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華│文
陜西銅川市耀州區(qū)廟灣鎮(zhèn)田家嘴火車站
我是地地道道的養(yǎng)蜂人,探索多箱體養(yǎng)蜂多年,現在是淺箱多箱體養(yǎng)蜂。偶有閑暇,翻閱書刊,再讀李紫劍蜂友2017年《中國蜂業(yè)》第3期刊登的《多箱體應用問題的討論》一文,心血來潮,欲與李紫劍蜂友探討一下多箱體養(yǎng)蜂與中國式養(yǎng)蜂法。
不可否認,多箱體養(yǎng)蜂在國外,其人均飼養(yǎng)規(guī)模、生產流程和總體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對于多箱體養(yǎng)蜂,李紫劍蜂友在文中做了詳盡論述后指出:“如果中國蜂農克服了小農經濟意識,認識到了生產資料也是生產力,并且決意向生產資料要效益,準備大量的繼箱空脾,在流蜜期間依次疊加直至流蜜結束。那么,多箱體養(yǎng)蜂無疑也就失去了它在采收效率方面的優(yōu)勢?!比绱艘粊?,這種生產方式豈不是與多箱體養(yǎng)蜂如出一轍。要知道多箱體養(yǎng)蜂也不是長年保持多箱體,平時也是雙箱體,一般也是“在流蜜期開始于食料箱上加的第一個繼箱,應該是裝有筑造好巢脾的繼箱。食料箱或育蟲箱的巢脾沿上框梁以新分泌的蜂蠟染白時,對加繼箱的任何拖延都會導致分蜂。如果可能,應正好在巢脾發(fā)白前加上繼箱?!薄罢_地加繼箱就會有大部分繼箱充滿蜂蜜,可以在流蜜后期盜蜂盛行之前收取?!保ㄟ@兩段摘自《蜂箱與蜜蜂》第291~292頁)
決定蜂群群勢的因素有蜜蜂壽命、蜂王產卵量和外界因素(環(huán)境、病蟲害、藥物中毒等),這些因素相互影響,都是變量。外界蜜粉豐富,蜂王產卵量大,蜜蜂營養(yǎng)豐富,壽命就長。大流蜜期蜜壓子圈,抑制了蜂王的產卵,產卵量減少,蜜蜂勞動強度大,壽命就短。環(huán)境溫度的高低也能影響蜂王的產卵量和蜜蜂的壽命?;ǚ叟c農藥中毒、病蟲害、采水及養(yǎng)蜂過程中不正當用藥都能影響蜜蜂的壽命,從而影響到蜂群的群勢。
蜂王的產卵量以高峰期按每日2000粒計,3天可產滿1框子,1框子出房后可爬滿3張脾,蜜蜂的平均壽命是35天時,群勢就可以達到35脾蜂。但為什么實際不能達到這么大的群勢呢?因為這只是理論上的蜜蜂最佳群勢,蜂王不可能長久保持2000粒的產卵量,病害、蟲害、敵害等也威脅著蜜蜂的生命,養(yǎng)蜂生產受多種因素干擾,很難達到這種最佳群勢。
李紫劍蜂友說:“正確的計算公式應是從平均壽命中減去繁育周期,用剩余的時間除3乘3。為什么,因為6月1日(假設日期)出房的工蜂活到35天時(7月5日),6月16日以后產的卵都還沒有出房。6月1日出房的蜜蜂7月5日已經死了,6月16日后產的卵7月5日都還沒有出房,7月5日的群勢只能由6月1日至6月15日的蜜蜂構成,群勢的大小只能是(20~35)(注:意蜂繁育周期為21天,可能李紫劍蜂友誤用了中蜂的繁育周期)除3乘3等于15脾,25脾、35脾的群勢從何說起呢?!?/p>
我們從漏計的一段產卵時間說起。6月1日出房的蜜蜂7月5日(注:應為7月6日,不然不夠35天的理論壽命)死了,但6月2日以后至7月5日出房的蜜蜂并沒有死,6月1日出房的蜜蜂是蜂王在5月11日產的卵,7月5日的群勢由蜂王在5月11日至6月15日產的卵決定,而不是6月1日至6月15日。如果蜂王產卵量以每日2000粒計,理論上的群勢就是35脾。
多箱體養(yǎng)蜂法有很多優(yōu)勢,已被國外養(yǎng)蜂證實,但為何在我國就推廣不開呢?答案是劣幣驅逐良幣。多箱體養(yǎng)蜂需要大量繼箱和巢脾,投入資金較大;轉地飼養(yǎng)運費高,裝卸費工費力。多箱體養(yǎng)蜂取的是成熟蜜,一個花期只取一次蜜,割蜜蓋費功夫,搖蜜費勁,蜜蜂釀蜜時間長,好蜜沒好價錢等問題。
中國式養(yǎng)蜂流蜜期是雙箱體,便于轉地,省工省力,省運費,單位時間內每脾的進蜜量大。由于每脾的進蜜效率高,繼箱裝滿蜂蜜快,取蜜間隔時間短(關鍵是不取蜜蜂采回的蜜沒處放),可多次取蜜;取蜜不用割封蓋,省工省力,取蜜速度快。雖然說價格稍微低點,但產量高,比生產成熟蜜劃算。在利益面前“他們當然不傻,正因為不傻,大家才不約而同選用各種中國式養(yǎng)蜂法”(引自李紫劍文中)。如果稀薄蜜和成熟蜜差價不大,我看多箱體養(yǎng)蜂在我國永遠都推廣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