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通訊員 王 婧
本刊記者 郭寧虎
帶著做成風景的角度去謀劃工作,你便會發(fā)現:老年,有老年的風景;工作,有工作的風景;大家,有大家的風景。將這三個維度的思考變成工作的實踐,就會產生“工作到處皆風景”的效果。
帶著這樣的交流話題,記者采訪了忻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干部局局長王志榮。
記者:當聽到“把工作做成風景”的話題時,我有意上“百度”去搜索,竟然沒有類似角度。請問忻州是怎樣考慮將“風景”概念引入到工作策劃上面的?
王志榮:工作策劃的層次,決定著工作質量的水平。帶著風景角度謀劃工作,做出工作業(yè)績去觀賞風景,如此這般,養(yǎng)成習慣,在工作上想沒有風景都很難。但在策劃工作的時候,要留意好風景必須有好底色。好底色來自三點:
(1)站位要高。要把老干部工作放在黨的建設的“三個高度”去站位:從本質上講,老干部工作就是黨建工作,加強黨建必須加強老干部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把認真做好離退休干部工作放在黨的建設部分加以部署,是很有深意的。黨組織是老干部的精神家園。
(2)謀劃要遠。要從做好“全生命周期養(yǎng)老”的大盤子出發(fā),謀劃干部在職時就要做好應對未來養(yǎng)老發(fā)展準備的思路,讓尊老敬老真正成為一種工作習慣和生活需要,依靠全社會人人行動起來的動力,率先在依托社會力量破解老齡化難題上做出新探索。
(3)行動要實。適合自己的行動是最好的。在工作策劃變成實際行動上,我們采取了“立足市情抓持色,注重實效搞創(chuàng)新”的工作措施,實實在在地打造出“讓市委放心、老干部滿意”的工作風景。
記者:營造工作風景,先得吃透老年風景。那么,老年的風景體現在哪里呢?
王志榮:人生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風景,老年有老年的風景。
近期,我閱讀了作家周大新寫的一部小說《天黑得很慢》。小說闡述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現實: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很多老人并沒有做好面對老年的準備,以為這段路與以前走過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路段沒有太大的不同。但他們不知道,雖然路面還是原來的路面,但此段路的沿途風景,與以往走過的相比,已相去甚遠。適應這種沿途風景的變化,需要有人幫助!
于是,便有了老年的“五道風景”
(1)陪伴身邊的人越來越少,要學會獨立生活和品嘗孤獨。(2)社會的關注度會越來越小,要學會欣賞后來者的熱鬧和風光,而不是嫉妒和抱怨。(3)前行的路上騙子很多,對此要提高警惕,捂緊錢袋子,別上當受騙。(4)前行路上險情不斷,要學會與疾病和功能衰退共處,帶病生存。(5)經過人生無所不能的奮斗,最后又回到人生起點——床,接受照料,準備騎鶴遠行。
站在積極的老齡觀角度,應當給老年的風景加入“三道味精”:(1)人生六十才開始,設計好第二人生至關重要。(2)活到老,還要活得好,老年人的幸福在于“被需要”。(3)人生百歲不是夢,要學會讓生命與夢想一起長壽。正如《聯合國五項老年人原則》中所言:“老人要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充實和尊嚴?!?/p>
中組部老干部局副局長楊保平(左3)在省市領導陪同下調研忻州老干部工作
記者:面對省委要求抓“三基建設”、中組部老干部局要求抓“精準服務”的安排部署,你們是如何將上級要求與忻州實際有機融合成工作風景的?
王志榮:“三基建設”是省委安排部署黨建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叭ぷ鳌钡闹匾?,省委書記駱惠寧講得很透徹: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是我們各項工作的腳,腳不好就站不穩(wěn)、走不正、行不遠。
就老干部工作而言,我反復研讀中組部老干部局局長許宏彬的講話,其核心要義在于“精準服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那樣,做工作“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這是認真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魂”。
我們要下的功夫在于,上接“天線”,把握好“三基建設”和“精準服務”的精神內涵;下接地氣,尋找到上級精神與實際情況融合的新角度。這個新角度集中在“家”“書”“課”三個字上,全面表述為三句話:建好一個家;寫好一本書;補好一堂課。就這樣,忻州老干部“三個一”工作法應運而生。
記者:在“三個一”工作法里,第一個講到了“建好一個家”的思路。請講講這方面的情況。
王志榮:“建好一個家”,體現的是“基層組織”建設的核心內容。換句話說,叫做“基層組織建設,從建家開始”。家乃康樂溫馨之場所。建家,即建設老干部之家,它承載著老干部的安樂、歡暢、豁達和夢想。
那么,建什么樣的家呢?目標是要建設一個有溫度之家。這個家,包括三層涵義。即常規(guī)之家、延伸之家、時尚之家。
常規(guī)之家。各級老干部局、老干部活動中心、老年大學,這都是我們老干部的常規(guī)之家。我們現在的情況是,14個縣(市、區(qū))老干部活動中心全部達標創(chuàng)優(yōu),全省的老干部活動中心達標創(chuàng)優(yōu)現場會曾經在忻州召開。老年大學,現在我們有4家達到了全省的示范校標準,有3家老年大學正在改建、擴建教學規(guī)模。
延伸之家。按照“四就近”服務老干部的要求,在老干部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都應想方設法營造一個家,讓老同志退休以后,有家的溫暖、家的感覺。神池縣建社區(qū)之家,代縣、繁峙縣建鄉(xiāng)村之家,西部6縣建駐忻支部,靜樂縣建老干部黨校,這些都是延伸之家建設的有益探索。同時,各地按老干部興趣、愛好、特長組建樂齡團隊的做法,也值得鼓勵和提倡。
時尚之家。針對e時代給老干部帶來許多困擾的這把“鎖”,我們采用多把“鑰匙”集中開“鎖”模式:辦雜志,建網站,上微信,建QQ群,設UC教室,開微課,依托“互聯網+樂齡教育”十條通道,收到了“老年當隨時代行”的效果。
令人欣喜的是,我們在市直單位連續(xù)五年時間“每年打造10家示范典型”的建家活動初見成效,涌現出市煤管局、市供銷社、市建設局、市職技院、市一中、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等富有鮮明特色的示范單位。
記者:“寫好一本書”的用意在哪里呢?既然是寫書,那么書的結構如何?
王志榮:書,就是著書立說。不是要求大家簡單的寫書,而是要從寫的角度來策劃、設計、安排我們的工作;老干部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把它整理成書。
寫好書,體現的是“基礎工作”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老干部工作的總體任務。換言之,叫做“基礎工作建設,從寫書開始”。那么,要寫什么樣的書呢?目標是要寫一本有特色的書。這個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章,工作策劃。寫作的手法是訪談錄形式。市級老干部局局長要針對老干部及老干部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變化、新特點,認真總結學精神、明思路、撥亮點、找不足、抓落實、創(chuàng)一流等方面的經驗體會,科學謀劃任期內的長遠規(guī)劃和總體思路,進而形成整體工作逐年推進、上下互動的“施工圖”和“進度表”。
第二章,特色名片。寫作的手法是案例的形式。寫好案例的秘訣在于創(chuàng)新。各縣(市、區(qū))按照全市的整體安排和部署,強有力地推進市委老干部局工作策劃的接地氣,用創(chuàng)新案例和特色品牌的成果加以體現,每半年上報一次創(chuàng)新案例,年底上報一次特色品牌,精心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老干部工作名片。
第三章,黨建博覽。寫作的手法是探索的形式。從面上看,全省的老干部基層黨組織建設現場會開在了忻州,市縣兩級組建老干部黨工委的探索,跑在了全省的前面。從點上看,持續(xù)不斷地開展“老干部特色黨支部”創(chuàng)建活動,各縣(市、區(qū))家家都有選樹和培育的示范點。所有這些實踐,為我們全面鋪開“點上突破、線上拉動、面上覆蓋、質上提高”的黨建“立體推進”戰(zhàn)略提供了充分準備。
第四章,樂齡團隊。寫作的手法是特寫的形式。推動老干部“人生設計”由個體向團隊跨越,讓老干部在“人生設計”中集體出彩,是我們不懈的追求、永恒的主題。以發(fā)揮老干部團隊作用岢嵐現場會的召開為標志,全市將老干部快樂團隊建設推向了新高潮,涌現出岢嵐農口退休干部黨總支、河曲巡鎮(zhèn)民事調解中心等一大批示范集體。
第五章,人生設計。寫作的手法是寫故事的形式?!丁叭松O計”在忻州》大型展覽,以第八屆省老博會唯一的精神展品,贏得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稙閴魡⒑健芬粫媸溃蛏鐣鹘缯故玖?00位離退休干部的“人生設計”成果。全市涌現出了張文翰、劉三虎、楊繼文、張吉珍、石建華、張滿貴、郎文等一大批全省乃至全國出名的老干部,讓“忻州不缺少老干部典型”成為亮麗的風景線。
記者:“三個一”工作法,最后講的是“補好一堂課”。這是個什么“課”?怎么去“補”呢?
王志榮:“補好一堂課”,體現的是“基本能力”建設的核心內容。換句話說,叫做“基本能力建設,從補課開始”?!耙惶谜n”是個形象說法,“一堂課”“補”得怎么樣,功夫在課下的精心準備。那么,要補什么樣的課呢?目標是要補有效果之課。
補課的角度,從問題入手。就“問題”概念而言,問題就是目標與現實的差距。差距越大,問題越大;差距越小,問題越??;差距為零,就沒有問題了。每年找準了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一系列破解問題的措施和行動,將目標與現實的差距降低到零了,效果就產生了。具體到忻州的情況,其主要問題是“硬件不硬,軟件不軟” 。“硬件不硬”是短板,“軟件不軟”是長項。揚長避短,精準發(fā)力,這是補課的功夫所在。
記者:交流過了老年的風景、工作的風景這些話題之后,請接下來談談大家的風景吧!
王志榮:好的。“精準服務”行動,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因為老年人人生最后一段路途的光線會逐漸變暗且越來越暗,自然增加了難走的程度。那么,要讓“精準服務”行動卓有成效,就需要一束束“愛之光”照亮老同志的人生晚景。
“愛之光”的光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束:自己、他人、社會。自己,學會設計晚年;他人,學會關愛老人;社會,學會尊老敬老。這些要求,為創(chuàng)造大家的風景提供了機會和條件。通過探索,我們出現了傳遞愛心接力棒的示范單位;為長期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離休干部開展個性化服務的慈善機構;讓家庭醫(yī)生既要“簽”更要“約”的精細化管理模式。實踐證明:來自自己、他人、社會三處源頭釋放出的愛意,經過交匯能夠發(fā)出華彩之光,為老干部工作成為風景鋪上溫暖色彩!
人間的好風景,就在愛意滿滿的心里。大家的風景,就是成為“愛之光”的一束束光源,然后依靠各級組織的力量,將無數的光源匯聚在一起,投身到創(chuàng)造尊老、敬老、愛老風景的隊伍中來。別忘了,人生路上,請珍惜一起創(chuàng)造風景的人。
記者:“把工作做成風景”,這句話里的“做成”兩字,體現出來的是“造”的功夫。那么,請聯系忻州實踐談談造風景的“秘訣”。
王志榮:創(chuàng)造風景沒有捷徑,只要肯下笨功夫就行。(1)好風景是“謀”出來的。毛主席講過:學習要爬進去,多點影響。而后要跳出來,有所感悟。這“一爬一跳”就是謀的過程。要學會用明天的眼光謀劃今天的事情。(2)好風景是“干”出來的。為學之實,固在踐履。將思路變成行動,只有干才行。怎么干?緊盯著問題和痛點去干。痛點就是創(chuàng)新點,問題就是突破口。(3)好風景是“寫”出來的。這里的“寫”講的是總結能力。提升總結能力,建議引入必成功“五要素”:目標明確、計劃詳細、采取行動、檢討反思、落實到底。只要在必成功“五要素”里注入“寫”的味道,風景自然會越來越美好。
通過采訪,我們欣喜地看到,忻州市無論對老干部工作的理性思考、總結探索,還是主動作為、創(chuàng)新實踐,都令人耳目一新,感受頗深。正如中組部老干部局副局長楊保平調研忻州老干部工作時指出的那樣:忻州老干部工作創(chuàng)新很多,特色鮮明,實施開展的“人生設計”“精神富養(yǎng)”“樂齡行動計劃”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契合中央倡導的“為黨的事業(yè)增添正能量”精神,體現了工作的前瞻性和實效性。忻州的硬件條件不是最好的,但整個工作得到了老同志的普遍認可,工作成效非常好,可以說工作做的是最好的。忻州的思路和做法,是貧困地區(qū)做好老干部工作的一個貢獻和一種引導。相信今后忻州的老干部工作一定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