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景觀生態(tài)性意境空間的營造方法

      2019-01-12 03:16:58呂海波
      建筑與裝飾 2018年21期
      關鍵詞:景觀設計意境景觀

      呂海波

      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江蘇 南京 210008

      前言

      科學技術發(fā)展推動了人類的進步,同時也對生存的環(huán)境造成了諸多不良后果,全球變暖、空氣霧霾、土壤污染、水環(huán)境惡化等等紛至沓來。時至今日,人們在反思之余,逐漸形成一定的共識,要在科技的發(fā)展中找到治理環(huán)境的良方,在人口不斷增加,資源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如何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需求?如何滿足人們從基本物質生活的需求到滿足精神層面的追求?如何讓人們充分享受到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的福利?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景觀設計的內涵與外延更加廣泛,各種處理手法與先進理念都在嘗試。筆者認為面對生存環(huán)境惡化的現(xiàn)狀,景觀規(guī)劃設計人員責無旁貸。首先,要抓住景觀設計是空間設計的本質,從空間構成角度來考量景觀設計,做到形式與功能真正的統(tǒng)一。其次,要繼承傳統(tǒng)園林對“多方勝境,咫尺山林”意境的追求,在景觀空間的意境營造中實現(xiàn)藝術審美與人類發(fā)展的共同進步;最后,要借助于景觀生態(tài)學設計思想,在創(chuàng)造景觀意境空間時以生態(tài)研究方法解決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發(fā)展的矛盾。人類與自然之間并非僅是簡單的單向關系,而是復雜的雙向關系,協(xié)調好這種關系即是景觀規(guī)劃設計的目的,要營造生態(tài)性的意境空間。

      1 園林景觀空間的構成分析

      人類從“筑巢以避風雨”的原始追求到“上棟下宇”的簡單夢想,再從“鋼筋水泥森林”的籠子生活到自然社會的回歸向往,這一漫長探索過程無不反映人類對空間的追尋?,F(xiàn)代景觀設計大師蓋瑞特·??瞬┰f:“空間”是設計的最終目標。

      景觀規(guī)劃設計歸根到底可以說是空間設計,而且景觀空間具有多重性,它由諸多景觀元素所構成,又通過匠心獨具的設置把不同的藝術融合到一起形成藝術空間,置身其中能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無限美好,引起對人生價值、命運的沉思。不過,不同景觀元素構成的景觀空間不同,且其意境往往差別很大,即便是在同一尺度下的不同元素的組成,效果也不盡相同(圖1)。

      圖1 園林景觀空間的主要構成

      1.1 建筑空間

      建筑作為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元素,由其組織構成空間的意義重大,往往對意境的產生起著決定作用。建筑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放在場地之中心,而是應該融入景觀之中。首先,中國古典式園林或者民居是以院落為主要組成單位的,而這種院落是由單體的建筑小品通過一定的形式組合而構成的建筑空間。這些古典的建筑小品風格飄逸、構筑精巧,主要包括宮殿樓閣、廳堂軒榭、圍廊曲橋、亭臺碑塔、門樓影壁、牌坊云墻等等。古人將這些景觀元素或一或二羅列,或三或四搭配,圍合成一個個靜謐的空間。它們布置的或對景,或借景,或顯現(xiàn),或隱藏,總能顯示出匠意的精巧。究其原因,皆因功能考慮周詳,格局布置合理,空間層次豐富。其次,現(xiàn)代的景觀設計中建筑小品在空間的營造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以來,景觀設計中出現(xiàn)大量的西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建筑小品,無論是羅馬柱的亭廊還是大出檐坡屋頂?shù)牟枋?,也不管是有著獸頭的水幕墻抑或是青磚白墻灰瓦的景墻,不論是多重的跌水盤還是精巧的石燈籠,不論是歐美風還是新中式,建筑小品仍然是組織空間的重要元素。

      1.2 植物空間

      由植物景觀元素構成的空間隨處可見,從花境到樹陣,從綠籬到密林,這些植物景觀無不存在著空間的組合。其一,從種植形式上來說。從防護林帶到孤植的珍樹名木,從自然的植物群落到秩序感的行道樹,都包含有空間的構建或界定在其中。其二,從植物的形態(tài)搭配上。不管是高低錯落還是疏密有間,也不管是灌喬搭配還花灌搭配,也都體現(xiàn)了空間的圍合與開放。其三,借助地形的高低起伏,植物群落能更好地圍合、遮擋、顯現(xiàn)空間。不管是作為宅間綠地分隔的地形變化,還是作為植物背景或者圍合“邊界”的地形變化,都能改變觀者的視線,豐富空間的層次。在有限的空間里,地形變化將給觀者以視覺錯覺,配合植物的爬高就低,以達到模仿自然山林的目的。

      1.3 山石空間

      山者,天地之骨也。景觀設計非常注重運用山石來構筑空間,它種類多樣、風格各異,組合方式較多,富于變化,與庭園中的建筑、植物、水體交相輝映,豐富了景觀空間,能創(chuàng)造小中見大,常中見奇的效果。其一,雕塑空間。不管是“透、漏、瘦、皺、丑”的觀賞石,如留園的“冠云峰”,還是三五成群的置石,如拙政園的“海棠春塢”,都被當作抽象的雕塑來點綴空間、映襯空間。其二,主題空間。不論是千奇百怪的石林,如獅子林的“指柏軒”前院,抑或是形成瀑布跌水的假山疊石,不僅是單獨的構成主題景觀,還與相鄰的景觀空間形成對比空間、組合空間。其三,邊界空間。象犬牙參差、大小各異的駁岸石,如瞻園的北部水景,或是高低錯落、轉折起伏的蹬道石階,都是起到形成過渡空間、分隔空間的作用。其四,標志空間。不論現(xiàn)代化住宅區(qū)入口的題字石,還是大型公園的標志石,如無錫安鎮(zhèn)的“和澤公園”,都是對景觀空間一種標識。

      1.4 水體空間

      相對于山石,水體對景觀設計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典園林里幾乎是“無園不水”, 而現(xiàn)代景觀中水體空間也是重要的景觀要素,這是因為人類自古以來逐水而居,對水有種自然的親近感,而且水體的周邊地域是人流最為集中、功能最為豐富的地區(qū)。首先,江南園林因為占地較少,其布局多是以相對較大的水體為中心,建筑小品向心的分布在周圍,從而達到圍合空間的目的,形成一個較為封閉的天地。當然,也有以較窄的溪流通過蜿蜒曲折的布局來塑造景觀的,配合以兩側的植物、山石形成開合收放不斷變化的空間。其次,皇家園林因為不受到用地的限制,其水體有大有小,除了建筑圍合水體,還有水體在外側再次圍合建筑小品的處理方式,這樣就形成了多層次的景觀空間,而大水面可以使人的視線無限延伸,在感觀上擴大了空間。最后,現(xiàn)代景觀中新式、西式水景運用更為廣泛,其形式也多種多樣。比如水幕墻的使用,水幕的產生與停止,使得水幕前后的空間發(fā)生不斷的變化。又如西式跌水盤,一般布置在場地的中心位置,形成視覺的焦點,從而使整個場地形成一個較為“虛”的圍合空間。再有就是噴泉,不管是旱噴還是霧噴,都能從某種程度上分隔空間。

      1.5 綜合空間

      上述幾種景觀元素單獨構成空間的情況并不多見,這是因為,景觀空間一般不是單一性的,而是一個多元化的綜合空間。其一,景觀空間是由多種元素組合而構成的。不同的景觀元素經過不同的組合效果不同,即便相同元素因其組合形式不同空間效果也不相同。以前述的幾種元素最為主要,其他的如地形、園路、橋梁等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其二,景觀空間常常是互相流通的,分隔比較自然而不隨意,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有人說景觀空間是“圍而不隔,隔而不斷”,實際上景觀空間是既聯(lián)系又分隔的,或者說是通過空間來聯(lián)系與分隔,從而形成“并聯(lián)”或“串聯(lián)”的布局,或者是“向心”或“離心”的形式??傮w上以開放的小空間來圍合大空間,或者是圍合的小空間形成大的開放空間,從而形成大的景觀組團。當然,單一性的景觀空間也是存在的,只是組合的景觀空間應用更為廣泛[1]。

      2 古典園林意境的傳承需求

      從與自然山水“比德”,到“隱逸”思想的產生;從向往“天人合一”,到達到“外師造化,內得心源”的境界。我國的先哲們在古典園林的誕生和發(fā)展過程中,以山水畫、田園詩為基礎,不斷汲取繪畫、書法、文學、哲學等多種藝術的營養(yǎng),融匯在一起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達到極高的藝術境界。這其中諸多文人畫家更是親身參與,與造園工匠相互學習,在營造精巧的園林景觀的同時賦予其深遠的意境,以實現(xiàn)意境與人工環(huán)境、人文歷史的融合。

      因為某些原因,西方景觀設計理論往往忽視中國傳統(tǒng)園林景觀及其對于意境的營造與追求。作為后來者,應該傳承古人造園的靈魂,即利用有限空間的景物通過精心設置來引申或聯(lián)想等方式從而實現(xiàn)的景觀中的意境,也就是說觀者要通過自身的感官來感受周遭的景物、空間、氛圍而升華成意境。為了更好地領會園林景觀在形式、色彩、聲樂以及質感等方面的意境之美,不僅僅憑視覺,還需要結合聽覺、嗅覺以及觸覺等途徑綜合來感受(圖2)。

      圖2 古典園林意境的感受類型

      2.1 視覺

      景觀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即為視覺上享受,因而視覺創(chuàng)造的景觀意境也為最多。首先,古典園林建筑色彩清新淡雅,粉墻黛瓦,木柱石階,與自然山水、植物構成和諧的景觀。庭院式的空間圍合,亭臺樓閣的布局,回廊的空間分隔,圍墻漏窗、園門的樣式選擇,都是意境空間的精心設置。其次,奇石假山所形成的咫尺山林,不論“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還是獅子林的“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居萬山間”,抑或個園的“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都深藏師法自然的境界。再次,景觀水景的靈活運用,飛瀑流淙的氣勢,溪水潺潺的溫情,一泓秋水的內涵以及跌水噴泉的躍動,都體現(xiàn)設計者的匠心獨具。再次,四時花木的繽紛色彩,不管是“春山杏林”還是“曲院風荷”,不論是“菊湖云景”還是“西山晴雪”,都深蘊著時空變化的意義。最后,光與影在景觀中也常常被運用,豐富景觀層次的水中倒影,墻上斑駁的樹影,檐前、漏窗里的倩影都使意境格外深遠,像“金蓮應日”“三潭印月”“雷峰夕照”等等不勝枚舉。

      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的夜景照明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景觀隨著燈光的變化形成不同層次的意境,燈光需要根據景觀的布局方式、建筑風格、綠化配置等因素綜合考慮,注重與周圍環(huán)境的融合,豐滿其美學效果來渲染氣氛、產生意境。

      2.2 聽覺

      清風徐來,飛檐上的銅鈴“叮當”作響,殿中的佛像依然神態(tài)安詳;夕陽西下,南屏的晚鐘在蒼煙暮靄中傳來,誰人不迷失在綜渺空靈的山巒里;空山雨后的蛙聲,是否喚醒了你已沉睡多年的童年記憶;夜半的鐘聲又驚醒多少旅人途中的酣夢。

      由此可見,除了視覺比較直觀以外,聽覺也在景觀意境的設計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聲音以自身的強弱、快慢、節(jié)奏來傳達信息,表達感情。莊子把音樂之美分為三類:天籟、地籟、人籟,認為天籟是最美妙的聲音,是“天樂”。景觀中的聲音多為自然之聲,其一,利用自然界的風雨來創(chuàng)造意境。每當風雨來襲,不論是避暑山莊的“萬壑松風”,還是拙政園的“聽雨軒”;無論是聽楓園,還是留聽閣,都產生美妙的音響效果,形成深邃的聯(lián)想空間。其二,利用動物鳴叫來展現(xiàn)大自然的生命交響曲。從“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到“聽取蛙聲一片”,從“聽鸝館”到“柳浪聞鶯”,無不體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其三,利用跌瀑溪流來創(chuàng)造意境。通過激流飛瀑、驚濤拍岸的回響展示生命的氣勢與鮮活,通過涓涓細流、溪水潺潺來詮釋生命的平靜與自如。此外,現(xiàn)代景觀中運用音樂噴泉、激光音樂等高科技背景音樂的形式,配合水景中的跌水、噴泉的起落而產生氣勢宏大的水的交響,在聽覺與視覺的配合中形成了深遠的境界,演繹出令人陶醉的美妙華章[2]。

      2.3 嗅覺

      嗅覺在景觀設計中也體現(xiàn)自身的魅力,它主要是以植物所散發(fā)的芳香作為主要手段從而達到境界的升華。春風化雨,你是還是在“杏花村”里品佳釀還是去“梨花塢”看千樹萬樹的勝景?夏日炎炎,你是在怡園里“藕香榭”賞荷還是在“遠香堂”里納涼?秋風送爽,你是在留園里“聞木樨香”還是去“東籬下”采菊?冬雪飄零,你是在滄浪亭里的聞妙香室苦讀還是拙政園里的“雪香云蔚”賞梅?如此的美景怎能不叫人沉醉其間?不僅如此,在“玉蘭堂”里,除了觀賞玉蘭,更有桂花的色香宜人。而獅子林的“雙香仙館”也是冬聞蠟梅,夏賞荷花,綠蔭濃濃、古意盎然。此外,同一植物在花期的不同階段散發(fā)的香氣也不同,能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景觀設計中除了利用植物的芳香外,還利用了新的科技,例如在跌水噴泉中加入芳香劑以形成新的嗅覺景觀。

      2.4 觸覺

      雖然不像視覺、聽覺以及嗅覺那么直管,可是觸覺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也讓不遑多讓。這是因為觸覺能引導觀者深入景觀空間親身體驗,這種感覺與經歷則進一步升華為情感,從而產生各種意境。其一,自然界的風霜雨雪使得觸覺產生的感受和意境更加深遠,值得回味。無論是“斷橋殘雪”還是“待霜亭”都能感觸到季節(jié)時令的變化。其二,觸覺的意境還體現(xiàn)在植物上。比如怕癢的紫薇、含羞草,又或粗糙程度不同的樹皮,不僅有視覺上的感受,也有觸覺上的體驗。其三,在景觀建筑小品以及鋪裝的選材上,也無處不體現(xiàn)觸覺的所在。大小不一的卵石鋪地,光滑或粗糙的鋪地貼面,柔軟的草坪與硬質鋪裝的反差,都使觀者體驗到觸覺意境在景觀中的運用。

      不僅如此,更有人工制造的旱噴、霧噴,以及瀑布溪流帶來的觸覺效果使用在景觀設計中。

      3 景觀生態(tài)學理論的借鑒意義

      隨著工業(yè)文明的迅猛發(fā)展,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的干擾程度也越來越嚴重,逐漸超出了其自身調節(jié)的能力,生態(tài)平衡也隨之遭到破壞。在這種背景下,生態(tài)規(guī)劃的理念應運而生。隨著1969年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一書的出版,景觀生態(tài)性設計逐漸成為人類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規(guī)劃的思想源泉。

      景觀生態(tài)思想的延伸,使得原有的景觀設計理論和實踐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在土地利用規(guī)劃層面,借助于3S、航拍等新技術的應用,來解析景觀空間格局的基本模式——斑塊—廊道—基質,協(xié)調景觀內部結構和生態(tài)過程,正確處理資源開發(fā)與生態(tài)保護、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質量的關系,進而改善景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功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xiàn)在具體景觀設計中,需要從工程或生態(tài)技術角度來維護景觀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合理開發(fā)利用、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改善人居環(huán)境、恢復自然水系、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fā)揮決定性的作用(圖3)。

      圖3 景觀生態(tài)學理論的借鑒意義

      3.1 維護景觀基質,合理開發(fā)利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擴大,新城區(qū)的倉促拓展,高等級道路的盲目興建,以及打著各種旗號的美麗鄉(xiāng)村、特色小鎮(zhèn)的無序開發(fā),這些人類活動都使得自然景觀基質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造成了邊緣效應的失效。在此種情況下,必須轉變舶來的“征服自然”的念頭,重新回到我們“適應自然”的軌道上來。

      通過對景觀空間格局的研究,分析人類對自然景觀格局干擾的程度和影響的深度,對人類的未來發(fā)展提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性的規(guī)劃,把對自然環(huán)境的開發(fā)利用控制在生態(tài)平衡允許的范圍內,從而維護景觀基質。同時,注意邊緣效用帶來生物群落的豐富性以及生態(tài)效益。一方面,在規(guī)劃城市新區(qū)以及高等級道路時,盡量避開大面積的開山破水,并且要封山育林育草,使植被得到一定恢復后,再進行植樹種草的綠化工作。另一方面,各級政府面對各種“特色小鎮(zhèn)”,要認真討論研究其可行性,不能一窩蜂地為政績上項目。確有開發(fā)價值的,也不得亂砍濫伐,需因借當?shù)氐纳剿Y源,結合利用植物的生長現(xiàn)狀,進行景觀規(guī)劃以維護本區(qū)域山水格局和自然生態(tài)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3]。

      3.2 分析資源斑塊,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

      人類需求的不斷擴大使得自然資源難以為繼,為了實現(xiàn)人類生存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需要對不可再生資源加以保護和節(jié)約使用。

      在運用生態(tài)性概念進行景觀設計過程中,需要協(xié)調人類在經濟、社會與環(huán)境等方面的需求,還需控制、節(jié)約資源用量,這是因為資源的斑塊化制約著資源的可利用程度。為了維持資源的可持續(xù)性使用,首先要分析場地的各種因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規(guī)劃,盡量因借場地原有地形來設計,而不能不顧現(xiàn)狀來挖土堆坡,設計必須尊重自然。其次,設計中盡量使用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并提高使用的效率。有限制地使用高檔的材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應增加廢棄的工業(yè)土地、廢舊材料的改造利用。再次,在植物的配置上,應該加大鄉(xiāng)土植物的使用量,以糾正愛用外來花卉樹種、片面追求效果的惡習,從而節(jié)約資源,降低養(yǎng)護費用。最后,大力推廣使用綠色、科技、環(huán)保的新產品,改變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充分考慮風能、生物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在各種項目中的應用。

      3.3 結合廊道特性,治理水系環(huán)境

      現(xiàn)在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幾乎所有的河道都成為臭水溝,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清澈的河水只停留在我們的記憶中。水環(huán)境在城市生態(tài)性的規(guī)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它不僅具有在蓄水、補給地下水等方面杰出的作用,還因為它具有濕潤氣候,凈化環(huán)境以及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方面的功能。

      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圍基質的植被帶被稱為河流廊道,包括河流本身,以及河道兩側的灘涂、堤壩以及臨近綠帶。它控制著水體和礦物養(yǎng)分的流動,作為一些物種的棲息地并為其遷移提供路徑,同時直接影響水質。在生態(tài)性的規(guī)劃設計中,首先針對水源被污染的情況,應該堅決取締相關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業(yè)廢液等的直接排放。放棄化學藥品的使用,讓水系通過水生到陸生植物以及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凈化水質,維持生態(tài)平衡。其次,要改變以往破壞水系完整性的做法,放棄河道的硬質駁岸改造,維持水體的自然形狀,維護水系兩岸的植物生長以防護水土。最后,在河流廊道內,滿足蓄水、泄洪等需求。調整廊道周圍的地形以有利于迅速排水,并充分考慮如何防止洪水的侵蝕問題。

      3.4 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濕地系統(tǒng)

      人類生存離不開生物多樣性,然而過度開發(fā)自然使得生物多樣性正在喪失,為了實現(xiàn)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為此必須設法保護物種的生存環(huán)境,因為單一的物種保護并不能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要恢復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濕地不僅是地球上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還具備其他系統(tǒng)所不具備的功能。首先,濕地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來源和豐富的水資源。濕地具有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各種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養(yǎng),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保持物種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次,濕地是眾多野生動物、植物的重要的棲息地。濕地是一些珍稀或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主要場所。最后,濕地還能降解污染水體、控制土壤侵蝕、蓄水防旱。通過濕地植物的吸收分解有毒物質來凈化水體,同時對水體的吞吐調節(jié),濕地補充了地下水,調節(jié)了時空上分配不均的降水。

      3.5 構建景觀網絡,改善人居環(huán)境

      人們對生活環(huán)境要求的提高,使得原有城市綠地系統(tǒng)逐漸跟不上社會的發(fā)展,出現(xiàn)很多問題:以封閉的、售票的為主,與城市的聯(lián)系不緊密。配套設施比較破舊,經營模式死板,管理上也很僵化。

      為了改善人居環(huán)境,需要重新調整原有綠地的格局,構建綠地空間結構的廊道網絡和斑塊網絡,完善服務功能,將它作為溝通人與自然的途徑和手段。首先,用開放的綠地來代替封閉的形式。更加注重利用場地的因素,打破原有的界限、圍墻,使得生態(tài)化的、開放的綠地公園與臨近的建筑、河流、城市街道景觀等緊密聯(lián)系、相互滲透并形成網絡,大大改善了原有的城市環(huán)境。其次,在規(guī)劃布局中,全面的、人性化的考慮布局的合理,配套設施如何布置更舒適,更方便于管理。同時根據植物的生物學特征進行生態(tài)性造景。例如,對于到近交通主干道的地方的綠化配置要以防塵為主,而臨近建筑的位置則應以防噪為主。最后,通過生態(tài)性規(guī)劃手段,進行整體布局,充分發(fā)揮城郊綠地廊道網絡的特性。它們遠離城市喧囂、把大自然的魅力延伸到城市。讓大自然做功,為城市供氧、調節(jié)小氣候,以達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在凈化空氣、防煙吸塵、殺菌降噪、凈化土壤方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4]。

      4 生態(tài)性意境空間的營造方法

      只有抓住景觀設計的空間本質,在構建意境場所的過程中運用生態(tài)學分析與研究方法,強調人是景觀的重要組分并在創(chuàng)造景觀意境中起主導作用,同時注重景觀生態(tài)學與工程設計綜合研究,才能實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發(fā)展、人文歷史的協(xié)調發(fā)展!為了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為了實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營造生態(tài)性的有意境的景觀空間。

      在進行具體的景觀項目設計過程中,必須使用生態(tài)性的景觀元素,運用營造景觀意境的手法,來組織設計景觀空間,從而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景觀設計的目的。

      4.1 景觀元素的生態(tài)性應用

      生態(tài)學思想的應用在生態(tài)規(guī)劃層面上協(xié)調了景觀的空間結構、功能及其動態(tài)變化,也使景觀的優(yōu)化利用和保護得到廣泛的重視和應用。通過對景觀的特性分析、判斷和評價,總結出最好的景觀利用方案。從而在保護環(huán)境的前提下發(fā)展生產,合理地處理好生態(tài)與生產、資源保護與開發(fā)、環(huán)境質量與經濟發(fā)展的辯證關系。在具體設計中,通過協(xié)調區(qū)域的生產和生態(tài)結構,強調對功能區(qū)域的具體設計,從景觀元素和材料的生態(tài)性入手,選擇理想的利用方式和方向來實踐景觀的生態(tài)性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的生態(tài)性

      景觀設計中的建筑需要根據設計場所的自然環(huán)境,運用生態(tài)學原理,配合現(xiàn)代科學技術,有序地組織景觀建筑本身以及與其他景觀元素之間的關系,使景觀建筑與周邊環(huán)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形成真正的“有機建筑”。在此過程中,首先要實現(xiàn)景觀建筑場所的生態(tài)性。要做好與場所內其他景觀元素的配合,如何利用現(xiàn)狀的地形進行整體布局,如何與植物材料搭配來圍合空間,如何將場地雨水回收利用等等。其次,要強調景觀建筑本身的生態(tài)性。比如如何更好地采光,如何采用新技術進行保溫通風,如何利用綠色能源等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技術不斷出現(xiàn),如建筑本身的節(jié)能、綠色環(huán)保等方面課題也隨著生態(tài)危機的加劇被大家所重視,在景觀設計領域也應被大力的推廣。

      景觀建筑的生態(tài)性要求在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結合場所的自然環(huán)境,在節(jié)約資源的前提下,采用科技環(huán)保材料,依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理,使人、景觀建筑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系統(tǒng)[5]。

      (2)微地形的處理

      景觀設計中常需要模仿自然的山林水體,但因為空間的限制,不可能大規(guī)模的挖土堆山,只能在小范圍內進行微地形的處理。對于一般的景觀設計來說,微地形的處理是具有生態(tài)意義的。這是因為:其一,微地形可以在景觀平面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豎向的綠地面積,大大增加綠化量,并形成層次分明的植物綠化景觀。其二,微地形可以圍合和分隔空間。通過部分場地的下沉與抬升,與周邊的環(huán)境形成一定的標高差異,配合以其他的景觀元素,在視覺上形成豐富的形態(tài)變化,進而圍合和分隔空間。其三,微地形與植物通過適當形式的搭配,在小范圍內可以形成小環(huán)境、小氣候,有利于阻止粉塵、噪音等污染物的擴散,對局部地域空氣起到良好的凈化作用。其四,微地形處理更有利于地表徑流,有利于排水,同時對于合理收集地下水及其重復利用有重要意義。

      在不同的場所下,微地形的處理形式也不盡相同。比如,大范圍疏朗草坪所需的地形與小場景中的假山奇石所需的地形不僅形態(tài)上不同,而且體量也相去甚遠。又如,向心性的圍合中心廣場所需的地形與中心式的標志物的基礎抬升所需的地形也因為形成景觀的形式不同,而在高低和圍合方向上都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3)植物的配置

      植物元素因其隨著時間而生長衰敗的特性,在景觀生態(tài)性設計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首先,植物元素利用其優(yōu)美的姿態(tài)以及不同季節(jié)的色相變化,帶來令人愉悅的觀賞美。并且配合其他景觀元素,形成不同形態(tài)的景觀空間,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其次,植物元素具有調節(jié)氣候的作用。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吸收轉化空氣中的有害煙塵以及蒸發(fā)水分,從而達到凈化空氣、調節(jié)氣候的目的。最后,植物元素的鄉(xiāng)土化趨勢。現(xiàn)在的一些景觀設計常常陷入某種誤區(qū),大樹移植、外來物種運用成風,殊不知這樣往往破壞自然生態(tài),違背自然規(guī)律。大樹沒有移植成活,而外來物種也適應不了當?shù)氐臍夂?,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因此,我們應該選擇使用鄉(xiāng)土樹種,它們是大自然的演變結果。

      此外,隨著生態(tài)概念的推廣,植物元素的利用也出現(xiàn)許多不同的形式。一類是從平面向豎向發(fā)展,如攀緣植物被大量使用,形成“綠墻”或者“綠色走廊”。另一類是從室外到室內發(fā)展,如架空層內的綠化種植越來越多,而室內的植物配置也越來越被重視。另外屋頂花園的美化功能也逐漸被大家所熟知并開始推廣。

      (4)水的循環(huán)利用

      在景觀設計中,水景的運用占有重要地位。水景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噴泉,有瀑布,有水池,有水幕,有溪流,有湖面。我國是個淡水資源嚴重缺少的國家,因此水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合理的利用水資源。設計中使用水景,殊不知,多數(shù)水景用水都是直接接自于自來水管,這些造成巨大的浪費!不僅如此,還有將自來水用于灌溉植物、沖洗場地等等現(xiàn)象存在。因此,合理利用凈水資源已經迫在眉睫。其次,要對雨水、生活廢水進行收集再利用。國家大力推行“海綿城市”建設,其中特別強調通過“蓄、滲、滯、凈、用、排”,以實現(xiàn)對雨水資源的收集利用。同時,通過對生活廢水的收集處理,在達到規(guī)定的標準后,可重復的使用在對水質需求稍差的需求中,如垃圾場地的沖洗等。最后,設計中要減少硬質場地鋪裝的面積,將有些不透水地面改換成透水地面,通過雨水的下滲和地表徑流、中間徑流等形式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并根據情況不定時進行雨洪回灌,人工補給地下水,由此實現(xiàn)對水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

      因此,節(jié)約用水,做好水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符合生態(tài)性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理念。應提倡節(jié)約用水、科學用水,景觀設計中應該堅持在雨水豐沛期盡量收集儲蓄好雨水,優(yōu)先利用雨水;雨水匱乏期,應減少景觀用水,通??梢圆捎猛i_噴泉、瀑布等做法。

      (5)材料的再利用

      在我們國家,很多工程項目的規(guī)劃、設計很大程度上并不取決于設計人員,很具有中國特色。一些人為了某種需求或者目的,極盡奢華之能事,要用最好的材料造最好的景觀,可結果是錢花了效果卻沒有見到,這就與生態(tài)性的景觀設計思想相違背,對此要持否定態(tài)度。在生態(tài)性的景觀設計中,在節(jié)省不可再生資源的同時需注意材料的再利用。第一,環(huán)保景觀材料的使用。不能片面的追求氣勢、效果,而是應該注重景觀的整體效果與景觀材料使用的有機結合,在達到景觀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有利于環(huán)保生態(tài)的景觀材料。比如,用透水性較好的陶土磚代替花崗巖,既能節(jié)省費用,又能保證雨水及時下滲而形成良好的地下水循環(huán)。第二,廢舊材料的再利用。常用的材料一般為天然材料的就地取材,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材料的需求也在加大,廢物、舊物的重新利用也逐漸被大家重視。象塑木是以鋸末、木屑、竹屑等等低值生物質纖維為主原料,與塑料合成的一種復合材料。再如利用工業(yè)廢渣、廢料作為原材料,使用新技術、新工藝制造出新材料,如煤矸石磚等等。

      總之,應該堅持運用生態(tài)性思想,把好景觀材料的使用關。不能盲目追求新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也要做好生態(tài)材料使用和推廣工作[6]。

      4.2 景觀意境的營造手法

      營造景觀意境需要遵循園林景觀藝術的意境創(chuàng)作規(guī)律,根據意境的內涵及其所需氛圍,通過運用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來營造表現(xiàn)人生、命運等富有哲理的多彩景象,使觀者聯(lián)想到無限的空間、境界,達到藝術與自然的融合,以此感悟生命。

      景觀設計過程中常用的意境營造手法主要有以下五種:景觀建筑的布局、自然山水的模仿、植物造景的象征、藝術作品的升華以及對比要素的運用(圖表-4)。

      圖表-4 景觀意境的營造手法

      (1)景觀建筑的布局

      景觀設計中的建筑多為服務性的建筑,如茶室餐廳、游客中心、管理門房等,又或有著休憩功能的,如涼亭、門廳、長廊等。同時,景觀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其存在的空間范圍的,它受到同一空間內其他景觀元素的影響,并影響其他景觀元素。

      基于以上兩點,景觀建筑的規(guī)劃設計在其布局上與一般建筑有著明顯區(qū)別。向心的布局是為了在較狹小的地域里能形成一個較完整私密的空間,而離心的布局則更多地被運用到較大規(guī)模的景觀規(guī)劃中,用以形成多層次多深度的景觀空間。首先,景觀建筑注意與周圍景觀環(huán)境的因借??紤]較多的是怎樣利于欣賞周圍景色,把周圍景色“借”到自己的景觀中來。其次,景觀建筑通過組合圍合空間。其布局不像常規(guī)建筑那樣講究對稱,也反對“開門見山”的處理方法,比較具有藝術性。常通過透視線引起的“對景”,來穿越植物空隙、園門等以欣賞掩映在山石或者植物后面的主要景點、景物。最后,景觀建筑本身對布局的影響。個體景觀建筑依據類型不同具有不同性格和功能,并常通過漏窗、花窗,形成“框景”,配以建筑內外的裝飾、家具陳設、字畫古玩等以及其他景觀元素的搭配形成綜合的建筑之美。

      (2)自然山水的模仿

      景觀設計中,常常采用山石水體等元素營造意境空間。古人營造園林的初衷應該始于對大自然的模仿,希冀在有限的空間里反映多姿多彩的自然山川,或因為政治上不如意,通過寄情于山水,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文人介入造園,借鑒了中國畫和田園詩的長處與特點,賦予園林景觀空間以意境。一般說來,有以下幾種方法:第一,借用中國畫的寫意手法。這種方法主要是適用于景觀用地面積受到較大的限制,不可能把自然山水都原樣照搬,只能像畫畫一樣用抽象寫意的方法來塑造山水,從而再現(xiàn)自然山水的風貌。在設計聯(lián)系景觀元素的水系、園路、回廊、橋梁的時候,隨勢而變,依形而曲,模仿自然山水格局。第二,附會神仙、傳說的手法。這種方法適用于景觀用地面積較大的設計或主題性設計,如常采用“一池三山”的布局方法,在大面積水域中設置三個面積不等的小島,分別取名“蓬萊”、“方丈”、“瀛洲”,以附會神話傳說。同時,以景物、形象為實,通過觀者的聯(lián)想、臆想,融入景物營造的氣氛中來達到夢境、仙境等意境。第三,運用寓意、象征的手法。這種方法適用于孤置石、觀賞石,如置之于場地的中心或者花園的一隅。為表達某種象征意義,多選用體形優(yōu)美或者質地優(yōu)良的石頭作為抽象的雕塑。

      (3)植物造景的象征

      利用植物元素來營造意境空間手段更是豐富多彩,這是因為植物材料的種類多,而且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通過不同性質的搭配能形成不同的景觀效果,帶給觀者以無窮的享受。首先,通過植物的形態(tài)搭配。有的植物姿態(tài)優(yōu)美,適合孤植,作為觀賞主景樹。有的植物則通過需要和其他植物搭配,體現(xiàn)疏密相間的意境。如需要圍合空間的就“密不透風”,需要極目遠眺的就“疏可行馬”。并強調遠近搭配、疏密對比,形成韻律節(jié)奏。越密則越實,越疏則越虛,內容越豐富則越實,而過度的開闊的則越虛。其次,通過植物的季相變化。植物的葉、花、果會隨著自然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從而才能形成春天之山花,夏天之荷風,秋天之碩果,冬天之梅香。實際上,自然氣候帶來的不僅僅是植物開花結果的更替,還有色相的變化,我們需要依照美學原理,通過組合搭配充分體現(xiàn)植物在各個時期的最佳觀賞效果。最后,通過植物的象征意義。在我國,植物常常也被賦予人的品格,比如“松、竹、梅”喻為“歲寒三友”象征君子的高尚情操,牡丹象征著富貴,菊花則不畏風霜等等。

      不僅于此,景觀設計中景點的命名也常常跟植物有關,比較有名的象萬壑松風、夜雨芭蕉、曲院風荷、柳浪聞鶯等等。這些題景,將本來就色香俱佳、形態(tài)優(yōu)美的植物景觀賦予了深遠的意義,使觀者聯(lián)想起觸動心弦的“情”和“意”。借植物景觀的象征來表達自己的情趣,應該說是營造意境的重要途徑之一[7]。

      (4)藝術作品的升華

      人們常說文人在造園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在園林的總體布局借用了山水畫的表現(xiàn)和構圖外,還體現(xiàn)在與其他藝術的結合方面。第一,與詩文、典故的結合。幾乎每個景點都有特定的人文意蘊,或用典故,或因詩成景,或因景成詩,其目的都是為了營造園林意境。網獅園中的“月到風來亭”,取自韓愈的詩句“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值秋夜清風送爽之時,在亭中憑欄欣賞月光波影,豈非愜意。拙政園的“與誰同坐軒”,選自蘇軾的“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端坐與此,如畫的美景是否使你思念遠方的親友?第二,書法作品以其簡約、氣韻、剛柔相濟之美起到點題、銘牌、境界等作用。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 匾額為“荷風四面”,對聯(lián)則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春柳夏荷,秋水冬山,四季皆宜。獅子林內有座“真趣亭”, 匾額“真趣”兩字傳為乾隆皇帝御筆所書,其中還蘊含一段傳奇故事。鎮(zhèn)江焦山“別峰庵”,匾額為“鄭板橋讀書處”,對聯(lián)為:“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表達了身處簡樸居室而心志幽雅的情懷。第三,雕塑藝術的運用。我國有園林“置石”的傳統(tǒng),實際上可歸為雕塑的一種,另外“古木交柯”也算一例。西方園林則多以修剪植物及石像人物為雕塑。

      從上不難看出,其他藝術形式在古今中外的景觀設計中被大量的運用。不管是文學藝術,還是書法雕塑,都能比較深刻的表達、表現(xiàn)景觀的外延,賦予了原本比較寫實的景觀空間以抽象的聯(lián)想,從而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達到景觀設計的目的,形成景觀意境的升華。

      (5)對比手法的運用

      在景觀設計中很多地方通過對比關系的處理來形成構成意境,對比的層次有很多,景觀空間上有大與小、高與低、曲與直、遠與近等,處理手法上也有主與次、隱與現(xiàn)、虛與實、動與靜、疏與密等等。

      這些不同的對比形式在意境設計中都得到廣泛應用。在這里筆者簡要介紹幾種:第一,隱現(xiàn)相融。要求對景物的隱藏與顯現(xiàn)有較好的把握,一般不使有人“一覽無余”的感覺。而是利用景墻、植物等景觀元素對背后的景點以及空間進行隱藏與遮擋,從而層層分割景觀空間。使景點掩映其中,而又不能窺其全貌,引起游人的好奇心,驅使你不由自主地向前去探尋。隱藏與顯現(xiàn)的關系又一個度的把握,顯現(xiàn)過多則無法引人入勝,無法展現(xiàn)令人遐想的魅力空間,而隱藏過深也會令人錯過深遠的意境。第二,疏密相間。部分景觀布置的比較緊湊,在有限的空間中布置了較多景觀內容,讓觀者感到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而部分布置的景物、景點則比較分散,眼前比較開闊。如果說前者的布置讓觀者興奮,后者則會讓人變得平靜而恬淡。通過這種對比,充分調動觀者的情緒,達到休息娛樂的目的。第三,虛實相生。利用實際空間的景觀元素形成場景以為實景,而由此引申的或是聯(lián)想的想象空間或景物為虛境。虛境由實景來實現(xiàn),實景則在虛境的創(chuàng)意基礎上設計。虛與實相輔相成,相互滲透,并相互轉化。第四,曲直相濟。我國造園的理論中有“水必曲,園必隔”的說法,也存在“曲徑通幽”、“曲水流觴”的園林意境。為了在有限的空間中做到景物、景象的豐富,我們利用曲與直的結合,延長游覽和行進的距離。增加游覽中的景物構成,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大大擴展了、分隔了景觀的空間,構成了觀者向往的“多方勝境”。

      4.3 景觀空間的組織構建

      從密斯·凡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所遵從的“少即是多”,到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中底層架空和屋頂花園體現(xiàn)的“新建筑的五個特點”,從弗蘭克·萊特的“流水別墅”所追求的“有機建筑”,再到威廉·麥唐納、王澍等人追求的“生態(tài)建筑”。建筑空間與自然環(huán)境從交流到融合的發(fā)展過程,無時不在對景觀空間設計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與建筑空間不同的是,景觀空間的范疇更為廣闊,它們由景觀元素構成的,一般不會獨自存在,空間特性也不相同,多以某種形式組合在一起形成整體空間。通過分析景觀空間屬性,發(fā)現(xiàn)其潛在的規(guī)律,比較不同景觀的空間格局及其效應,依據其特性來進行組合,從而實現(xiàn)景觀空間的合理布局(圖表-5)[8]。

      圖表-5 景觀空間的組織形態(tài)

      (1)圍合空間

      所謂的“圍合空間”,是指由景觀元素作為“墻”或者“邊界”來圍合而形成的場所。其一,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庭院”的概念得到廣泛的運用。不論是古典園林還是民居村落都是由院落來組織空間的。通過園林小品、圍墻、回廊、曲橋等等景觀元素在布局上以不同形式搭配,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以供起居游玩之用。然后通過此種圍合空間的進一步的組合,形成大的建筑組群,進而以此為單位形成中國傳統(tǒng)村落。其二,在現(xiàn)代公園、風景區(qū)里經??吹焦δ芊謪^(qū)各異的園區(qū),用密林、綠籬或者地形等景觀元素圍合的空間,從而形成帶有主題性質的各個園區(qū)。其三,公共景觀、居住區(qū)里的組團景觀也常常表現(xiàn)為圍合空間,利用景墻、花架、水幕等為主景,結合地形植物形成一個個相對靜謐或熱鬧的圍合空間,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

      當然,圍合空間并不是說是完全密不透風的,有的空間雖然顯現(xiàn)為圍合空間,但是其所用于圍合空間的景觀元素卻不是連續(xù)的,僅具有某種聯(lián)系,可能是對稱的、均布的或向心的等。比如常利用裝飾性燈柱或者雕塑柱飾,或用大喬木等通過圍合來形成一個比較“虛”一點的場所,也可以稱之為圍合空間。

      (2)開放空間

      相對于圍合空間來說,那些由景觀元素集中組合構成的,沒有明顯圍合性質的場所我們可以稱之為開放空間。這些景觀元素有規(guī)律的布置開來,形成一定的空間順序,但是他們又不具備充當圍合空間的“墻”的條件,因此,可以把這類場所定義為“開放空間”。其一,現(xiàn)代城市中很多大廣場便具有這種特性,不管這種場所是規(guī)則的還是自然的,是向心布置的還是離心布置的,因為它沒有利用景觀元素有效地把空間圍合起來,所以它僅僅是開放空間。其二,濱河濱水景觀空間也具有這種性質。常規(guī)的濱河濱水空間多為單向性的,也有雙向性的,不具備圍合空間的條件,雖然這些景觀場所具有很多的景觀元素,其分布比較散,形成開放空間較多。其三,大多數(shù)的具有公共性質的景觀場所也可以視為開放空間。這是因為這些場所為公共空間,具備的景觀元素一般呈開放式,雖然小范圍內有圍合的意思,但是對于整體來說還是屬于開放空間的。比如大中院校的體育場所,室外演出場地等等皆是此類空間。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種空間只圍合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表現(xiàn)為開放的形式,我們把它稱之為半圍合空間或者叫半開放空間。實際上這種性質的空間在各種形式景觀中得到大量的運用,不管是住宅小區(qū)還是城市廣場,不管是沿河綠地還是城市公園,都有這種空間的存在。如城市街頭綠地和街道景觀的外側綠地等都可歸入半圍合空間[9]。

      (3)過渡空間

      景觀空間比較復雜,既不能只是圍合的,也不能都是開放的,而是由上述這些空間相互銜接協(xié)調起來的。為了更好、更完整地表現(xiàn)景觀空間,還需要把上述的景觀空間聯(lián)系起來,那么這種聯(lián)系空間形式即是過渡空間。常見的過渡空間形式很多,第一,圍合空間之間的聯(lián)系,常常采用圍墻、園路、回廊、山體等形式。第二,開放空間之間的聯(lián)系,常采用汀步、鋪裝、水體、草坪等形式來過渡。第三,圍合與開放空間之間的聯(lián)系,則常采用植物群落、曲橋、臺階、大門等形式。當然,這些聯(lián)系形式的采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互轉化的,或者說是通用的,只是具體處理的時候才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4)空間的組合

      單體空間常常只注意空間本身的比例與尺度、圍合或者開放,而多個空間的處理則是以空間的變化,空間的過渡,空間的層次,空間的聯(lián)結等關系為主。當將諸多的景觀空間組織在一起的時候,必須注意空間之間的銜接變化,使其具有整體性、特色性、漸變性等特色,從而營造出層次豐富、意境深遠的景觀空間。

      通過一系列單一景觀空間的營造,實現(xiàn)對整個景觀空間的整合。把整個景觀空間有效的串聯(lián)起來,在堅持整體的同時形成性格不同的小空間,給觀者以不同的感受。首先,空間的變化。只有掌握好多空間相互間的變化,把握其圍合與開放、尺度感以及平面的形式,才能營造出多層次的景觀空間。其次,空間的過渡。通過界限、空間或者模糊過渡等方式,有效地連接各種空間,在總體布局中起承轉合,滿足意境的表達。再次,空間的層次。通過單層次空間、多層次空間以及集合空間的連接、排序、組合,使空間布局合理、景觀元素多樣、空間結構復雜、空間層次豐富、具有各種功能,實現(xiàn)景觀意境的營造。最后,空間的聯(lián)結。通過對空間的有效排列、組合,諸如同種空間的重復以及不同空間的變化等方式,實現(xiàn)意境的營造[10]。

      5 結束語

      時至今日,景觀設計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這對于景觀設計師來說應該是好事。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擱置“稱謂”的爭執(zhí),而把精力都放到提高業(yè)務水平上,真正了解、理解現(xiàn)代人們的真實需求,為他們設計出好的作品。

      景觀規(guī)劃設計需要遵循自然界發(fā)展的規(guī)律,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策略,強調人類社會資源的節(jié)約利用,通過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營造滿足人類自身的休閑、娛樂需求的景觀空間。在此過程中,需要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生態(tài)性元素,運用營造美好意境的手法,來組織層次豐富的景觀空間以實現(xiàn)景觀設計的目的——營造生態(tài)性的意境空間(圖表-6),從而使人們能夠充分享的受國家經濟發(fā)展帶來的社會福利。

      限于筆者能力,僅就個人見解略作表述,未盡之處請專家以及同行們批評指正。

      圖表-6 生態(tài)性意境空間的營造

      猜你喜歡
      景觀設計意境景觀
      作 品:景觀設計
      ——《勢能》
      文化縱橫(2022年3期)2022-09-07 11:43:18
      景觀別墅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火山塑造景觀
      巧用景觀設計和諧中的一致化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2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意境的追尋與創(chuàng)造(外一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詩詞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則)
      中華詩詞(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色彩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高科技園區(qū)景觀設計探討
      托克逊县| 崇文区| 乌什县| 台南市| 黔江区| 鄱阳县| 调兵山市| 滦南县| 宣威市| 邹平县| 兴安盟| 万源市| 枞阳县| 屏东县| 临沭县| 新竹县| 吉木乃县| 水富县| 辽中县| 名山县| 朔州市| 西平县| 博湖县| 遂川县| 钟山县| 昭苏县| 神池县| 崇左市| 潞城市| 台湾省| 宜兰县| 昆明市| 贵德县| 晋州市| 柳江县| 阿拉善左旗| 陇南市| 金沙县| 桂平市| 张家界市| 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