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一派盛世景觀,博文藝于四海,達國威于八邦。正是在這種氛圍中,圍棋也步上了一個中外交流的良好平臺。唐宣宗年間,到訪的日本國王子與當時的棋待詔顧師言就有過一次著名的中日圍棋交流事件——“一子解雙征”。
日本國王子來朝,獻寶器音樂,唐宣宗設宴款待。宴中,王子提出要與中國高手切磋棋藝,起初皇帝并沒有太在意,只找來幾個一般的棋手與之對弈。結果王子連番皆勝,弄得唐宣宗有點失面子,這才把當時的棋待詔顧師言召了來。
王子見高手出場,馬上著人拿出日本帶來的特制楸木棋具和“冷暖玉棋子”。楸木棋具是當時最高級的木制棋盤的一種,表面看似沒有多少加工,實則光亮如鏡,連人的影子也隱約可見。再說那棋子,天然成色,冬暖夏涼,也是佳物。
一番寒暄后,顧師言猜中執(zhí)白先行。王子因已先勝幾盤,下得頗為兇狠,對顧師言的小飛掛角以飛鎮(zhèn)應對,當顧師言外靠時,又采取強硬的頂斷。當王子行至第42手時,顧師言已知是雙征,自己的兩塊棋必丟其一。再看日本國王子得意的表情,儼然已是取勝的樣子。關鍵時刻,顧師言突然想起前代棋待詔王積薪曾經下過一子解雙征之局,再看眼前棋盤,不禁大喜過望,“啪”地落下第43手——一子解雙征。結果,王子只得推盤認輸。
王子輸棋,詢問顧師言是幾品棋士,唐官回說“第三品”。王子想向一品棋手請教,唐官回說:“只有勝了三品才能與二品下。”于是,這位起先還頗為得意的王子不禁感嘆起國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