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雅中學(510160) 彭 馴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嚴密的符號體系,獨特的公式結構,形象的圖像語言.相對其他學科來說,數學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高度抽象和邏輯嚴密.雖然初中數學難度相對較低,但是相比其他學科來說,依然是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枯燥、單調、厭煩的心理.另外,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課堂上容易走神.因而,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必須通過一定方法和途徑讓數學課堂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喜歡學數學,具備學好數學的信心,真真正正落實培養(yǎng)數學核心素養(yǎng).
秉持上述理念,筆者一直在探索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進而形成了“幽默課堂,活悅數學”的教學風格.“活悅”的“活”是指“生活”“靈活”“活躍”,“活悅”的“悅”是指“愉悅”.“生活”是指數學來源于與生活息息相關,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要讓學生了解到數學的“有用”.“靈活”一是指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培養(yǎng)學生靈活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二是指作為老師,在數學課堂上要靈活處理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活躍”是指數學課堂應該是活躍的,需要多創(chuàng)造途徑引領學生全身心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眼動手動口動腦動.“愉悅”是指通過幽默的語言和巧妙的提供展示平臺,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美,在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學習,在展示平臺表現自我,獲取成功感.具體來說,筆者在教學中貫徹如下五大策略.
有意識的在實踐論、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有意義學習理論、再創(chuàng)造學習理論等的指導下進行教學,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在不同層面提高初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學生亦敢于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創(chuàng)造性的進行學習,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也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這些理論啟發(fā)我們:第一,備課時需研究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及已有認知結構,從最近發(fā)展區(qū)開始,溫故知新;第二,在回顧已有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應該要選擇合適的情景或例題,引領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技能,再創(chuàng)造學習新知識和新方法,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第三,《實踐論》啟發(fā)我們,教學中亦應多設計實踐環(huán)節(jié),以例題、練習等為載體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示范講解、自主練習等多途徑讓學生通過實踐掌握新知識和新方法;第四,在實踐過后,我們還必須引導學生靜下心來回顧之前所學的知識,反思提升,同時亦構建了下一次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之后的學習埋下伏筆.
俗話說,一年之際在于春,一節(jié)課的開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在一開始就巧妙地引入課題,讓學生興趣倍增,教學效果可能就會很好.例如,在上《變量與函數》這一節(jié)課時,用摩天輪作引例“當你坐在摩天輪上時,想一想,隨著時間的變化,你離開地面的高度是如何變化的?”該例來自生活,學生比較熟悉,容易理解,以此來引入既有趣又恰當.采用生活實例作引入也是非常好而有效的做法.筆者在上《反證法》一課時,就曾采用生活實例“掃雷游戲”引入,結果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們學習的效率倍增;解決實際問題“如何證明某處是雷”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反證法思想,從而比較自然地接受反證法的思路.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語言學和教育信息學等理論,在數學課堂中巧妙的創(chuàng)設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對數學問題的不同見解、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不同層面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數學交流能力.因而,教師可以就教學內容設計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思考、發(fā)言、爭執(zhí)、討論以至正確答案達成一致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變量與函數》這一節(jié)課中提供機會給學生研討交流、發(fā)表意見,可以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其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以便真正掌握變量的概念和函數的概念.又比如在教授一些看似簡單的知識時,有些學生會覺得乏味,因而“身在曹營心在漢”,若能適當給他們機會表現,就可以使他們集中精神提高課堂效率.
“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無不伴隨著情感的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借助形象的比喻、生動描述,把知識性和趣味性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情感,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強化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心向,便于學生記憶理解.實際上許多數學概念和思想方法都可以借助形象的比喻或類比,使其生動、豐富起來.例如,如何辨別常量與變量時說“常量常常是數字,變量往往是字母”,讓學生一下子就知道如何比較直觀的去找常量與變量.又如,對于負數的偶數次方是正數,奇數次方是負數,可以用“偶數次吃負號,奇數次吐負號”來形容;有理數的混合運算可以用學生熟悉的贏球輸球來幫助記憶;教學生審題用“已知不用,必有漏洞”等等.另外,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現數學獨特的語言文化魅力,例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訣,“萬無一失”,在中國語言里是“有絕對把握”的意思,這個成語可以聯系“小概率事件”進行思考.此外,“指數爆炸”“直線上升”等等數學語言已經進入到人們的日常語言生活之中.總之,在平時的教學中多留意這些語言,它對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牢記知識是相當有用的.
在課堂中,在適當的時候介紹相關的數學文化知識,感受數學之美,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以及數學在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的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例如,中國是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比埃及、印度要早六七百年,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方程這個名詞,最早出現于我國古代著名書籍《九章算術》;祖沖之運用劉徽的“割圓術”,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比西方奧托取得相同成果早一千多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