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耿車初級中學 陳興波
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合作學習活動主要是指根據(jù)課本中的內(nèi)容,設定討論的任務,讓學生在將任務與自身的思維、與同伴的思維進行交互中,逐步提升對任務的解決效果。在合作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基礎,任務是合作的導向,合作是活動完成的途徑,因此,教師應當從合作活動當中所涉及的細節(jié)出發(fā),不斷地調(diào)整合作活動的應用方式,讓合作活動切實地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走向高效的階梯,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因為合作活動的介入而增添更多光彩。
合作活動的實質(zhì)是讓學生基于小組之間的互助,共同實現(xiàn)對某一問題的解答或者某一任務的解決,所以,提出任務是指導學生完成合作活動的重要步驟。但是,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任務的提出如果想要實現(xiàn)高效性,那么教師也應當對任務提出的背景進行考量,讓學生可以沿著衍生任務的背景進行細細思索,從而在探尋蛛絲馬跡中,逐步實現(xiàn)任務的解決,提升合作效率。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應當建設任務提出的情境,并基于情境產(chǎn)生任務,使學生可以沿著情境中的思路,產(chǎn)生任務解決的方法,促進合作活動的順利實施。此外,任務的提出,也應當與學生的思維特質(zhì)相契合,讓合作活動中的任務既可以作為學生探索知識的路徑,也可以作為提升學生能力的“法寶”,提升任務設定的意義。例如,在《建設法治中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切實地完成“夯實法治基礎”等知識的內(nèi)化,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如下情境:在我們的生活中,警察的存在維護了社會治安,交警的存在維護了交通秩序,政府的存在傾聽了民聲……基于上述情境,教師讓學生開始沿著自身的生活進行思考,隨后,依托于上述情境,教師設定如下任務:從生活中的回憶一些,你是如何感受到我們是法治國家的呢?人民政府又是如何對人民負責任的呢?讓學生可以在這一明確的任務下,逐步增強對身邊政治生活的關注,從而強化對政府職能的印象。
不難看出,當教師結合學生的思維特質(zhì)、學生的生活等內(nèi)容出發(fā),為學生設定任務時,學生能夠產(chǎn)生進行任務解決的動力,沿著情境中的思路,找到任務解決的方向,促進任務的有效分析。
在合作活動中,如果說“合作”是建立學生之間關系的方式,那么任務就是加緊這一關系的工具,而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分析的活動組織形式,就是切實實現(xiàn)這一任務解決的關鍵。所以,教師應當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方式,也就是具體的合作形式給予有意識的考量,讓學生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和結論,從而以此為基礎指導學生進行交流,讓每一個學生都帶有自己的思想和對合作問題、任務的想法,與他人的思想進行碰撞和交互,落實合作活動的開展,讓合作活動的設定真正地成為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不可缺少的活動形式。例如,在《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中,教師可以通過先自主分析,再合作討論的流程,促進任務的有效討論。在活動中,當教師為學生設定了“如何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創(chuàng)建呢?”的合作任務后,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將這一任務與自己的思維和自己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經(jīng)驗進行交互,讓學生產(chǎn)生自身的理解和任務的解決方法。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開展交流的活動,讓不同的想法在交流中進行碰撞,從而引導學生擦出新的火花,落實對任務的全方位解讀,促進任務的有效分析。
顯而易見,教師根據(jù)合作的內(nèi)容,為學生創(chuàng)建自主交流、合作分析的次序性任務完成模式,能夠讓合作活動的開展更有方向,使學生在建立自身思想的基礎上,實施與同伴間的交互,讓合作任務得到有效解讀。
合作活動的最大優(yōu)勢,是將話語權真正地交給學生,讓學生基于自身的主體性位置,進行未知知識的分析,讓學生在課堂中當“主角”,但是,這樣的方式并不是說我們可以建立“無師課堂”,而是要讓教師更好地明確自身存在于課堂中的作用和價值,使教師找準自身的角色,合理、科學地介入學生的合作活動。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為了讓合作活動發(fā)揮效力,讓學生更好地進行任務的討論,教師應當輔助學生進行小組人員的安排,幫助學生提出任務的具體內(nèi)容,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各種棘手問題,同時注重開展合作活動后的點評工作,從而在發(fā)揮師者價值中,助力合作活動的實效應用。例如,在《中華一家親》中,應用合作活動,教師先對其中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指出哪些是需要學生依靠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的,哪些是學生自主分析也可以完成的,讓合作任務的提出更有效。之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行為等,為學生安排每個合作活動中的組員,讓學生之間的性質(zhì)呈現(xiàn)互補的特點,從而加強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緊接著,在學生具體實施合作活動時,教師也要關注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是否遇到了棘手的問題,以便輔助學生進行問題的解決,讓合作活動的開展更加順暢。此外,在《中華一家親》這節(jié)課的合作后,教師也要適時地開啟點評工作,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以便下一次合作活動的高效運用。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使用合作活動,對于調(diào)動學生的興致,激活教育活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應當意識到其中的教育優(yōu)勢,切實地強化合作活動和道德與法治課堂之間的契合性,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合作活動的落腳之處,讓合作活動成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更上一層樓的臺階,引導學生在任務解決、有效思考中,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完成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內(nèi)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