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jié)日——臘八節(jié),俗話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是過年的前奏曲。那臘八節(jié)有什么習俗呢?不要著急,下面蹦蹦豆就帶你探秘臘八節(jié)的“前世”傳說和“今生”習俗吧。
節(jié)日起源
“臘八”一詞起源于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為“臘日”,本為佛教節(jié)日,后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jié)日。
節(jié)日傳說
關于臘八節(jié)的來源眾說紛紜,紀念岳飛就是其中之一。
當年岳飛率軍抗金于朱仙鎮(zhèn),正值嚴冬臘月,數九寒天,岳家軍飽受饑寒交迫之苦,當地百姓端粥相贈,岳家軍飽餐百姓的“千家粥”之后渾身暖和,體力恢復,大勝而歸。這天恰是農歷臘月初八,人們后來為了紀念岳飛及岳家軍的英勇,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煮粥,漸成習俗。
節(jié)日習俗
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qū)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陜? 西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寓意“年年有余”。
河? 南
在河南,人們喜歡吃臘八飯,臘八飯用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等多種原料煮成,煮熟后加些紅糖、核桃仁,喻意來年五谷豐登。
黑龍江
在哈爾濱,除了喝臘八粥,還吃“臘八蒜”。
西? 北
在陜北高原,臘八節(jié)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yè)大豐收。
節(jié)日諺語
喝了臘八粥,就把“年”來辦。
臘八臘八,凍掉下巴。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
臘八,祭灶,新年快到,
閨女要花,小子要炮,
老媽子吃著桂花糕,
老頭子戴著新氈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