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qū)?/p>
趙敬予畫馬
四葉進寶
扇藝作品,已逐漸躍為收藏領(lǐng)域的“新寵”,被社會各界廣泛追捧。伏暑以來,各館、各會、各中心,以“扇藝”為主題的各式展覽和展銷,此伏彼起。如今,傳統(tǒng)扇子的實用性日降,而裝飾性與藝術(shù)性則漸增。然而,其藝所趣、其趣所源,及其來龍與去脈,卻往往渾渾噩噩,不甚了了。爰略舉數(shù)端,以求正、共享于同好。
“扇”者,本義為以羽毛、花草裝飾之門扉;扉者,“戶扇也;從戶(形聲)”;戶者,“半門曰戶(象形)”;許慎云:“扇,扉也;從戶(形聲)?!保ň姟墩f文》)《段注》云:“用木曰闔,用竹葦曰扇?!薄稜栄拧穭t云:“以木曰扉,以葦曰扇。”而用于量詞,如一扇、二扇的“扇”字,其本源亦緣于此。
“扇”者,又謂搖曳吹揚,或引風用品。如《唐書·張?zhí)N古傳》:“扇以淳風?!庇忠隇榉D(zhuǎn)鼓風的薄片?!稌x書·謝安傳》:“有蒲葵扇五萬?!庇郑骸肮€”者,“扇也;從竹,疌聲?!保ㄒ姟墩f文》) 如西漢楊雄《方言》:“箑,自關(guān)而西,謂之扇?!?/p>
古扇謂之“翣”,亦即“儀仗扇”,即古代儀仗中遮蔽之具。如《宋史輿服志》:“古者扇翣,皆編次雉羽或尾之。”又《淮南子·說林訓》:“被裘而翣翣?!币矊V腹糯鰵洉r棺飾,狀如掌扇。天子八翣,諸侯六翣,大夫四翣。(見《禮記·禮器》)
目前所能夠見到最早的古扇實物,為1982年3月,于湖北沙洋縣十里鋪鎮(zhèn)一號戰(zhàn)國墓出土之竹扇。其形如古之單邊門,又如今之菜刀形。距今已逾兩千年,其制作精良,工藝完美,實在令人嘆服。當時扇子是單門扇形,故又稱“戶扇”,也可謂短柄“月形扇”。
扇子初為“五明扇”,又稱“團扇、紈扇、平扇”等;傳虞舜所作,即古代儀仗中使用的掌扇,或名“仗扇、障扇、宮扇”。晉崔豹《古今注·輿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惫艜r中原一帶,有“齊紈楚竹”之說,即以山東絹面和湖南竹子合制所成的“紈扇”而著稱。
秦漢時期,公卿士大夫,皆得而用之。西漢后期,王公貴族間又以“合歡扇”時興,其扇面成圓形或橢圓形,主要采用素白色薄絲絹糊成,扇柄以竹木為架,居為中軸,左右對稱似圓月。漢《怨歌行》:“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所描寫就是漢成帝劉驁妃班婕妤手執(zhí)“合歡扇”之情景。
到了晉代,“合歡扇”僅限于帝王使用,由兩名宮人拿著,站在皇帝后面高舉而隨行。隋唐兩代,主要盛行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紙扇。
折扇,古謂之“折疊扇、聚頭扇、撒扇”,一般由竹木或牙骨、韌紙或綾絹合制所組成的可折疊之扇。其隨身懷袖,攜帶方便;其扇面書畫,扇骨雕琢,為文人雅士出入時往往攜之而相伴;又別稱“懷袖雅物”,以及“并面、便面、障面”等。其品種有紙折扇、象牙扇、貝殼扇、 檀香扇、孔雀翠羽扇,等等。
其中以紙質(zhì)折扇為最普及。此扇是以細長骨片疊起,下端頭部以釘鉸固定,其余則可展開為半圓形,上用特種紙張裱糊而成,并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扇骨以棕竹、湘妃竹、烏木等為佳。再用鑲嵌、鐫燙等手法,對扇骨進行裝飾性美化。如木骨有嵌、有燙,漆骨則有刻、有畫,真是變化萬千,妙趣無窮。
明代陸子淵 (1477—1544)曰:所用折疊扇,即“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余,合之止兩指許,正今折扇(見陸深《春雨堂隨筆》)同朝屠長卿(1544—1605)曰:扇者,“有羽扇、有新安竹篾扇,輕便可攜,不宜漆;有紙糊者,如蔑扇式,亦佳。但有竹根、紫檀妙柄為美?!保ㄒ娡缆 镀鹁悠鞣{》)
南老墨梅
曹鵬樂譜
折扇的構(gòu)成,主要取決于扇肩形狀、扇頭變化和扇骨數(shù)量。扇肩,分有肩、無肩;通常在大骨偏下方,若居中,為“對開肩”;若偏上,則稱“倒肩”。扇頭,亦稱“端”;其造型最具魅力。常見的有方形和圓形,且變化多端,如“排茄、古方、燕尾、玉蘭、梅花、如意、竹節(jié)”,等等。
扇骨,取材寬廣,大骨一般分“花、素”兩類?;ㄊ揭郧坌?,素式為平直型。明沈德符《野獲編》:“吳中折扇,凡紫檀、象牙、烏木俱日為俗制;堆以棕竹、毛竹為者,稱懷袖雅物?!泵魑恼鸷唷堕L物志》:“姑蘇最重書畫扇,其骨以白竹、棕竹、烏木、紫白檀、湘妃、眉綠為之,間有用牙及玳瑁者?!?h3>虛齋嘆觀止
到了近代,扇子,主要作為名家、紳士自娛自樂之物,或自收自藏之品,以及把玩、耀示的“懷袖雅件”。尤以海上著名收藏家龐元濟(1864—1949,字萊臣、號虛齋,浙江吳興人),盡得扇趣藝享之樂,且名聞遐邇。
當年,先祖惟楚公曾應邀約專趨其虛齋,一睹龐氏所藏稀世珍寶,當取出元代黃鶴山樵《青卞隱居圖》,詢其出神入化而嘆為觀止。
1983年,上海人美版《上海博物館藏明清折扇書畫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均出于昔日龐虛齋秘玩之舊藏。目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制扇技藝,有江蘇蘇州檀香扇、浙江杭州王星記扇、重慶榮昌折扇、四川自貢龔扇、廣東新會葵扇、湖州羽毛扇等。
20世紀30年代起,蘇杭兩地生產(chǎn)出合撒自如折扇、秀美雅致絹扇、精鏤細刻象牙扇、芬芳宜人檀香扇等,遠銷世界各地,且成為國內(nèi)制扇業(yè)之最。
而今社會各界,游扇、玩扇、藏扇的踵起者日增,如吾友趙小琦、陳萬章、姚長德等,各以其所藏舊扇、名扇和紀念扇,而別具藝林之一格;抄經(jīng)名手桑家敏的親筆扇跡已成洛陽紙貴,令各方投資者望洋興嘆;滬語女作家沈一珠偶爾也涉筆有繪,情景交融,意趣盎然;所作海上風情之作,亦為一頁難求的珍稀之品。
筆者生性愚頑,迂拙不敏,卻也有傾心“扇趣”之雅好,藏有業(yè)師鄭逸梅、學者范祥雍,詩人嚴載如、陸頌堯,書家馬太龍、李天馬、高式熊,畫家趙敬予、吳野洲、申石伽,作家謝天璈等親筆所作,叨列扇藏之末。日前,陳以鴻、周道南二位“90后”老詩人興然賜筆,書、繪合成“墨梅”專題正反面;扇骨,則由扇藝館主人朱鎮(zhèn)虞親自操刀修復,使得晚清舊玳瑁起死回生。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