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的表述并非一個規(guī)范的法律用語,新中國成立后,婚姻法幾經(jīng)修改,都規(guī)定了禁止買賣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的內容,但并未對婚約和聘禮作出規(guī)定。因此,相關彩禮糾紛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時按照有關規(guī)定被列為“婚約財產(chǎn)糾紛”。
既然彩禮屬于“婚約財產(chǎn)”,其目的就是為了締結婚姻,如果未能締結或者婚后產(chǎn)生矛盾糾紛,關于彩禮的處置就成為婚姻糾紛的首要問題。近年來,這一類糾紛訴諸法院的案件逐漸增多,法律法規(guī)也進行了相應規(guī)定。
2013年,祁某和孟某自由戀愛并確定男女朋友關系,隨后兩家舉行了訂婚儀式,男方祁某按照當?shù)亓曀祝?jīng)媒人給女方孟某家人送去6萬元彩禮,但二人未舉辦婚禮,也未辦理結婚登記。
訂婚后,孟家以孟某年齡尚小為由一再拒絕和祁某結婚,后在祁某不知情的情況下,孟某外出打工,和祁某失去聯(lián)系近三年。由此,祁某將孟某訴至法庭,要求返還彩禮。
法院判決被告孟某及家人返還原告祁某全部彩禮款6萬元。
法院之所以給出這樣的判決,是因為《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第(一)項的規(guī)定,如果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當事人應返還彩禮;拒絕返還彩禮的,不予支持。
在另一起案件中,張某和劉某經(jīng)人介紹相識,隨后兩人按農(nóng)村風俗舉行結婚儀式,并補辦了結婚登記手續(xù)。女子劉某婚前收取了男子張某所送的大禮38800元、上轎禮1萬元及“三金”等。
幾個月后,劉某提起訴訟,要求和張某離婚,嫁妝歸其個人所有。張某表示,不同意離婚,如果離婚,劉某應返還彩禮48800元及“三金”。由于兩人婚后無子女,雙方無共同財產(chǎn)及債權債務需要分割,離婚糾紛的關鍵在于彩禮是否應該返還。
法院認為,劉某和張某雖然是自愿登記結婚,但自雙方外出打工以后,較少溝通和了解,互不聯(lián)系,不盡夫妻義務,可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故劉某要求和張某離婚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劉某的嫁妝系其婚前個人財產(chǎn),應歸其個人所有。
對于劉某婚前收取張某的彩禮,法院考慮到劉某與張某雖然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xù),但雙方共同生活時間較短,雙方離婚后,劉某應酌情返還婚前收取張某的彩禮款,但返還的比例不宜過高,酌定返還彩禮款48800元的50%為宜;“三金”屬于贈予性質,可不予返還。據(jù)此,法院判令劉某返還張某彩禮款24400元。
據(jù)了解,《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對于辦理結婚登記后返還彩禮的情形作了原則性規(guī)定,即雖辦理結婚登記但確未共同生活的,彩禮應當返還。辦理結婚登記后已共同生活的,在沒有證據(jù)證實存在因給付彩禮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情況下,彩禮原則上不應返還。
因此,對于辦理結婚登記且共同生活的情形,離婚時一方要求對方返還彩禮的,應首先審查是否存在因給付彩禮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情形,當事人對此負有舉證責任。
對于結婚時間較短(一般指不足1年),且給付彩禮數(shù)額較大(一般指5萬元以上),法院會考慮適當放寬“給付人生活困難”的認定標準,有條件地支持一方要求返還彩禮的訴訟請求,但并非全額返還,返還比例不會過高。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沒有證據(jù)證實因給付彩禮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人民法院原則不支持返還彩禮的訴訟請求;已辦理結婚登記且共同生活的,返還彩禮應當以離婚為條件,即在雙方離婚訴訟中或在離婚后提起,如果在離婚后提起,應注意3年的訴訟時效期限。
目前,針對一些經(jīng)濟落后地區(qū)愈演愈烈的彩禮之風,司法實踐中對于彩禮的認定比較成熟,一些省份也出臺了相關地方司法文件,對于請求返還彩禮的適應條件進行了細化。但總的來說,彩禮是否返還以當事人是否締結婚姻關系為主要判斷依據(jù),是否共同生活、是否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是考慮的特殊情節(jié),而這也將對騙取彩禮的“騙婚”行為起到約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