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馬 作家 編輯/麗葉 設計/侯宇
TED上看了一個視頻,演講者是大名鼎鼎的吉佛·圖利(Gever Tulley),他的觀點是鼓勵孩子們?nèi)プ鲆恍┪kU的事。這個人很有意思,他是一個計算機科學家,專業(yè)搞軟件的,同時也是一個叫“東敲西打探索訓練營”(Tinkering School)的創(chuàng)始人。
這個訓練營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孩子去實現(xiàn)各種稀奇古怪的暑期項目。它沒有課程,只有工具——木頭、釘子、繩子、輪子以及各種電動工具。訓練營的口號是“想(Think)”“做(Make)”“修補(Tinker)”,因為Gever Tulley相信,兒童在動手操作和建設的過程中,能積攢無可取代的經(jīng)驗和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過,進這個訓練營之前,孩子們的父母需要簽一張“生死狀”——“我已經(jīng)了解到我的孩子在參加夏令營過程中會有受傷或者死亡的危險”——因為孩子們玩得家伙事兒都是電鋸驚魂的畫風。
Gever Tulley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們普遍被保護過度,社會對于兒童的保護準則制定得越來越嚴格,比如,塑料袋上印有“會引起窒息”的安全警告,咖啡杯上印有“防液體燙傷”的安全警示……對那些10 歲以下的孩子而言,大人似乎認為所有東西都是鋒利的,危險的。但是,當把所有的尖角都磨圓,讓一切鋒利物體都消失殆盡之后,孩子們反而更容易受傷。
過度保護在中國家庭中也是一個特別普遍的現(xiàn)象。每次去遛娃,我總會遇見一些特別謹慎的家長,小心翼翼地跟在孩子身后,像牽著一個提線木偶一樣,這也不能摸,那也不能碰,生生地用一道人墻把孩子與世界隔開。看起來是在排除風險,實際上奪走了孩子探索的快樂。
像《媽媽是超人》里一開始的馬雅舒,就是一個典型的過度保護孩子的媽媽:因為沙子臟,不愿意讓孩子玩沙子;怕孩子受傷,干脆搬空了客廳里的家具……而按照Gever Tulley準則來看,這些破壞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行為顯然是不可原諒的。
Gever第一個推薦的是要讓孩子學會使用火。他認為,通過“玩”火,孩子們可以學到關(guān)于火的最基本的知識,以及進氣、燃燒、排氣等基本原理,只有掌握了這些,才能更好地利用火。孩子們能夠?qū)W到在智力玩具“大探險家”中所學不到的知識。
說到這件事,我突然兩眼放光,想起了自己曾經(jīng)的一段經(jīng)歷。我就是那個小時候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直到上初中,我爸媽還禁止我獨自一人時觸碰家里的任何一件家用電器,更不要說玩火了。以至于我上了初中還不會劃火柴,做物理實驗時只能讓旁邊人幫我劃著。
但是中考有實驗這一項??!考試時可沒人幫忙劃火柴??!我們物理老師終于忍無可忍了,專門騰出時間教我劃火柴……你都不能想象,獨立擦著第一根火柴的時候我有多么激動,瞬間賣火柴的小女孩附體了,感覺整個世界充滿了愛與溫暖!一度,我甚至沉迷于劃火柴無法自拔,打著做實驗的名義買回家十幾盒火柴。媽呀,劃這玩意太減壓了!現(xiàn)在想想,沒把房子點著也是奇跡。
鑒于每年都有熊孩子因為玩火而引發(fā)火災,所以在這一點上家長謹慎一些還是對的,可以讓孩子適當接觸,但是絕對不能讓他們自己把火當成玩具。
他的第二個推薦是讓孩子玩刀。他說,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工具培養(yǎng)出一種自我引伸意識。你只需要定下幾個非常簡單的規(guī)則,比如不要把刀口對著自己的身體,保持刀的鋒利,不要對它施加強力等。這些規(guī)則都很易于孩子理解和掌握。
孩子好奇心強烈,尤其是小男孩,都愛舞刀弄槍的,對刀槍棍棒確實有迷之熱愛。自從我們給大圣講了“狼來了”的故事,大圣見到棍子就要拎起來喊:狼在哪?狼在哪?好吧,我承認我慫,對于一個想跟狼拼命的小孩,我暫時還沒有讓他玩刀的勇氣……
第三個推薦項目是扔長矛。他說,研究表明,練習投擲可以刺激大腦的額葉和頂葉,這又與視覺靈敏度、三維感知能力以及結(jié)構(gòu)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相關(guān)。因此,它在培養(yǎng)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和預知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投擲是分析技巧和物理技巧的結(jié)合,對于全身性的鍛煉非常有好處。這種具有目標的活動對孩子們注意力的集中大有裨益……因此,這是一項非常好的活動。好長的理論分析……我承認投擲的好處,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把長矛換成一種更加和藹可親的玩具?比如兒童專用的玩具飛鏢。畢竟城市里很難找到可以扔長矛的空地,萬一傷著人就得不償失了,就算打碎玻璃砸到花草也是不好的。
Gever Tulley的第四個推薦是拆解家電和舊玩具,通過這樣的鍛煉,孩子們可以形成這樣一種意識——無論機器的內(nèi)部構(gòu)造多么復雜,我們都可以把它拆解開,從知曉每個零件的功能開始,慢慢弄清楚整個機器的原理。這是一種對于可知性、領悟力的鍛煉,可以提升動腦和動手能力,滿足好奇心,提高探知未知事物的能力。
這點我是舉雙手贊同的。我從小就喜歡拆東西,把一件東西從拆到裝是一件十分考驗動手能力的事。如果家長不放心,可以和孩子一起拆,也不失為一項樂趣十足的親子項目。當然,也有個前提,那就是別心疼錢,熊孩子拆開容易,裝回去就難了。如果修理不好電器,家長很容易轉(zhuǎn)頭修理孩子……
第五個是冒險打破一些法規(guī),比如一起駕車。找一塊空地,確保沒有障礙物,讓孩子們享受駕駛的樂趣。
不知道Gever Tulley口中的駕車和我們的自駕游是不是一個概念,但是如果是讓孩子自己開車,那還是算了吧。從安全性的角度來看,Gever Tulley的建議要打一個問號,除非心足夠大,否則最好不要全盤復制。
但是,他的觀點給家長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那就是需要學會讓孩子適當?shù)拿半U,不能不講原則地過度呵護。操作起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別太把孩子當自己孩子。挪威心理學家艾倫?桑德斯特說:“孩子有嘗試危險和刺激的天然心理需要。在具有刺激性的冒險活動中,孩子們起初可能會被嚇到,但隨后就能夠克服這樣的恐懼?!睂⒆觼碚f,克服恐懼才能讓他們更快地成長,同時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養(yǎng)。只是,如何掌握危險和安全的度,這就需要父母們的經(jīng)驗和智慧了。祝我們在帶娃的道路上,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