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音 孫 彤*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01)
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患者肺通氣、換氣功能出現嚴障礙所致,使得其不能自主對氣體進行交換,繼而會引起一系列臨床綜合征,給患者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機械通氣是臨床中危重癥患者急救的重要手段,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長時間機械通氣治療后,容易出現呼吸依賴,導致撤機失敗,造車給患者病情反復或搶救失敗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1]。鑒于此,本研究對本組50例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撤機失敗患者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分析,選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接受的50例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撤機失敗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1例,女19例,年齡36~98歲,平均年齡(75±11.33)歲,機械通氣時間3~120 d,平均機械通氣時間(61.5±58.8)d。
1.2 方法:對患者撤機前均采用SIMV+PSV通氣模式,根據臨床撤機綜合指標:①過度撤機模式PSV≤5 cm H2O、SIMV≤4次/分且持續(xù)時間超過1 h,動脈血氧分壓(PaO2)≥60 mm Hg、pH值平穩(wěn)、吸入氧濃度(FIO2≤50%);②患者血流動力學、臨床癥狀等各項指標平穩(wěn);③肺功能滿足以下指標≥3項:潮氣量(VT)>5 mL/kg、最大吸氣負壓≤-20 cm H2O、肌松劑與鎮(zhèn)靜劑停用24 h以上以及每分鐘通氣量<15 mL/min。將其輔助呼吸頻率、容量逐步降低,并在撤機后對患者呼吸道進行清潔、經鼻插管進行吸氧治療,流量設置為2~3 L/min。撤機后6 h內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測,撤機失敗判定標準:①患者出現循環(huán)不穩(wěn)、呼吸窘迫且呼吸頻率≤30次/分、pH≤7.3、收縮壓或心率升高20%以上、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85%,需要再次連接呼吸機;②未能成功停機或停機時間≤48 h。滿足以上任意一項均判定為撤機失敗。
本組50例撤機失敗患者中19例由于心功能不全所致、占比38.00%,4例由于肺部感染所致、占比8.00%,6例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12.00%,8例呼吸機衰弱所致、占比16.00%;4例大量胸腔積液所致、占比8.00%;2例休克所致、占比4.00%;5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所致、占比10.00%;2例心理因素所致、占比4.00%。
機械通氣在呼吸衰竭患者搶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機械通氣患者原發(fā)病得到有效控制后應當及時撤機,有研究報道,延遲撤機容易引起患者對呼吸機的依賴,增加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病死率,即使患者順利通過自主呼吸實驗,符合撤機標準,仍然有10%~20%的失敗率。
秦怡[2]等在研究中分析了機械通氣患者脫機困難的原因,發(fā)現約68%是由于患者生理學指標變化所致,32%是由于原發(fā)病惡化所致。本研究發(fā)現引起患者撤機失敗的主要危險因素是患者心功能不全、心理障礙以及呼吸肌衰弱,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當給予對應措施:①心血管因素:對心功能儲備較差的患者,降低通氣支持或撤離呼吸機可誘發(fā)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對于心功能不全者在撤機前可適當應用強心利尿劑來改善其心臟負荷,并在撤機后將患者體位調整為半臥位減少回心血量,促進其肺活量增加改善其循環(huán)功能,有助于心功能不全對撤機困難影響的消除。②隨著機械通氣時間的延長,患者潛意識對自己自主呼吸能力產生懷疑,擔潛意識認為撤機后自己出現窒息、呼吸困難等情況,使得患者不愿撤機,在撤機前加強患者進行呼吸運動訓練,告知其病情已經好轉,已具備自主呼吸的能力,并為其及家屬講解長時間機械通氣的危害以及及時撤機的必要性等,同時指導家屬進行床旁守護,多鼓勵患者,轉移患者注意力等方式增加患者撤機信心和安全感,促進其正確認識撤機,積極配合。③由于患者長期臥床導致肌肉出現萎縮或長期缺氧用力呼吸使得呼吸肌作功增加,容易引起呼吸肌衰弱和疲勞,在患者并購請穩(wěn)定后可根據撤機計劃對患者呼吸肌、呼吸功能等進行訓練,通過深呼吸的方式鍛煉患者呼吸肌耐力與收縮力。④加強患者原發(fā)病控制以及呼吸道感染預防,以降低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提高撤機成功率[3-5]。
綜上所述,在機械通氣撤機前根據患者情況積極采取對應的預防措施能夠有效提高撤機成功率,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