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古代的中國床榻經過了幾個大的發(fā)展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自商周至秦漢時期,為席地跪坐的矮形家具。這段時期都可以理解為席地文化時期。床和榻都比較低矮,人的基本活動,包括讀書、待客、宴飲、議事等,大都在床上進行。
第二個時期為從魏晉到隋唐席地跪坐與垂足而坐并存的時期。魏晉南北朝是我國高型家具的萌芽時期,到了隋唐五代則是我國高低型家具的并存時期。這一時期隨著建筑的進一步細化和技術的進步,臥室(廂房)和客廳(正廳)等空間的區(qū)分,床和榻開始逐漸抬高。
第三個宋代時期,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結束,家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宋代的床榻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yōu)美,使用方便。
第四個為明清時期,這一時期的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明代是我國家具史上的黃金時代。床榻的制作和設計的理念已經完善。
從設計的角度思考床榻離不開空間和尺寸。首先說空間,床榻等家具是建立的室內空間里邊的,所以必須先理解空間的構造才能明白床榻的設計理念。
中國古代建筑是以木質結構為核心的建筑,木質梁和柱為承重,墻體用來保護木料和圍合空間的。古代木制建筑的層高一般比現(xiàn)在的室內居住空間要高,所以古代的建筑看上去一般都比現(xiàn)在的大氣得多,從設計上看其通風和采光都比現(xiàn)代是鋼筋水泥要好很多。
由于技術和構造的原因,古代建筑的墻體不能隨意更改和拆除,也就不能進行空間的再次改造,這是木制建筑的局限性。所以為了能夠讓空間更有層次感,空間劃分更加合理,我們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方法,比如依靠室內的家具進行空間虛與實的劃分,使用屏風、博古架、床和榻等家具,都是對室內空間再次的分割和設計。
設計要以人為本。中國古代的床榻也是如此,比如戰(zhàn)國時期出土的木床,長2120mm,寬1390mm,高510mm,四周有圍欄。根據(jù)現(xiàn)場設計觀點來看,人際距離分為:親密(150-460mm)、私人(460-1200mm)、社會性(1200-3700mm)、公共性(3700-7600mm)。古代床榻從尺寸上是符合現(xiàn)代設計的要求的,而四周做了圍欄,從設計上看這是一種虛隔斷,是用來暗示空間的私密性。
隨著技術的進步,這種設計思維有進一步的加深。宋、明、清時期,室內空間已經很明顯地分為了公共空間(正廳)和私人空間(廂房)。這個時候床榻開始了區(qū)分,在正廳的床榻在設計用屏風來進行空間的圍合,保留了既可以會客又可以休息的雙重理念。使用虛的隔斷設計,來進行空間的層次分割。床榻在正廳一般是用來會客的,所以不能采用實隔斷,只需要做到屏風或者三方做圍欄就可以了。
而在廂房的床榻,則開始向高大和圍合的方向發(fā)展。比如架子床三面設圍欄,四周有柱子,頂上有床頂(亦稱承塵),看上去像一個小型的建筑。這種床榻設計彌補了木制建筑的局限性,為空間的布局帶來了靈活性。古人用這種方法對空間進行重新分割,比如架子床這種設計,相當于在廂房中有制造了一個小空間。根據(jù)現(xiàn)代設計來看,人在休息和睡眠的時候,在一個相對封閉空間容易入睡。這是實的隔斷設計,而且也增加了空間的私密性。
為什么中國古代床榻會這樣設計?一定要從文化性上去找原因。我國的文化比較內斂、含蓄。比如在人與人之間表達禮儀的時候,兩人相互離一段距離作揖,表達對別人的尊敬,不侵占別人私人領域。這種文化性也延續(xù)到了床榻設計上,這也是為什么床榻要做圍欄的原因。
古代農業(yè)文化的文明,是男耕女織的生活。其中男性一般在外干活務農,而女性則負責家務活,大多在室內工作。床象征著女性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肩負起繁衍后代的家庭重任。而這些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室內完成的。所以床榻從設計上就遵循了這一生活方式,在床的設計為了保護女性的隱私。
中國古代的床榻,從設計上看尤其獨立的特殊性。和西方的床只是用來睡覺休息不一樣,中國古代的床榻既可以休息也可以用來會客。在設計上有其特殊的語言,用虛與實的隔斷來體現(xiàn)其私密性,突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內斂和含蓄的思想,和中國古代的木制建筑相得益彰,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