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音像出版社 蘇光路
人類的祖先在蒙昧時期認為流星是天上掉下來的星星,對流星雨爆發(fā)不僅心懷恐懼,并視其為兇險的預兆。樂觀的中國古人說流星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使者,比如把能寫一手好文章的人比作是文曲星下凡等。
大部分的流星體比沙礫還要小,因此幾乎所有的流星體都會在大氣層內(nèi)被銷毀,不會擊中地球的表面;能夠撞擊到地球表面的碎片稱為隕石。數(shù)量特別龐大或表現(xiàn)不尋常的流星雨會被稱為“流星突出”或“流星暴”,每小時出現(xiàn)的流星會超過1000顆以上。
通俗地說,流星是彗星走失的孩子,飛行中彗星的散碎顆粒闖進地球大氣層,與空氣高速摩擦,由發(fā)熱而燃燒,形成短暫的光跡。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獅子座流星雨來源是太陽系里的坦普爾—塔特爾彗星。這顆彗星圍繞太陽運行,受太陽熱力的作用,不斷拋出固體顆粒、塵埃,因而形成一茬又一茬的流星。無論是獅子座流星還是英仙座流星,都不是來自那個遙遠的星座,只是以它們?yōu)楸尘埃圆沤惺裁葱亲餍怯辍?/p>
1866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喬萬尼·斯基亞帕雷利發(fā)現(xiàn),英仙座的軌道與坦普爾—塔特爾彗星的軌道極為吻合,據(jù)此他推斷,英仙座流星雨是坦普爾—塔特爾彗星甩下的物質(zhì),喬萬尼·斯基亞帕雷利因此成為把流星雨及其發(fā)源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第一人。
坦普爾—塔特爾彗星每隔33年才靠近近日點,此時受熱最大,拋出的顆粒多而密集,形成流星群。當?shù)厍蛘陕愤^時,就在大氣層中形成流星雨,而像2001年底那種程度的流星“暴雨”的確是比較罕見的。
我們觀測流星雨首先需要克服的是空間錯覺。從理論上講,這些疾馳而來的精靈來自深太空,可是當你抬頭觀望它們時,它們好像是從大氣層里某一個發(fā)射源輻射出來的。更為奇怪的是,無論你身處地球上任何地點,這個發(fā)射源保持不變,就好似這些家伙在跟著你走一樣。這種錯覺可以從觀看鐵軌的例子中得到形象的說明。如果你站在兩條鐵軌的中間,注視伸向遠方的兩條鐵軌,它們好像在目力所及的盡頭合二為一了,而實際上它們是永遠不可能交錯在一起的。流星群的軌跡和鐵軌一樣,它們彼此之間保持平行,在地球上看到的角度,是因為我們的視覺產(chǎn)生了偏差導致的。
正是這種視覺偏差讓我們了解到流星群的發(fā)源地。比如一顆英仙座的流星闖入大氣層時,在80千米~160千米的空中劃出一道白熱氣體軌跡——那是太陽炙烤的結果。它足以證明,流星群的發(fā)源地,也就是流星的輻射點,它決定著流星射向地球的方向。
只要找到流星群的輻射點,你就能區(qū)分來自各種星座的流星雨與單個離散流星之間的區(qū)別,后者往往來自隨意的方向,出現(xiàn)的頻率大約是每小時六七顆。它們是由小行星碎塊、脫離月球或者火星的碎片構成。因此,它們的速度、亮度以及顏色均與各星座流星雨有顯著的不同。
流星群的輻射點還可以告訴我們許多其他秘密。假如輻射點與地球的軌道運動方向一致,那么流星群就從我們的頭頂落下,而且速度極快。英仙座流星群以每秒60千米的速度穿過大氣層,這個速度是地球圍繞太陽運行速度的兩倍。相比之下,出現(xiàn)在2004 年10月份的天龍座流星群從地球的背后而來,它們劃過大氣層的速度只有每秒20千米。
流星群輻射點的位置還決定觀看流星雨的最佳時機。由于英仙座流星群抵達地球的方向正好與地球軌道的方向相反,幾乎與太陽呈垂直方向,因此,流行雨的集中爆發(fā)時機是黎明時分。
需要提醒的是,一般天文愛好者觀看流星雨最好不要用望遠鏡,裸視就可以了,因為使用望遠鏡會造成視場窄小而嚴重影響觀看效果。另外,觀看的地點最好選擇在開闊的郊外,或是僻靜的山區(qū)。因為都市輝映的燈光可能讓你什么也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