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杜甫是我國唐代大詩人,在詩壇上與李白齊名,《新唐書·杜甫傳》贊云:“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惫拭髑逦娜松跬瞥缍鸥?,葉燮在《原詩》中云:“詩圣推杜甫?!比欢闶欠裰?,杜甫還與中草藥打了一輩子交道,種藥、采藥、洗藥、曬藥、賣藥,從沒有消停過,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藥農(nóng),在我國藥物學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章。
杜甫35歲到長安應(yīng)試,長期未能如愿,而父親的去世又斷絕了他的經(jīng)濟來源,這期間,杜甫便采藥、賣藥求生。他在給唐玄宗的《進三大禮賦表》中就寫到了自己“賣藥都市”的經(jīng)歷。此后,杜甫攜帶家小,由洛陽到華州,幾乎到了“短衣數(shù)挽不掩脛”“男呻女吟四壁靜”的境地,便又賣藥行醫(yī),維持一家生計。不僅如此,杜甫還常為詩朋文友開方治病,“省郎憂病士,書信有柴胡。飲子頻通汗,懷君想報珠”,過著亦文亦醫(yī)的生活。
杜甫如何懂得醫(yī)術(shù)?原來,他“讀書破萬卷”,自小就能識別各種中草藥,懂得藥性、藥理。此外,“沉郁頓挫”的他,壯年便患有消渴病、風痹癥、肺病,還患過瘧疾,久病成醫(yī)。
藥材從何而來?一是到附近山野里去采,有時回趟老家也要采些中草藥回來。二是在自家庭院里種植,從《嘆庭前甘菊花》和《秋雨嘆》詩中,便可知杜甫種過甘菊和決明。甘菊散風清熱,可入藥。決明所結(jié)的果實叫決明子,能清肝明目,也是一味中藥。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秋天,長安一帶連降60 多天雨水,很多花草在雨水中泡爛了,唯獨決明長勢喜人,“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shù)黃金錢”(《秋雨嘆》)。杜甫看到自己親手種的決明子居然安然無恙,開出無數(shù)花來,喜不自禁,有望賣點藥材度過荒年。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杜甫48 歲時由隴入蜀。入蜀后,他經(jīng)常吟著“故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的詩句。白天他在田地種植女蘿、丁香、梔子、決明等草藥,有時也翻山越嶺上山去采草藥。詩云:“編蓬石城東,采藥山北谷。”他還和妻子、兒女一道,在成都浣花溪畔造茅屋,辟藥圃,請友人覓求藥苗?!八帡l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這就是當時杜甫為我們描繪的一派生機勃勃的藥圃景象。直至晚年,他在身體日漸衰弱的情況下,仍不忘種花種藥。他在《小園》詩中寫道:“客病留因藥,春深買為花?!币饧促I下花園,既種花又種藥,花可觀賞,藥可治病。
對于怎樣種好藥,杜甫深有講究。在泉州,他見太平寺的泉水特別清冽,可灌溉藥圃,因而在《太平寺泉眼》一詩中寫道:“何當宅下流,馀潤通藥圃。三春濕黃精,一食生毛羽。”據(jù)《本草綱目》載,黃精是陽草,為一種藥物,有補氣養(yǎng)陰、健脾益腎功效,久服可延年益壽。
由于長期與中草藥打交道,杜甫深諳其藥理、藥性和藥法,對中草藥有很強的鑒別、應(yīng)用能力,把草藥的特性、姿態(tài)描寫得淋漓盡致。他寫丁香是“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寫梔子是“紅取風霜實,青看雨露柯”。詩文描寫各種草藥涉筆亮麗,輕松明快,表達了詩圣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熱愛綠色的心態(tài)和情感。
杜甫一生中寫采藥、制藥以及用藥的詩就更多了。他在詩文中寫道“曬藥安垂老”“采藥吾將老”“看題檢藥囊”,說將采來的藥物曬干后貼上標簽貯藏好。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體衰多病,在長沙到岳陽的船上,59 歲的杜甫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臨死前,他寫了一首三十六韻的《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奉呈湖南親友》的絕筆詩,詩中敘述了他漂泊一生,以及重病纏身的痛苦和愛國憂民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