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高精尖人才十分渴求,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精尖人才的多少,關系到高職院校的發(fā)展水平。在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下,高職院校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讓他們促進高職院校的發(fā)展十分關鍵。因此,對高職院校人才引進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某高職院校位于山東省,在成立后受到了當?shù)卣拇罅χС?,故發(fā)展十分迅速,但經過多年發(fā)展后卻陷入了瓶頸,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高精尖人才,在人才引進方面遠遠無法與普通高校相比,且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人才引進待遇較低
人才引進待遇較低,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工資和待遇缺少競爭力。就實際情況而言,該高職院校教師平均工資水平較低,尤其是工資僅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致使家庭開支緊張。并且高精尖人才通過評職稱的方式增加經濟收入,具有非常高的難度,究其原因,主要是評職稱名額有限,且持續(xù)時間較長,還有一部分人才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無法一次評上滿意的職稱,故人才不愿到高職院校工作。
家庭方面的原因,拋去一些沒有結婚的人才不談,一部分高精尖人才為已婚人士,考慮的問題相對較多,比如:孩子入學、配偶工作安排等等,因此,他們在工作的選擇上會顯得十分謹慎。對于他們來說,高收入固然重要,但這些隱性問題的解決同樣關鍵。簡言之,高精尖人才相較于高收入,更加傾向于隱性待遇。但該高職院校由于實力規(guī)模有限,故在引進高精尖人才時,很難滿足其隱性待遇,故人才引進效果不佳,影響了高職院校的發(fā)展。
人才引進工作環(huán)境不佳
引進高層次人才對于高職院校的發(fā)展尤為關鍵,有助于提升高效的知名度,并促進某一專業(yè)和學校的整體發(fā)展,高職院校在引進高精尖缺人才時,通常會做出一些承諾,承諾條件主要包括基本工資、福利待遇以及工作環(huán)境。但就實際情況來看,高職院校人才引進的工作環(huán)境很難滿足高精尖人才的心理預期。
一些高精尖人才對于工作環(huán)境的質量十分關注,如果工作環(huán)境質量不佳,可能會降低人才的工作效率。據(jù)調查得知,高職院校內的高精尖人才對工作環(huán)境并不認可。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人際關系方面。高職院校一部分教師認為雖然高職院校工作環(huán)境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新引進的人才與舊有人才之間還需要經歷一段的磨合期。比如:某高精尖人才在初入高職院校時,對一切的事物都感到陌生,對新同事的熟悉度不高,需要一段的時間適應,但由于其性格較為內斂,因此在工作上經常會與其他教師產生分歧,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誤會,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工作效率和工作積極性。
基礎設施方面。高職院校在基礎設施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是缺少科研條件和辦公設備。
人才引進后流失率較大
高職院校人引進與工程建設較為類似,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數(shù)量和質量關系到高職院校未來的發(fā)展。但高職院校近些年人才流失率較為嚴重,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跳槽現(xiàn)象十分頻繁。據(jù)調查得知,高職院校部分高精尖人才每年都會跳槽到企業(yè)或其他院校。
深造后未返回。引進人才對高職院校來說可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高精尖人才深造會促進高職院校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一部分人才在深造結束后,可能會放棄原有的單位,重新選擇單位工作。比如:某教師說高精尖人才都有自己的想法,到高職院校工作只是一個過渡,希望通過這個跳板,尋找到滿意的平臺。而深造無疑就是重新選擇平臺的良機,通過深造不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也為其提供了更加優(yōu)質的選擇。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目前,高職院校在“高精尖缺”人才引進方面尚存一些不足,為解決這些不足,在總結人才引進經驗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人才引進策略:
轉變人才引進觀念
高職院校應積極轉變人才引進觀念,究其原因,主要是傳統(tǒng)人才引進觀念功利性較強,僅注重使用獎勵吸引人才,但這種人才引進觀念并能適用所有的條件。轉變人才引進觀念,要求高職院校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為高精尖缺人才能力發(fā)揮。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改變職務方面誰用誰的張力,讓全部的高精尖人才都能在高職院校獲得發(fā)展的機會。這樣一來,高職院校就會對人才產生吸引。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應不斷引進人才,做好人才的儲備,尤其是高精尖缺人才應該成為高職院校的重點引進對象,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人才引進計劃,根據(jù)學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人才引進,避免盲目引進現(xiàn)象的發(fā)生。
此外,高職院校人才引進觀念的轉變不應局限于人才本身,還要對其他方面進行考慮,比如:人才的家庭需求、滿意度等,爭取獲得人才家庭的支持。比如:新加坡高校有這樣一個規(guī)定,凡是月薪超過8000新元,同時擁有就業(yè)證的高精尖缺人才,其子女、配偶和父母即可享有居住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高校都允許人才配偶和子女居住,但允許父母居住的較少,新加坡這項政策的實施,吸引了大量的高精尖缺人才。有鑒于此,筆者建議國內高職院??梢韵蛐录悠碌母呗氃盒W習,重視家庭團聚對人才的吸引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人才配偶、父母和子女提供幫助和保障,解除高精尖缺人才的后顧之憂,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高職院校在引進人才方面的競爭力,并更好的留住人才[1]。
提高人才待遇
用馬斯洛需求理論解釋人才待遇,可以得到兩種解釋,一種是生理需要;另一種為自我價值實現(xiàn)需要。從生理上看,高職院校只有滿足高精尖缺人才的生理需要,比如:工資、福利、五險一金等,并關注他們的高層次需求,才能提高對人才的吸引力。具體做法包括以下方面:
兌現(xiàn)承諾,讓人才沒有后顧之憂。待遇的高低決定著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吸引力。通常情況下,待遇越高的學校,更能受到人才的青睞。因此,高職院校在引進人才后,應該及時兌現(xiàn)承諾,比如:安置費、住房、車輛、解決家庭團聚問題等等。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要提前編制人才引進預算,并利用這些資金及時兌現(xiàn)承諾。比如:浙江省針對高精尖缺人才制定了以下政策:凡是在杭州市工作的人才均能領取數(shù)量不等的現(xiàn)金,其中本科生為1萬元/人;研究生為3萬元/人,而博士生為8萬元/人,并且本科及以上學歷可以直接落戶,享受杭州市民的待遇和優(yōu)惠政策。
按智分配,提高待遇水平。對于高精尖缺人才來說,他們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卓有建樹,故高職院校應根據(jù)其實際情況,對分配方式進行調整,采用安置分配的方式,提高他們的待遇水平。比如:西方發(fā)達國家高校為了吸引和留住高精尖缺人才,提高了人才的待遇水平,并支持其開設科研項目,除了為他們提供科研資金,還給予他們高額的獎勵[2]。
以人才聚人才
高精尖缺人才在自己專業(yè)領域普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伴隨著人才數(shù)量的增加,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產生人才集聚效應,對人才集聚效應進行充分把握,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工程,有助于發(fā)揮出以人才聚人才的作用,促使高精尖人才在高職院校集聚,從而推動高職院校的發(fā)展。高職院校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1)加大與高精尖缺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力度,重視內部人才培養(yǎng)和外部人才引進,儲備充足的人才,不斷提升人才的各項能力,最終形成一個人才團體。(2)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院校的人才聚聚方法,采取虛擬和實體集聚相結合的方式,建立網絡人才聚集中心,通過這種方式,擴大院校的知名度,并吸引高精尖人才入駐,使人才聚集效應得到最大化的發(fā)揮。比如:華裔教授專家網就是著名的虛擬集聚案例,這個網絡社區(qū)起初只是一個華人團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擴大,加入這個網絡社區(qū)的人越來越多,甚至一些知名學者和科學家也加入其中,并且,該網絡社區(qū)每年都會舉辦研討會和交流會,因此,這個網絡社區(qū)受到了高精尖缺人才的認可。故高職院??梢詮闹形战涷?,完善自身的人才引進機制[3]。
綜上所述,在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下,高職院校想要實現(xiàn)進一步發(fā)展,必須重視高精尖缺人才的引進,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才能增強自身的競爭力。為此,筆者建議高職院校應針對自身人才引進方面存在的不足,結合國內外高校人才引進經驗,采取有效的策略,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增強人才引進的效果,以此來把握發(fā)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