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鐘琴
神話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解釋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郭沫若先生在《文藝論集》中說:“神話是絕好的藝術品,是絕好的詩。”它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和豐富大膽的想象,是文學創(chuàng)作和語文學習的豐厚土壤。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編排了一些神話課文,神話課文因神奇的人物形象、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大膽的夸張、奇特的想象而深深地吸引著學生。然而,一些教師用教記敘文的方法組織教學,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探究欲望被概念化、模式化,影響了神話類文本教學價值的實現(xiàn)?!罢Z言是思想的外衣”,神話題材的文本之所以吸引學生,既在于其神奇的想象,又在于其獨特的語言表達。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關注神話的語言表達,引導學生言意共生,幫助學生獲得成長。
神話對兒童有著深深的吸引力,兒童對神話有一種天然的渴望。兒童具有細致的觀察力、敏銳的感受力、豐富的想象力,神話給予兒童夢想的天空,給他們自由探索的空間。從兒童文學視角觀照神話類文本教學,其本真價值便凸顯出來。
從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來看,學生會憑借幻想填補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空白,也會借助幻想拉近其與客觀事物的距離。而神話借助幻想穿越時空,把常見的和罕見的、熟悉的和陌生的各種人物和現(xiàn)象相關聯(lián),放射出奇異的光彩。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普羅米修斯為了造福人類而甘愿被鎖在高加索山脈,盤古開辟天地后用整個身體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美麗的宇宙,精衛(wèi)不畏艱難要用西山的木石填塞東?!@些神奇的故事情節(jié)與兒童天馬行空的思維相吻合,活潑的言語表述契合兒童的語言邏輯,這些使神話與兒童思維、兒童精神契合。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神話故事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其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生動鮮活的語言,包含了對仗、排比、夸張等豐富的語言形式,豐富著兒童對生活經(jīng)驗的感知與言語表達,將學生對客觀世界的感知轉化為精準生動的語言輸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自然、社會的想象與感知愈加精準和豐富,浪漫的想象逐步融入理性精神,讓兒童的言語表達兼具形式、思想和內容之美,從而促進兒童的語言發(fā)展。
神話是文學的源頭之一,其形式與內容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神話中的主人公具有超凡力量、神異能力,讓兒童產(chǎn)生崇拜、向往的心理期待;神話對宇宙萬物的誕生給予了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想象,使兒童打量世界的目光里多了一道神奇、溫暖的光芒;神話時空的瑰麗、宏大、開闊,蕩滌著兒童的胸懷。教材中的普羅米修斯、精衛(wèi)、盤古這些英雄是正義、善良的化身,他們勇敢、開創(chuàng)的精神契合兒童好奇的探究心理,豐富著兒童的精神想象,與兒童的審美情感相融相合,強烈地震撼著兒童的心靈,可以使兒童獲得一種審美快感,為兒童打下深厚的精神底子。
神話類文本以“神”為核心的特質,為“話”的習得、發(fā)展奠定了興趣基礎和實踐基礎;神話類文本的“話”,為促進學生對“神”的理解提供了思維支架和言說語境。神話的“神”和“話”同生共構,相得益彰。神話類文本教學要著力于文本的表達內容與形式,要基于神話的特質與本體價值探尋其獨特的教學路徑。
神話故事充滿神奇色彩,有神奇的人物、神奇的力量、神奇的器物,讓天生喜愛幻想的兒童心馳神往。神話類文本教學應當尋找神話與兒童精神的契合點,順應童心,和兒童一起經(jīng)歷神奇,獲取切身體驗,充分感受神話的神奇與趣味。
神話是感性的產(chǎn)物,是形象思維的結晶。學習神話類文本,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潛心涵泳、比較品評、激活想象等方法,讓文字符號形象化,讓兒童以真實自然的狀態(tài)閱讀神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必過多地講解,而是讓兒童與文本親密接觸,讓他們心無旁騖地沉入其中,讓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和生動的人物形象本身去打動學生的心弦。當學生有了表達的欲望,再讓他們暢所欲言,分享神奇的體驗。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上《牛郎織女》時,可以先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了解牛郎織女相遇、相知、相愛,最后只能相望的敘述順序,繼而引導學生暢談閱讀感受:在故事情節(jié)中,讓你意想不到的是哪些情節(jié)?學生紛紛表達想法:老牛會說話,臨終前囑咐牛郎;王母娘娘拔下玉簪便劃出天河,又寬又深,隔斷恩愛夫妻;牛郎披著牛皮就能飛上天追趕織女;喜鵲會在七月初七搭橋,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神話故事情節(jié)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學生憑借感性認識沉浸在神話故事的魅力中,對文本產(chǎn)生濃厚的閱讀興趣。當學生產(chǎn)生了積極的閱讀期待,后繼的教學自然水到渠成。
喜歡想象和幻想是兒童的天性,在他們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充滿了靈性。兒童的認知思維具有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新性,與神話故事具有奇特、大膽的想象的特點相契合。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放飛學生的思維,激活學生豐富的想象,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xiàn)神話情境,感受神話的神奇,讓兒童的閱讀變得豐富、充滿感染力。
口耳相傳是傳播神話故事最為原始的方式。神話類文本的語言不同于詩歌的華麗辭藻、童話的妙趣橫生,也不同于文言文的簡練深邃,它樸素簡潔而蘊含想象,生動形象而充滿情思意趣,具有純真的詩性之美。教學關注神話類文本的語言特點,品味神話語言的言外之意,讓學生在語言的建構和運用中獲得成長。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四上《盤古開天地》時,教師出示“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變成了地”。學生邊打節(jié)奏邊朗讀,體會句子字數(shù)相等、意思相對、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語言節(jié)奏,欣賞神話語言的音韻美。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比較:“慢慢”和“緩緩”用不同疊詞表達同一個意思,突出了時間的漫長,加深學生理解盤古開天辟地的艱辛。這樣的教學,將內容的理解、語言的揣摩和情感的體驗有機結合在一起,讓言語感覺和言語智慧產(chǎn)生互動和關聯(lián),喚醒鴻蒙未啟的學生的言語靈性和悟性。
神話有著獨特的美學特征,故事中的原型往往具有道德感。在神話的世界里,無論是“萬物有靈”的幼稚,或是死而復生的幻想;無論是對“神靈主宰”的敬畏,還是對“英雄救世”的頌揚;無論是對自然萬物的“人化”,還是對人類自身的“物化”,都能給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無所羈絆的審美空間,讓兒童產(chǎn)生美的遐思與啟迪。
統(tǒng)編教材中的神話故事里往往都有一個或幾個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他們身上散發(fā)著責任、擔當?shù)挠⑿蹥赓|。教學時,可讓學生用移情體驗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感悟英雄形象,為成長汲取精神力量。例如:教學《盤古開天地》時,可讓學生表演盤古“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當中”的動作,教師相繼采訪盤古:天地每天都升高、加厚,你能堅持得住嗎?你后悔過自己的選擇嗎?在教師一次次的追問中,學生靈動的語言噴薄而出,在角色體驗中他們和英雄相遇。盤古意志堅定、頂天立地的形象便深深地印在兒童的腦海中,他們的內心也會升騰起對英雄的熱愛與敬佩之情。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神話故事數(shù)量有限,教師也可以采用“一篇”帶“多篇”的方法,拓寬兒童的閱讀視野,更好地領會神話的主旨,感悟人物的精神,提升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鏈接不同版本、不同民族的神話故事,讓學生了解神話的前世今生,明白神話是民族文化因子的儲存,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從而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在延伸閱讀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得以發(fā)展,閱讀豐富了神話的內涵,從而使神話教學更有韻味。
神話類文本教學要精準把握神話文本的特點,充分挖掘其教學價值,聚力揣摩文本的表達范式,體悟作家的表達智慧,強化語言運用和思維表達的協(xié)調發(fā)展,和學生一起享受“神”,內化“話”,盡情徜徉于神話的殿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