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仙
(眉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眉山 620010)
對于剛剛進入大學這座象牙塔的學生來說,在經歷了各種新鮮事物和人際關系的沖擊之后,他們往往會發(fā)現很多原有的認識和觀念都會被打破、改變,有些學生甚至會因此對個人能力產生懷疑。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作為他們的輔導員有義務進行引導,讓他們有更好的自我認知、更快適應大學生活的節(jié)奏和規(guī)則。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從以下幾個角度能較快地幫助我們做好這項工作。
初入大學,一切對于青年學生來說都是新奇而有誘惑力的。學校的風景、食堂的滋味和全新的老師、同學都讓他們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此后很多學生會因為和高中大相徑庭的學習和生活模式倍感不適。因此想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我們首先應當引導他們適應當下的環(huán)境和人際交往規(guī)則。
很多學生到了大學后感到不適應和難以融入的原因主要是對故鄉(xiāng)和家人的思念。來到大學,新的環(huán)境和同學雖然給人短暫的刺激,但更多的是對家鄉(xiāng)的想念。且一般在新生入學后不久,各大高職院校都會開展新生軍訓活動,這對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多下寢。在寢室這個相對較小的環(huán)境中,我們能夠更準確把握每個學生的內心想法,找到他們的情感需要,也能更好地引導他們走出這樣的情緒,正視當下。
除了對原生環(huán)境和家人的思念,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環(huán)境的主要原因便是不夠了解——不了解大學的學習和交友模式,不了解自己周圍的同學甚至是室友。而加速這個了解的過程,就是加快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步伐。
首先是針對學習方面的適應。我們可以邀請一些高年級成績突出、表現優(yōu)秀的同學給大一的師弟師妹傳授一定的經驗,大學的學習應該如何開個好頭,怎樣的學習方法適合現有的知識體系等。這比向學生干巴巴地講解學生手冊中的“好好學習”來得更自然生動,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是對于環(huán)境的熟悉。很多高職院校位于當地的風景區(qū)中,占地面積往往較大,也讓很多新生感到無法適應。我們可以通過開展游戲的方式,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隨機將學生兩兩分組,通過詢問路人等方式找到這些地點,讓學生能夠盡快適應,也在鍛煉與別人交流的膽量,在限定時間內找到最多地方的一組既獲勝,贏得比賽的獎勵。這樣的游戲設計能讓學生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盡快適應大學的環(huán)境,也能體會和他人配合溝通的樂趣。
最后是人際交往方面的適應。由于學生都是初入大學,在這方面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找到適合的交流方式。而我們可以多組織幾次班級活動,讓學生在這些同心協作的活動中盡快熟悉起來,產生班級榮譽感,體會整個集體的力量。這能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了解彼此,感受班級氛圍,盡快融入大學的集體中。
除了不適應這類心態(tài)問題之外,還有很多學生會在畢業(yè)回望大學四年時倍感迷茫,不知道自己在這里學到了什么,這幾乎成為了每個階段大學生都會出現的困惑。如果我們能引導他們走出這種狀態(tài),就不難引導他們找到清晰的定位。
之所以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產生迷茫感,一個很大的原因便是他們的心理素質不夠強,容易被他人同化,沒有找到并發(fā)揮自己在性格上的特質。
我們可以發(fā)放一些心理測試題,讓學生從一個科學客觀的角度找到自己的定位,當然測試結果有時候也不夠針對性??梢栽O置一個小游戲,讓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了解后匿名寫下對對方的評價和建議,這能讓學生看到自己在別人眼里的樣子,更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現有的狀態(tài)。
而每個大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他們的性格特質已經基本形成的當下,我們需要不斷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明白自己適合干什么,才能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揚長避短,避免心態(tài)上被同化或者自卑之類的心態(tài)問題。
針對大學生人群中存在的普遍迷?,F象,我們也可以引導他們多從客觀環(huán)境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規(guī)劃。
首先是針對自身專業(yè)的認知,要明確自己現在在學的東西之后能給就業(yè)和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比如,考研熱門的經濟學專業(yè),是在本科階段就活學活用、準備就業(yè)還是夯實基礎、準備考研,我們可以在大學階段給學生普及這兩種選擇的準備過程,讓學生明確自己畢業(yè)后的方向。這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面對諸多選擇的糾結迷惑心理,盡快找到方向,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心理素質。
對于大學生來說,責任感的堆積能在很多方面預防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比如,蹉跎歲月的愧疚感、不良生活習慣和不突出表現所帶來的自卑。因為他們對自己有責任感,愿意克服很多不良心態(tài)去做到最好。
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首先是要和學生親近,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因為不同的學生之間,具體情況往往是千差萬別的,我們應當為他們的責任感找到一個“培養(yǎng)基”。
責任感有了生成的原因,我們應當積極鼓勵他們擔負起屬于自己的責任,最好的途徑就是好好學習、在現有的大學生活中不斷挑戰(zhàn)自我,做得更好。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不能把這個培養(yǎng)責任感的過程變成一個非常有壓迫性的過程。我們不能讓學生感覺到這是壓力的逼迫使他們不得不做,這個過程應當是自然而自足的。但針對一些整天無所事事的學生,我們也有必要對其進行勸解,引導他們認清現在的情勢,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責任感的產生到肩負起這份責任的過程顯得更自然,將壓力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值域內,成為有力的引導力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作為高職院校輔導員,我們需要肩負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任務。而這個過程需要和學生在大學可能產生的困惑、遇到的問題相結合,深入挖掘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痛點”,打開適合他們的成長方式。這個幫助他們適應環(huán)境,做出人生規(guī)劃,養(yǎng)成自律習慣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心理疏導過程,過度思鄉(xiāng)、迷茫、無所事事的不良心態(tài)都將在這個過程的推動下得到緩解,在無形自然的過程中提高了他們的心理素質,讓他們以更好的心態(tài)對待大學的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