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玉門市第二幼兒園 于海穎
3~6歲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幼兒語言能力的一個關鍵期。這期間,通過日常生活和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幼兒的語言認知和口語交際能力不斷提高。但在這個過程中,往往缺不了老師和家長的正確指導和引領。在多年的幼兒語言教學中,我對如何開展幼兒園語言活動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認識。
語言活動的選材要有趣味性,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體現(xiàn)寓教于樂的原則?;顒觾热菪枰糜邢薜臅r間,精巧設計、層層深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游戲中完成學習內容。
如,小班兒歌《小樹葉飄呀飄》通過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小朋友和小樹葉做游戲、跳舞和唱歌,讓幼兒理解兒歌內容并能輕松地仿編兒歌,將活動的知識點融入游戲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再如,小班講故事活動“唱歌比賽”,教師根據故事內容進行小動物唱歌比賽的情景劇表演,提高了幼兒學習故事內容的興趣,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理解詞匯“輕、響、慢、快”的實際意義,并模仿了小動物的叫聲。課堂上靜動結合,教師和幼兒和諧互動,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使整堂課輕松而愉快。
在語言活動中還要注重簡單兒歌和較難散文詩的處理。簡單兒歌用各種靈活的形式,無聲地融入關于兒歌的學習,比較難的散文詩要重點突出,簡化難點。在語言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故事教學還是詩歌教學,都要鼓勵幼兒勇于語言表達和珍惜每次充分表達交流的機會,發(fā)揮幼兒的語言主體地位,培養(yǎng)幼兒用語言和別人交往的能力等??傊顒釉O計要新穎,活動內容要循序漸進,活動目標合理、巧妙地完成。
提問要簡潔、明了, 找準切入點、突出重點、凸顯故事主題,不能漫無目的、更不能為拖延時間提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盡可能多地設計開放式的問題,讓孩子分析并做出判斷。比如,小班閱讀活動“好餓的小蛇”預設目標為在“觀察—猜想—尋找”中,積累對常見物品形狀(圓形、三角形、方形)的感知經驗。
圍繞目標教師預設提問:“猜猜小蛇可能吃了什么?”
幼兒可能會回答:“小蛇吃了橘子,小蛇吃了蘋果?!?/p>
教師據此預設一組追問:“橘子(蘋果)是什么形狀的?猜猜小蛇還可能吃了什么圓圓的東西?” 這組追問與預設目標密切相關,讓幼兒猜想小蛇吃進去哪種圓圓的東西,豐富對日常生活中常見圓形物品的認知。
另外,幼兒在回答完問題后,老師經常用 “不錯”、“很好”等等單一的語言表揚,這樣長期重復的表揚,會挫傷幼兒的積極性,不能幫助幼兒很好地認識自己,此外易形成驕傲自大的不良性格。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對幼兒的回應方式不僅要豐富多樣,而且要加強指導性評價。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回答做出進一步的具體指導——在肯定正確觀點的同時,進一步誘導追問,激發(fā)幼兒再思考;或藝術性地糾正幼兒的錯誤觀點,引導幼兒正確的思考方向;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的回答:“為什么……”“你怎么想到的……”等等,多提幾個這樣的問題便于對幼兒的思維進行拓展訓練。
在語言活動中教師轉變角色,變教授者為引導者、參與者?;顒右杂變簽橹黧w,在教師有序的引導下給幼兒充分表達的機會,讓幼兒在體驗和感受中理解學習內容。如:在開展繪本故事《快樂是什么》的語言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逐幅圖理解故事內容,仔細欣賞小老鼠和媽媽看櫻花雨的圖畫,讓幼兒感受到漫天花瓣飄落時的欣喜;接著在欣賞小老鼠和媽媽蕩秋千的圖片時,老師準備了蕩秋千的場景音樂,讓孩子們在音樂中感受蕩秋千的輕松與愉悅,感受小老鼠的快樂時光;最后在欣賞小老鼠和媽媽看夕陽落下的圖畫時,老師和小朋友們的身體緊緊挨在一起看夕陽,體會溫暖的時光和親情的快樂等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以幼兒的親身體會為鋪墊,感受:“快樂到底是什么?”當然,教師在活動中還要激情滿懷,能夠成為幼兒的玩伴,成為童話活動中的一個個鮮活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引領之中。如,在小班兒歌《水果寶寶去旅行》中,教師帶領小朋友學習賦予生命的西瓜爺爺帶著水果寶寶乘著火車去旅行,讓幼兒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水果寶寶,進而引導幼兒練習學說“蘋果蘋果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的句式等等,在游戲中還將兒歌內容進行創(chuàng)編。老師智慧地將抽象、枯燥的內容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幼兒園語言領域的活動設計寬泛,有散文詩、創(chuàng)編詩歌、講故事、仿編故事、繪本閱讀等多種形式。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課件、動畫作品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面進行吸引,刺激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有充分表達的機會。散文詩要注意對意境美氛圍的營造,包括情景創(chuàng)設、場地安排、音樂氛圍、語言引導、課件的充分利用等等。在觀察中引導幼兒大膽地進行猜想,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幼兒的情商。如:大班欣賞散文詩《春雨的色彩》時,通過小鳥們七嘴八舌地爭論春雨的色彩為線索,點出了大自然在春天來臨時所產生的美妙變化。不僅給孩子們帶來了美的陶冶和享受,也讓孩子們從中了解了春雨與植物生長的密切關系,獲得了自然知識。其次注意有些語言活動的設計內容偏難,只注重了對幼兒知識的教授,而忽視了幼兒需要自身來感受,需要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忽視了幼兒童真童趣的接受方式,更有甚者把語言活動當作是識字課來教學,有嚴重的小學化傾向。同時,一遍又一遍的口頭重復教讀,使幼兒坐立不安,心不在焉,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
在對孩子的長期觀察和接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特別膽小,不敢在眾人面前唱歌、講故事,不敢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與同齡孩子游戲時容易被其他小朋友左右,就連老師的提問,明明知道也不回答——這都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xiàn)。教師以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tài)度與幼兒交流,關心照顧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與他們一起游戲玩耍,讓幼兒感到老師像媽媽一樣可親可信,消除了他們的膽怯心理,使他們產生了說話的愿望,并能及時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所以教師要把自信的種子植入孩子的心田,并給予必要的幫助和引導。
如,在一條鋪滿落葉的小路上,讓幼兒感受腳步走過時發(fā)出的不同聲響。然后思考“小路上會有誰走過呢?會發(fā)出什么聲音呢?”引導幼兒邊模仿小動物的走路方式,邊學說好聽的話。引導能力一般的幼兒說出:“××走過小路,××××?!币龑芰^強的幼兒學說:“××走過小路,××××,像在××”的句式。由于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我們要幫助幼兒進行描述和總結,如“小鴨走過小路,踢踏踢踏”“小羊走過小路,的篤的篤”等。尊重幼兒的意愿,注重個別差異,讓他們自己選擇角色進行表演,并鼓勵幼兒對角色語言進行再創(chuàng)造。
閱讀對促進幼兒語言發(fā)展很重要,提供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閱讀習慣的前提條件。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里,老師和父母都應盡量地滿足幼兒各方面的閱讀需求,應通過多種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室內要有圖書角,讓幼兒隨手接觸好圖書;經常和幼兒一起談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時時引導幼兒清楚地表達,給予必要的補充,幫助他們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表達出來;或一起看圖書、講故事,為幼兒創(chuàng)造說話的機會并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
讓閱讀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遵循“在學習中閱讀,在游戲中閱讀,在生活中閱讀”的原則,讓幼兒在閱讀中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幼兒語言認知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發(fā)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對其它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嘗試和創(chuàng)新,使語言領域的活動有聲有色,讓幼兒的語言素養(yǎng)在教師輕松、快樂的引領下得到長足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