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興欣
摘 要:在山藥種植過程中,病蟲害問題一直是影響其最終產量的主要原因,為此,種植人員需要對山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進行研究,避免經濟效益受到影響。本文根據安順山藥種植情況,對山藥常見病蟲害進行總結,并從農業(yè)防治、化學防治、做好播種和施肥工作三方面,論述了山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實施方法。
關鍵詞:山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山藥病蟲害種類較多,而且危害程度十分嚴重,對山藥本身品質產生了嚴重影響。為此,在山藥栽培過程中,種植者需要將山藥種植的注意事項重視起來,實施綜合防治策略,并提升對綠色防治技術的應用力度,配合其他有效的防治手段,在控制好山藥內部農藥殘留同時,強化其防治效果。
一、西秀區(qū)山藥基本情況
西秀區(qū)山藥主要發(fā)布在大西橋鎮(zhèn)、七眼橋鎮(zhèn)、舊州鎮(zhèn)、蔡官鎮(zhèn)、劉官鄉(xiāng)、轎子山鎮(zhèn)等鄉(xiāng)鎮(zhèn)。目前已獲得農業(yè)部“地理標志產品”認證、貴州省農業(yè)廳“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西秀區(qū)山藥總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35000畝。截止目前,無公害認證17000畝,有機認證800畝,在實際種植過程中,主要依靠農業(yè)部門的技術指導,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示范帶動,廣大農戶積極參與,區(qū)級平臺公司保底價收購的經營模式逐步發(fā)展壯大山藥產業(yè)。
二、山藥的常見病蟲害
1.常見病害
首先是炭疽病,當山藥植株中出現炭疽病之后,會對葉片和藤徑產生極大危害。炭疽病起初表現是在葉片或者是葉緣上出現病斑,并逐步向小斑點轉變,當病癥持續(xù)發(fā)展之后,逐漸向褐色大斑轉變,在病斑之中還存在很多黑色小點,最終向枯萎和干枯狀態(tài)轉變,黑色顆粒點也會越來越多。其次是紅斑病,紅斑病的發(fā)病特點十分顯著,而且其發(fā)病機理與線蟲存在直接聯系。在發(fā)病初期,塊徑上會出現大小不一的紅褐色小斑點,斑點直徑大約為2mm,后期逐漸向大斑塊過渡,嚴重時會導致山藥植株的大面積死亡。最后是褐斑病,在褐斑病發(fā)病時,山藥的葉片上會出現很多不規(guī)則的斑點和斑塊,主要以橢圓形為主,該病癥在山藥種植中的出現幾率較低。
2.常見蟲害
第一,地老虎。該類蟲害主要是對山藥的塊徑進行破壞,導致山藥主體不能正常生長,影響其產量。第二,薊馬。該種害蟲主要吸食對象為山藥的幼嫩組織,如果山藥長時間受這種害蟲的影響,葉子和葉梢會出現卷曲、枯萎等問題,整個葉面也會出現密集的小白點,對植株生長產生極大影響。除此之外,在山藥種植過程中還涉及到很多其他蟲害類型,如紅蜘蛛、夜蛾等等,蟲害高峰期集中在6到8月,在此過程中,種植者需要對蟲害進行重點防護。
三、山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實施方法
1.農業(yè)防治
在整個安順山藥種植過程中,種植者可以借助于輪地、整地等操作,降低病蟲害問題的出現幾率。首先,種植者在具體山藥種植品種的選擇上,應該以抗病品種為主,這也是抵抗病蟲害的一項基本措施。其次,隨著輪作工作的持續(xù)開展,可以降低山藥莖出現莖腐病和根結線蟲等問題。一般來說,山藥輪作對象主要包括禾本科作物或十字花科蔬菜輪作等,輪作間隔時間以3年為主。如果之前常年栽種山藥,輪作時間應保持在1年1次。如果種植區(qū)的種植條件良好,可以開展水旱輪作,以此來提升防治效果。最后,種植者可以借助于整地操作,將土壤中的越冬病菌全部消除。在種植時,種植地點應選擇地勢高、濕度低的沙土,如果整地時間在秋季,該項操作還能將地表中的病體翻入到土壤深處,提升病殘體的分解速度。
2.理化誘控
(1)殺蟲燈誘控:山藥生長期利用太陽能殺蟲燈誘鱗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多種農業(yè)害蟲成蟲,有效降低蟲源。
(2)誘蟲色板誘控。根據山藥蟲害發(fā)生的特點,從5月初開始,每畝懸掛15張黃板。懸掛高度高于植株20 cm,并隨植株的生長不斷調整懸掛高度。
3.化學防治
站在山藥化學防治角度來說,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即化學保護和化學治療。所謂化學保護,就是在山藥沒有出現病蟲害癥狀之前進行農藥噴灑,避免山藥受到病蟲害侵襲。對于化學治療,則是在山藥出現了明顯的病蟲害癥狀之后進行藥劑噴灑操作,避免病蟲害范圍的進一步擴張,讓山藥植株始終處于合理的正常狀態(tài)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在山藥采摘前的一個月時間之中,不能進行任何的用藥操作,否則將會對其塊徑產生嚴重污染,降低山藥自身品質。例如,在炭疽病預防過程中,種植人員可以用1:1:150的波多液進行浸種操作,浸種時間為10分鐘,當山藥長到齊苗階段時,種植者需開展第一次噴藥操作,具體藥液為600倍的百菌清,相隔十天之后開展第二次噴藥操作。
4.做好播種和施肥工作
在實際播種操作過程中,應確定最佳的播種時間,根據安順山藥種植情況,最佳播種時間集中在3月份和4月份,此時氣溫最適宜且穩(wěn)定。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種植工作的開展,應避免早播現象出現,否則將會增加幼苗的發(fā)病幾率。另外,在播種時,種植者應做到合理密植,將每畝地的植株數量控制在6000到7000株范圍內。實際栽培方式應以寬窄行栽培為主,強化田間的通過和透光性,以此來降低病蟲害的出現幾率。在施肥操作中,主要以優(yōu)質農家肥為應用對象,每畝地大概的施加量為7500kg,并添加400kg商品有機肥。在上述施肥量分配上,應將三分之二的肥量投放到春耕操作之中,剩余部分則施加在壟上。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山藥的原產地,山藥種植經驗極為豐富,“安順山藥”作為農業(yè)部“地理標志產品”,安順市的特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應進行進一步創(chuàng)新操作,為農戶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對于山藥病蟲害防治,相關工作人員應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尤其是在病害防治過程中,需要將具體影響因素明確出來,強化措施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張同慶,石衛(wèi)東,訾東乾.懷山藥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規(guī)程[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9(06):326-329.
[2]張煥芝.中藥材山藥高產栽培技術與管理[J].農家參謀,2019(12):109.
[3]侯立霞,郭永生,關靜.焦作市懷山藥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模式[J].河南農業(yè),2018(34):38-39.
[4]李新花.鄒平縣細毛山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中國植保導刊,2013(01):37-38.
[5]劉東曉,牛海林,崔慧霄.河北省麻山藥病蟲害危害現狀及用藥現狀[J].河北農業(yè),2019(0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