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害怕學生想,從作文題上就可以看出來,比如“綠色生活”“拒絕平庸”“誠信”“選擇”等等。這些題目幾乎不需要太多的“想”,因為,它們處在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層面,屬于公眾尺度——方向單一,范圍狹窄,內(nèi)容確定,公眾已經(jīng)為你想好了所有可能的答案——可以不“誠信”嗎?可以“平庸”嗎?可以不“綠色”嗎?學生所能想,盡在公共思維之魔杖所畫的圈里,長此以往,學生則不必想,老師也懶得想,只要舉手通過即可。
要想讓學生能想,必須給學生可想的自由與空間,用“拒絕平庸”來拒絕平庸;要想想得深刻,也只能用深刻的東西讓他想。但是,我們又害怕學生想得多想得深。“青春不朽”,除了喊一些連自己都覺得干癟的口號外,能讓學生想些什么呢?倍受好評的“車”,除了能寫些所謂的“托物言志”的話、一些虛假的感人故事外,又能有多少深刻的思維含量呢?
那么,什么是深刻的值得想的東西?生與死、時間與空間、永恒與短暫;宇宙的邊界、關(guān)于“我”的三問(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里去)等等,讓學生認真地想一回肉體與靈魂的事,也許,其思維自然而然地“復雜”起來,深刻起來。
“立德樹人”之“德”是靈魂,應如鹽化水中,自然融于教育的過程,而不是貼標簽,甚至以德代教。教育教學的核心要素應該是正確的人倫認識、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一味地道德說教只會窄化教育的本質(zhì)!當我們忽略了對“人”的認識,直接進入社會道德層面,又用單維的思維方式來控制學生的時候,教育的意義基本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工具培訓。
如果我們讓學生認真探討一下自己的信仰問題,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不缺知識,而是缺少這種終端控制級的精神立場。如果我們沒有想過生命的終極意義,我們不考慮人的價值,即使讀再多的整本書,也不過多了些知識內(nèi)容罷了;搞再多的辯論賽,也不過增加了些油嘴滑舌的能力而已。中學生,正是建立基本思維體系的時候,而教育卻讓他的思維單維、透明、簡單,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是誨人不倦而是“毀”人不倦。
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往生命的深處想一想,想一想生命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讓學生對人性有更真切的感受和更理性的思考,進而向人性的復雜內(nèi)核邁進;指導學生關(guān)心宇宙的本原問題,樹立起認識世界的科學精神和正確的價值觀。
我們現(xiàn)在迫切需要這樣的“想”。想,只能靠想來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