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振彥
?馬慶華的作品。
?中式盤扣成衣。
?花式盤扣。
小巧玲瓏、精致美觀的盤扣,有著濃郁的民俗氣息,端莊之中見美感,古雅之中顯時尚,含蓄中洋溢著浪漫與嬌俏。盤扣是中國服飾演變的縮影和中國服飾藝術的展現(xiàn),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與生活積累所形成的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更是機器永遠無法替代的人工之巧。
在北京市東城區(qū)光明路的百工坊里,盤扣坊的馬慶華師傅就是一位做盤扣的能工巧匠。十多年前,她憑著愛好喜歡上了盤扣,跟著有多年制作服裝手藝的母親學會了盤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后不斷地鉆研與學習,反復地練習,如今,已經成為巧手師傅。不但能盤出各種各樣的盤扣,還通過教學,帶出了不少前來學習盤扣的徒弟,讓這門傳統(tǒng)手工藝有了更多的傳承人。而新時代的年輕人,在學會了傳統(tǒng)工藝后,又創(chuàng)新推新,使盤扣百變。百變盤扣帶給人們更多的美感和幸福。
盤扣,有的像盛開的花朵,有的像飛舞的蝴蝶,有的像飄落的樹葉,有的像飽滿的麥穗,花樣造型千變萬化。但是,各種盤扣的基礎還是紐扣結,是中國結的一種。
紐扣結,俗稱算盤疙瘩,雖沒有深入地考證,但據資料記載,中國宋代就有袍服上用紐襻,明朝官員肖像畫上,圓領袍的右肩明顯位置也可以看到紐結??梢?,紐扣結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盤紐扣結,馬師傅那是信手拈來的,因為紐扣結是學習盤扣的基礎,也是基本功。之前她一直沉浸在對十字繡的熱愛中,多年的十字繡,有的作品已經受到了業(yè)內人士的肯定。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母親做成的盤扣,很精美,馬慶華便有了學做盤扣的沖動。起初,覺著有點難,弄不清扣條的走向。有著一股子犟勁的她,那陣子,每天手里都拿一根繩子,從早到晚在手里繞來繞去,左轉右轉,終于繞熟練了,線的走向也繞對了。一個松松垮垮的盤扣雛形,在她看來像是個“小花籃”,是美麗的,然后一點點調整,勒緊壓實,終于做成了一枚,很是開心。
盤出一枚紐扣來并不難,沒有比對,感覺還挺好。但是,一件衣服少則要用3枚,有的要用5枚,多的還有用7枚的,怎么能夠把一件衣服上用的幾枚扣盤得大小一致,松緊一致,模樣一致,還是很有難度的。因為,畢竟是純粹的手工活,沒有模具,只能靠嫻熟的手法和經驗,只能不斷地訓練,日積月累。如今,已有十多年盤扣經驗的馬師傅,盤出的扣,都是頂呱呱的,一種式樣的,一批次無論需要多少枚,也無論用什么樣的面料,都可以盤成一模一樣的,而且個個都緊實耐用。
盤出的紐扣還要和紐襻搭配,在衣服上縫制時,也是很有講究的,要在各自的尾部縫出一個小三角形,也有叫紐花的,不同的服裝有不同的設計。一件衣服無論是5對還是7對盤扣,每一對都要一致。雖然是手工活,卻要求極高。針腳細密,縫線要藏頭藏尾,不露痕跡,要有像機器縫制的整齊效果,而且還要結實。這樣的成衣,唐裝也好,旗袍也罷,盤扣才能為服裝穿著的整體效果提神增色,才能盡顯品位。
馬師傅做的盤扣,用她的話說:“像個小石頭子兒。”縫在衣服上,即使是衣服穿舊了、破了,紐扣結也不會散架。這樣的手藝,讓許多人贊嘆,名氣也越來越大,全國各地的盤扣訂單紛至沓來,更有許多喜愛盤扣的人紛紛前來拜師學藝。要學的人多了,馬師傅就在百工坊的支持下,安排時間開班、上課,手把手地教徒弟,直至學會。當然,更多的時間她還是堅持認真地做好自己的盤扣,完成好每一張訂單。用她自己的話說:“我也就是一個工匠?!彪S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傳統(tǒng)手工藝人越來越少,這種工匠精神更加令人敬佩。正是像馬師傅這樣的工匠們執(zhí)著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藝傳承著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
?各種盤扣。
?三餅扣。
?馬師傅在比量布料。
?馬師傅盤扣作品。
?盤扣展示。
盤扣,起初就是傳統(tǒng)中國服裝使用的一種紐扣,其作用是用來固定衣襟,大多只是一字型,種類單一。因其每件衣服的盤扣和衣服的協(xié)調與巧妙搭配,又起到了裝飾效果。服裝的制作者就在裝飾上大動腦筋,推出了越來越多的種類和式樣,因此有了花式盤扣,也有的叫盤花。
可是,要問起盤扣有多少種,恐怕沒人能說出具體的數(shù),大多數(shù)人也是按照常見的樣式,看著像什么就叫什么,或者有了創(chuàng)意的想法,依照想法制作成品。比如,形似植物的有梅花扣、桃花扣、菊花扣、玫瑰扣、花蕾扣、花籃扣、樹葉扣、樹枝扣;形似動物的有鳳凰扣、孔雀扣、燕子扣、蝴蝶扣、蜻蜒扣、蜜蜂扣、青蛙扣、蝸牛扣、烏龜扣;以中國結為造型的有吉祥結扣、如意結扣、攀緣結扣、同心結扣、十全結扣、團錦結扣、三環(huán)結扣、草花結扣、雙線結扣、盤長結扣;以漢字為造型的有一字扣、萬字扣、吉字扣、喜字扣、壽字扣等。這些有名字的盤扣用途更是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用途,服裝的面料,穿著人的性別、年齡、身份而有所區(qū)別,甚至還要看在什么場合穿著,其與服裝搭配的效果。這就要看服裝設計者和制作者如何大顯身手了,大多的服裝設計師會依據美學原理,巧妙設計制作盤扣,協(xié)調搭配在服裝上,以求實現(xiàn)最佳、最美的穿著效果。
花式盤扣,做起來比 “算盤疙瘩”扣復雜多了,且費工耗時,也更要求盤扣的手藝和功夫。制作盤扣的面料一般就是選擇服裝所用的面料,要根據服裝的款式,預估制作幾枚盤扣而需要的布料。而無論什么樣的盤扣都必須先打扣條,然后用打好的扣條盤扣。馬師傅現(xiàn)場演示了打扣條的過程,整個過程是需要耐心、細心、精心,還要有多年錘煉的功夫。
扣條也必須是完全的手工制成,做扣條的講究很多,可以說沒有規(guī)則,只有經驗,初學乍練的,那就只有摸索和實踐了。即使是跟師傅學過,如果要獨自“操刀”,也并不容易。首先要看面料是軟還是硬,是薄還是厚;其次還要了解面料的布絲,辨別清楚面料布絲的走向,是橫絲還是豎絲。用作打扣條的布料,必須是沿橫絲、豎絲,用直尺分別量出相等的長度,劃出等邊三角形的斜邊,在這個斜邊上再量出打扣條的寬度,用直尺量好后劃線,沿劃出的線剪成條狀,長短可依實際布料而定。布條的寬窄也就是用于打扣條所需要的寬度,這個尺寸要根據盤扣的要求而定,一般也就是幾個毫米寬。如果面料太薄或太軟,還要在布條里面加襯,襯布的選擇也很講究,長度一致,但寬度一定要比面料更窄些。布絲的走向也必須要與面料的布絲一致,否則,盤扣時就會出現(xiàn)分層離骨,無法成型。內襯要完全被包在面料里并壓實,不露痕跡,而且還要用一把“迷你”小熨斗燙平??蹢l打得好,才可能做出好的盤扣。
看著馬師傅打扣條就覺著夠有難度的,劃線、剪布條、夾襯、對折、壓實、熨平,一根光滑、勻稱、筆直的扣條就是一番手上的功夫。十多年的勞作,馬師傅的指甲就在這一劃一壓的過程中磨變了形。打好扣條后,就可以盤扣了。每一種花式盤扣盤法都各不相同,馬師傅演示了盤琵琶扣的過程,成竹在胸的她,三下五除二地就盤出了模樣,越往里盤,扣圈越小、越緊,這時需要借助尖嘴鉗子幫忙。不一會兒,一枚緊實的、漂亮的琵琶扣就擺在了眼前,很好看,很完美。在盤扣坊里的墻上展示著馬師傅的不少盤扣作品,放飛想象的翅膀,去想象著每一種樣式的盤扣縫在合適的服裝上,是怎樣的美麗,怎樣的賞心悅目!
?唐裝和旗袍。
?中式服裝。
?馬慶華在制作扣條。
?旗袍上的盤扣。
伴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過40年的偉大變革,人們的服裝早已是異彩紛呈,令人眼花繚亂。然而,在新潮涌動的當下,復古之風同樣盛行。
以中華立領、中山裝、唐裝等為首的中式服裝一直深受熱捧,它們既適合日常穿著也彰顯了傳統(tǒng)服裝文化,古典與現(xiàn)代、傳統(tǒng)與時尚碰撞出種種別樣的設計。經改良過后的中式服裝受到年輕一族的喜愛,一些外國賓客對中式服裝更是情有獨鐘。中式服裝是中國人的智慧體現(xiàn),相較西式,中式更強調和考驗做工與手藝,一針一線的手工刺繡、手工盤扣和手工縫制,讓每一件服裝變得生動華美。
近幾年,盤扣作為一種裝飾更是風靡時裝界,盤扣以極強的生命力豐富和美化著人們的生活。它不僅適用于旗袍類服裝,也被許多服裝設計師廣泛用于各類時裝作為點綴。一套優(yōu)美的時裝固然悅目,如果沒有與之相配的紐扣及飾物等附件的渲染,就缺少迷人的光彩,盤扣還是那個盤扣,但綴在不同款式的服裝上卻有著不同的裝飾效果。
一些可以量身定制的中式服裝店鋪,定制者不僅在選料和款式上講究,對盤扣的式樣和縫制也有嚴格的要求。定制的盤扣大多造型比較復雜,盤扣必須根據設計師的要求盤制。馬師傅現(xiàn)在就有來自外省市的訂單,用戶通過微信發(fā)來需要的盤扣樣式圖片,同時用戶也會將制作盤扣的面料及時寄到,這種定制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收到圖片后,按照1:1的比例打印出紙樣,先要解析尺寸,確定盤扣的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花瓣用扣條的長度,而且必須精準。再次強調一遍:盤扣,手工制作,沒有模具。馬師傅的工作臺上一張紙上密密麻麻地寫著幾十個數(shù):4.4、2.5、4.7、4.4、2.8、6.2、4.5……這就是她測量出的要盤制的扣花每一個花瓣的用料長度。復雜花型的盤扣,有的還要鑲裝飾石,這就要求成品必須挺實,菊花就是菊花,牡丹就是牡丹,玫瑰就是玫瑰,這樣的盤扣,不論縫制在衣服的哪個部位,也不會因為穿著而變形,即使是水洗也不變形,這就要求在打扣條時就下足功夫,而且更有講究。
盤扣條在純手工做的年代就是穿針引線,一針一線,縫成條?,F(xiàn)在也有用縫紉機砸制的,可針腳要砸在布料的里面,速度雖然快了一些,但砸成長條后,要翻過來,這就要用一個類似黑色小發(fā)卡的工具,夾住一頭,從砸成的扣條中心翻過來。由于扣條是一根很細小的空心“管”,長度大約十六七厘米,翻的過程需要技巧,得巧妙地使用小鐵卡子,很仔細地翻,翻過來之后再用熨斗燙平壓實,這樣一根扣條就做成了。
軟或者薄的面料扣條打法更有講究,也更多樣化。有的要在扣條用的面料上先涂上一層膠,晾一夜或者一天之后干透,才可以剪裁打扣條。打成的扣條是挺實的,盤扣的難度也大許多。
還有的盤扣需要的扣條必須是“硬”的,這就需要在布料里面加進2根銅絲,包在布料里面,然后,用針線一針一針地扦上,每一針縫制的線和針腳都不能外露,“看不到”針腳才是最好的手藝活兒。硬扣條盤扣就更難了,先按照花瓣的尺寸折彎,每一步都要用直尺測量,長一點不行,短一點也不行,哪怕是只差毫厘都不行。差之毫厘,盤出的扣就不能達到客戶要求,所以就要每一步、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精準。盤好一個花瓣,就要用剪刀的根部剪斷,只有每一個花瓣的尺寸精準了,才能盤出精美的扣花。盤好造型后,還有一步也是極其關鍵的,就是縫制固定?;ò昱c花瓣之間要用針線固定,針線要用雙線紉針,四股線縫制,一根寸長的細針,雙線穿針,四線縫制,既要保證縫制后的針線整齊劃一,還要精準地避開扣條里的銅絲,更要做到藏針藏線,看不見針腳線頭,難度可想而知。馬師傅,這位工匠做到了,而且是精準到位。那么,怎樣的盤扣才是最好的呢?一則要花型美觀,二則是花瓣緊固不變形。又怎樣檢驗盤好的扣合格不合格呢?就是用尖嘴鉗子的嘴扎到盤扣的幾個結點的中間,撐開鉗子嘴兒,看看有沒有空隙,沒有空隙、撐不開就是合格的,否則就是不合格。合格的盤扣,縫在服裝上才不會變形,始終如一地綻放它的美麗。
馬師傅嫻熟地縫制扣條和盤扣的手法令人驚嘆,經她盤制的扣花也堪稱經典。小盤扣造就了大工匠,高超的技藝讓中華的這門傳統(tǒng)手藝有了傳承。
說起將來,馬慶華師傅真心地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愛并學會這門傳統(tǒng)手藝,把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世世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