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 蘇
在諸子百家之中,最讓諸侯們厭煩的不是嘮嘮叨叨的孔子和孟子,也不是朝三暮四的蘇秦與張儀,而是莊子。
莊子喜歡說寓言解決問題,見到楚王的使者時也是這樣打發(fā)人家的。
楚王知道莊子有才華,便派人來請他做官。使者來的時候,莊子正在濮水邊釣魚。得知使者的來意后,莊子便問使者:“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活了三千歲。國王用錦緞將它包好,珍而重之地放在竹匣中,供奉在宗廟的大堂上。你說,這只神龜,它是愿意死去留下龜殼放在廟堂上得到供奉呢,還是寧愿活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呢?”使者想了想,說:“當(dāng)然是寧愿活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了?!鼻f子說:“那你們回去吧!我也是喜歡在爛泥里拖著尾巴活著。”
春秋戰(zhàn)國是亂世,亂世也是機(jī)會很多的時代。面對這個機(jī)會很多的時代,莊子抱定的是不摻和主義——你們只管折騰你們的,我該怎么過,還怎么過。
今天有不少朋友選擇宅在家里,其中恐怕有相當(dāng)一部分人秉承著和莊子一樣的人生哲學(xué)。在某些情況下,不摻和主義是一種相當(dāng)了不起的智慧??墒怯腥藭f了,你不摻和,如何發(fā)財?
以莊子的逍遙,他對發(fā)財也不會拒絕的,莊子只是比別人更清醒地看到機(jī)會背后的風(fēng)險。
有一天,莊子外出訪友,走路走得疲勞了,便倚靠在路邊的一棵大樹上睡著了。夢中大樹對他說,你看,我這周圍原來是有很多兄弟的,現(xiàn)在只剩我一個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們要么長得直,要么長得粗,木匠一看都是有用的木材,便將它們都砍伐了;只有我,長得歪歪扭扭,還有很多疤結(jié),就沒人惦記我了。莊子醒來,便把這件事和同行的弟子說了。莊子繼續(xù)向前走,到了朋友家,朋友很高興,下令童子殺鵝宴客。童子問,咱家有兩只鵝,一只會叫,一只不會叫,殺哪只呢?主人說,會叫的還能看家啊,怎么能殺呢?于是下令——去,把那只不會叫的殺了。
莊子的弟子聽了大惑不解,問他,那棵大樹因為沒有用得以幸存長壽,這只不會叫的鵝卻因為沒有用被殺掉了,到底有用更好,還是沒有用更好呢?
莊子回答得似乎模棱兩可,他表示自己將處在有用與無用之間,不拘泥于成規(guī),隨機(jī)應(yīng)變就是了。
聞達(dá)于諸侯,是莊子的人身保險,在太平盛世的時候,你會因此受到尊敬,那么就有資格與權(quán)力保持距離,而避免被這個怪獸傷害;在落難的時候,你又可以依靠這門本領(lǐng)謀生,不會因為沒用而被社會拋棄。
莊子豁達(dá)的背后是有為人處世的智慧作支撐的,所以,他不會落到唐代李白或者明朝解縉那樣的下場。當(dāng)然,想依附權(quán)貴而發(fā)達(dá),或總?cè)ソo社會找麻煩的人,很難用好莊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