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方曲韻 杜 芬
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里,有一條不尋常的紐帶。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們在赤野沙漠中,或是在茫茫大海上,一程一程傳遞著文明的薪火,引出了無數(shù)傳奇故事,也點亮了東方和西方的世界。這條紐帶有一個浪漫的名字——絲綢之路。
通史曉今,絲綢之路的精神內(nèi)涵早已蘊藏在了數(shù)千年的深厚歷史之中。甚至,翻開中小學(xué)語文課本,便能夠?qū)さ么鸢浮?/p>
“一座古樸典雅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那馱著彩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飽滿,栩栩如生。商人們在這個東方大都市開了眼界,正滿載貨物返回故鄉(xiāng)。望著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絲綢之路》,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
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見證了中國人走出去的歷程。
受漢武帝命,張騫西出陽關(guān),歷經(jīng)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終于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陸上通道。從此,悠悠駝鈴在這條道路上經(jīng)久不絕,各國商人在這條道路上絡(luò)繹往來。
有交流,便會有融合。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琵琶行并序》,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3)琵琶雖然屬于我國傳統(tǒng)民樂,但它的發(fā)源地卻不在中國,而是從西域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潯陽江頭,一把圓潤優(yōu)雅的琵琶,一曲《霓裳》,一曲《六幺》,唱出了一段波瀾壯闊的絲綢之路故事。
潯陽江頭夜琵琶,長安城下盡笙歌。千里之外的長安城中,是李白筆下“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的繁華市集。東西二市貨品琳瑯滿目,西方的琥珀、瑪瑙、毛織品,南方的柑橘,各國奇珍異寶……為了方便海上絲綢之路貨物的運輸,長安城甚至專門修筑了轉(zhuǎn)運潭。繁華的長安城,盡顯開放的大國氣度。
歷史,總是以獨特的密碼記錄下東西方在古絲綢之路相遇相知、共同發(fā)展的動人歷程。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和其他民族的交流互通中,逐漸形成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xué)互鑒、互利共贏為特征的絲綢之路精神,這種精神早已印刻在中華民族的骨子里,內(nèi)化在中國人的基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