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巴黎有位長輩,與她先生一起做貿(mào)易的。我初次到她家吃飯,看到她家的書架,著實嚇了一跳。
“這都是您讀的書?”“我先生的?!薄鞍??叔叔是專業(yè)搞創(chuàng)作的嗎?還是做老師的?”“哪有啊,跟我一樣做貿(mào)易的!”
我簡直不太相信,因為那書架上雖然書不多且舊,但品位非凡,主題劃一,極為專業(yè),看得出是內(nèi)行讀書的脈絡(luò)。于是我問那位長輩:“叔叔以前,應(yīng)該是文藝青年吧?”“我不覺得他怎么文藝啊!”
過了段時間,再跟那位長輩聚餐。她說起了:后來她也問了她先生,說她先生出國前,的確拍過電影。只是以前,他自己并不多提?!澳悴惶?,我不問,他都不跟我說!”
我回去查了下。那位長輩的先生,早在我出生那幾年,就跟某位后來以拍電視劇著名的導(dǎo)演,拍過很先鋒的電影:其中若干個鏡頭,是向《四百下》與《姿三四郎》致敬的。
一個三十年前的先鋒范兒電影攝影師,在巴黎大隱隱于市,連自己太太都沒怎么注意到。但書架里放的、平日讀的書,到底將他的過去流露出來了。
少年時熱愛的東西,有些變成了后來刻意隱藏,但午夜夢回時,偶爾念叨的“等這些都過去了,一定要撿起來”的玩意;也有些就這樣,融化在了日常舉手投足眉梢眼角之間。不一定顯,但真心愛過的,就一定還在那里的。
(丁丁摘自微信公眾號“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適用話題】熱愛 經(jīng)歷 氣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