所歌詠的林沖、岳飛、左良玉之“忠義”,與廟堂之“忠義”區(qū)別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蘇州的市井戲曲家李玉《清忠譜》里,則將“忠義”許之市井里的顏佩韋,市井中人因為他“聽見不平,忿忿大怒,道他是個義士”,贊其“懷公憤,是忠義儔”,則此“忠義”,同樣表達的是民間道德觀念的“義”。
一般的理解中,“義”主要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理論。在市井人物口中的“義”,是出自自我立場與視角上的公平,這就有了豐富的意涵與聲音。大鬧天宮的孫悟空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要玉帝搬出天宮讓給自己,李逵要“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在那里快活”,都是要求權(quán)力平等;西門慶說:“咱只消盡這家私,廣為善事,就使強奸了嫦娥,和奸了織女,拐了許飛瓊,盜了西王母的女兒,也不減我潑天富貴”,是要求的金錢平等;潘金蓮看到自己和武大郎在容貌上不夠敵體登對:“不是奴自己夸獎,他烏鴉怎配鸞鳳對?奴真金子埋在土里,他是塊高號銅,怎與俺金色比?他本是塊頑石,有甚福抱著我羊脂玉體?好似糞土上長出靈芝。奈何隨他怎樣,到底奴心不美。聽知奴是塊金磚怎比泥土基。”[注]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奇書本),33頁,濟南,齊魯書社,1987。這種自傲與自信,在這個哪管天高地厚的小婦人看來也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暮弦酥摗?/p>
白話的敘事文學將這些累累不休的“盜賊之言與事”[注]潘德輿:《讀水滸傳題后一》,載朱一玄編:《水滸傳資料匯編》,321頁,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細細道來,自高自信的盜賊與市井婦人形象,反映了民間倫理對國家倫理的質(zhì)疑與漠視?!爸摇迸c“義”的背離,可以說是宋元以來社會問題與時代精神的本質(zhì)。在《水滸傳》《金瓶梅》等英雄、庶民的一路“倡亂”“誨淫”小說中,下層社會的男男女女,日常的暴力與物質(zhì)欲望,腐蝕著儒家所定義的“忠孝節(jié)義”一類國家倫理。梁山好漢以他們的活力洋溢的形象,展示了民間的欲望與倫理的鮮活生命力,但他們左突右沖,終究在專制的國家倫理的壓制下消弭。《水滸傳》“忠義”悲劇的本質(zhì)是平民倫理的“義”與國家倫理的“忠”的沖突與對抗,所以它的影響十分深遠。
從“水滸”故事世代累積與傳播的歷史來看,宋代以來的說書、戲曲等的民間作者循著平民倫理的“義”,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平民英雄的個人傳奇?!傲x”成為草澤人物最絢麗的油彩,將他們擢拔出凡俗的眾庶,成為英雄人物。水滸英雄的“義”,包含了多個方面,其核心則是人際關(guān)系的平等、對等。“忠”,作為國家倫理,始終是以不對等的服從與犧牲為根本的。一個屬于民間的溫情與道德,一個屬于廟堂統(tǒng)治理性。研究者將這些屬于民間小傳統(tǒng)的故事,稱為“小水滸”。“‘小水滸’是表現(xiàn)個體冤情乃至反抗的局部性敘事,其中包括嘯聚山林、打家劫舍的江湖行徑?!北I賊強盜受招安,擔當起匡時濟世之責,重新“瞻依廊廟”,納入王權(quán)的秩序體系就是“大水滸”。[注]李慶西:《大水滸與小水滸》,載《讀書》,2018(1)《水滸傳》70回之前的英雄聚義,代表著民間的道德理念的凝聚發(fā)揚,所以熱熱鬧鬧、暢快淋漓;70回之后則是國家倫理對民間倫理的絞殺毒害,最終形成了悲劇的結(jié)局。
很多明清文人都指出了《水滸傳》的悲劇的必然性,并從這個盜寇故事讀出了社會寓言的意味?!端疂G傳》之所以產(chǎn)生并廣泛流傳是因為:首先,庶民階層的興起,使民間出現(xiàn)了“大力大賢”的強者社會;其次,自尊自愛,強調(diào)自我價值和尊嚴感的個體,通過新的社會倫理“義”作新的連接,聚集在民間的智力、倫理、榮譽感已經(jīng)形成規(guī)?;氖袌?,卻無處施展;再次,民間文藝的發(fā)展,催生了《水滸傳》《金瓶梅》一類市井傳奇,主人公從孤高超絕的先賢、大丈夫下降為平民中人,人欲人情成為依循的行為準則。
“水滸故事”風行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在《水滸傳》成書前后,梁山好漢故事就在民間大量流傳。南宋時宋江事就見于街談巷語,話本中的水滸英雄如“青面獸”“花和尚”“石頭孫立”等;元明兩代盛行著“水滸戲”,李逵、燕青、林沖等英雄的故事在瓦舍村巷中傳唱;胡應(yīng)麟認為《宣和遺事》為元代作品,稱之為“勝國時閭閻俗說”,即《水滸傳》成書所本,是宋元流行的說書,他的根據(jù)是《宣和遺事》“中有‘南儒’及‘省’、‘元’等字面,又所記宋江三十六人,盧俊義作李俊義、楊雄作王雄、關(guān)勝作關(guān)必勝,自馀俱小不同,并花石綱等事,皆似是《水滸》事本,倘出《水滸》后,必不更創(chuàng)新名”[注]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437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用他們心中的美德、理想打扮著這些起自草莽的英雄,使之熠熠生輝,漸漸脫離了他們自身,重新走入了王權(quán)和政治倫理的序列,并招致了自我的毀滅。
在70回之前的《水滸傳》,主要內(nèi)容是梁山聚義,“聚義”既是故事框架,也是主題的倫理核心。這些由好漢的個人故事組成的一連串傳奇故事是《水滸傳》最精彩的部分。蓋“義”,在民間被賦予新的道德內(nèi)涵,成為世俗平民理想的寄托,散發(fā)著新的道德馨香與溫度,正呼應(yīng)了近代民間的欲求,反映了當時社會制度下人們的具體生存感受和心理狀態(tài),故格外具有感染力和影響性。宋代以來的庶民社會,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社會關(guān)系的重建的問題,庶民的倫理核心是平等、利己,個人獨立,這些都要掙脫傳統(tǒng)的忠孝,以構(gòu)建一個新型的意義系統(tǒng)。
《水滸傳》作為里巷鄙說,既能生動地捕捉新的社會動態(tài),又面臨著自我合法化的生存問題。因而“忠”與“義”的綴合,是其政治正確性的保障,它使那些個強盜故事具有了政治倫理的合法性?!傲x”的主題,在本質(zhì)上昭示了社會公義的缺失,結(jié)義是平民階層的自保,民間之“忠義”所指在“義”。《水滸傳》中好漢結(jié)義“可以彼此幫助,免受人欺”。從以《水滸》和“三國”結(jié)義為榜樣的民間幫會宗旨上,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水滸傳》之“義”的本質(zhì)和必然性。
民間幫會結(jié)盟時往往以“忠義”為標榜。清嘉慶年間天地會花帖稱:
自古稱“忠義”兼全,未有過于關(guān)圣帝君者也。溯其桃園結(jié)義以來,兄弟不啻同胞?;茧y相顧,疾病相扶,芳名耿耿,至今不棄,似等仰尊帝忠義,竊勞名聚會。[注]
此處 “忠義”顯然側(cè)重于對關(guān)羽與結(jié)義兄弟福禍共當?shù)摹傲x ”的強調(diào),而無“忠”的意涵。
幫會是一種具有近代意義的集結(jié)、組織方式。近代都市化運動與傳統(tǒng)社會結(jié)構(gòu)的解體便是它生長的起點。幫會一類都市“共同利益社團”,“掌握了個人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和群體生存的關(guān)鍵”[注]郭瑩:《幫會意識初論》,載《社會學研究》,1993(2)。。個體生存與發(fā)展受到外部社會的巨大壓力,更促進了幫會內(nèi)部的凝聚力,造成幫會成員特殊的心理契約,以“義”為核心的幫派倫理便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幫會是一種非制度性的社會組織,它的維系和發(fā)展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而必依賴于全體成員奮不顧身和精誠團結(jié)。所以“義”是幫會的最高生活原則,自四面八方本無血緣關(guān)系的幫會成員就會建立起仿血緣的兄弟關(guān)系,會為幫會的利益義無反顧地獻身,這種運作機制和倫理核心同梁山好漢之“義”若合符契。
宋代,隨著專制集權(quán)的極端化,忠君被極端道德化;另一方面,民間社會滋生出世俗化的社會。民間社會對于君權(quán)神授,真龍?zhí)熳右活惖墓适率制G羨,造反者又懷揣著“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殺去東京,奪了鳥位”的覬覦。“忠”是建立在王權(quán)神圣的基礎(chǔ)上的信仰,市井階層的“義”則是一種富于包容和彈性的世俗精神。宋明時代的世俗化,主要是王權(quán)信仰的衰落與市民精神的多元化,表現(xiàn)為個人對自我利益的捍衛(wèi)、自我聲名的追求。這就意味著對君權(quán)神圣信仰的懷疑,意味著王權(quán)在水泊梁山的空間中失去了神圣性。梁山近乎一個烏托邦社會,在這個空間中取代了山下身份等級約束嚴苛的社會,這個意氣相投的小社會是由自由平等的個體組成的新的聯(lián)合體。
唐君毅稱贊“《水滸》乃中國文學中之悲劇而又超悲劇之一的作品”。有李逵、武松、魯智深諸人,皆頂天立地、至情至性漢子,不思前、不想后,生死患難一切直下承擔。卻“在天地之濱,在水之滸,在望招安之宋江之下,即可悲也”[注]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259頁,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水滸傳》第71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有一篇單道梁山泊好處的“言語”,描述的就是這樣一個人人平等的聯(lián)合體。怎見得:
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天地顯罡煞之精,人境合杰靈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語言,南北東西雖各別;心情肝膽,忠誠信義并無差。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對夫妻,與叔侄郎舅,以及跟隨主仆,爭斗冤仇,皆一樣的酒筵歡樂,無問親疏。或精靈,或粗鹵,或村樸,或風流,何嘗相礙,果然識性同居;或筆舌,或刀槍,或奔馳,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隨才器使。[注]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全傳》,892頁,上海,中華書局,1961。
這個從身份等級嚴苛的山下社會中奮力掙脫出來的烏托邦,它的道德根源是“義氣”,是人際關(guān)系的平等,它和宋江的“忠”兩者在本質(zhì)上是矛盾的。
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并序》,極贊宋江“識性超卓”, 尤強調(diào)其“立號既不僭侈,名稱儼然,猶循軌轍”[注]周密:《癸辛雜識》,80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白R性超卓”是他具有與普通好漢不同的見識和主張,這顯然將宋江視為一個特殊造反者。宋江上山之前,梁山的核心是“聚義廳”,宋江上山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宋江以“忠”收服凌駕在眾好漢的江湖義氣之上,將之作為政治理想和施政綱領(lǐng),一步步改造著水滸好漢。樂蘅軍認為有“聚義廳”改為“忠義堂”,代表宋江個人權(quán)力意志對梁山集團命運的成功駕馭。第70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驚噩夢”,坐穩(wěn)梁山泊頭把交椅的宋江,讓眾好漢一起對天盟誓“各無異心,生死相托,患難相扶,一同扶助宋江,仰答上天之意”。這段誓言,實質(zhì)是宋江用君臣上下的等級關(guān)系,對梁山好漢平等的兄弟之義的替換與改造。
宋江身上既集合著一層新的民間道德與平民精神,又逃脫不了浸入骨髓的奴性人格。從這個刀筆吏身上,體現(xiàn)了秦漢以來王權(quán)社會的浸淫彌漫于整個社會的、奴性的忠誠。在父系社會中君父權(quán)威下,忠是自上至下的道德倫常要求,是帶有強制性的、絕對的道德規(guī)范。民間把這種倫常義務(wù)形象地概括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自不得不亡?!敝沂切⒌念惐扰c擴大,死忠死孝,都是缺乏自主選擇的一種義務(wù)與責任,缺少溫情與彈性的空間。
在宋明時代,能使宋江這樣一位下層的刀筆吏,博得聲名和權(quán)力的,恰恰是那群不為王權(quán)所容的強盜。宋江曾對武松發(fā)感慨:“我自百無一能,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32回)靠著發(fā)自民間的“義”才使他具有了“團圓百八人”“忠義心如一”的能力與籌碼,他企望的卻是用“忠”來收服泯滅好漢中“義”的平等精神?!爸摇迸c“義”兩者既互相沖突,又互相影響與扭曲?!爸摇奔仁墙^對的、盲目的服從,“義”亦有盲目性。梁山好漢對宋江的“忠義”與招安之舉,既不思前,又不想后,在性命攸關(guān)的抉擇面前,放棄反思和詰難,就是出于“義氣”的盲從與信任,只在寂天寞地中“談笑如平日”地走向悲劇宿命,這就使“忠”“義”的沖突具有了更為深廣的意義和文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