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激
記得我在主編《東坡赤壁詩詞》雜志期間,曾在“詩人看臺”專欄用了兩個整版,發(fā)表陳亞萍的詩詞作品和評論文章,在讀者中反映尚好。如果說,那時陳亞萍是牛刀初試,今天讀了她的這部《清平樂吟草》,甚感她已成熟起來。尤其是她的詩詞中亦隱亦秀的美學追求,亟具特色,難能可貴。
何謂隱秀?“隱秀”一詞,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的隱秀篇。文曰:“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逼湟馐钦f,文學作品(當然包括詩詞作品)像花叢中最鮮艷的花朵。隱,是指作品在文字之外創(chuàng)造了一種隱微深遠的美,具有多重韻味。秀則是指文字形象、生動、鮮明,具有獨到的秀美、艷麗。如她的《建國98周年禮贊》:
邦興已雪百年恥,風正可行萬里船。
接力誓圓中國夢,千秋赤縣日高懸。
作品用了“邦興”“風正”兩個看似平常的短語,卻隱含了“雪百年恥”“行萬里船”的多重韻味。尤其是結(jié)句“千秋赤縣日高懸”,把誓圓中國夢的前景寫得那么形象、生動,充滿了美學特色。
作者《鷓鴣天》詞描寫的歷史名媛四詠寫得更具特色。她詠李清照:“長宵不寐憶蘭舟,漱玉泉邊嘆別愁?!痹伈涛募В骸爱愑驐珪r殘夢癡,忍寫人間絕妙詩。”詠上官婉兒:“依鳳從龍花秀開”“嬌蕊何堪命不乖”。詠卓文君:“當壚賣酒心偏樂”“寫盡幽思寄遠郎”。獨拔的意境,秀美的詞藻,把李、蔡、卓、上官等四人的不同命運、不同性格特色寫得那么維妙維肖、美輪美奐。
用隱秀的審美標準,檢點陳亞萍這部《清平樂吟草》,竊以為陳亞萍的詩詞作品在描述上、在抒情上、在色彩上、在思辨上,都有審美追求在躍動,甚是耐人尋味。
先說描述。所謂描述,就是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對事或物進行形象化的闡述,比喻、擬人、夸張、雙關(guān)、排比等等。例如,她的七律《參加湖北省詩詞學會六屆三次常務理事會感吟》:
才吟流響東坡句,又讀江城黃鶴詩。
秋菊經(jīng)霜寒亦俏,冬姜藏窖老尤奇。
班門弄斧方知淺,文苑拋磚不覺遲。
風雅標高弘國粹,層樓更上正逢時。
作者詩中描述參會之所見、所感,沒有一句是直白,而是用“秋菊”“冬姜”和“弄斧”“拋磚”作比喻,一語雙關(guān),說明與會者不是經(jīng)霜的秋菊,就是藏窖的老姜,都不是等閑之輩。自知弄斧尚淺,拋磚不遲。即便詩的開頭交待自己來自何方,也不直述,只說才吟流響,又讀江城,讓讀者去猜想。這是作者詩作手法的高妙之處,也體現(xiàn)了詩作的含蓄美。
次說抒情。所謂抒情,就是以形象化的語言表達思想,抒發(fā)情感。它與描述是相對的,具有主觀性、個性化的特征。可分為借景抒情、詠物寓情、融情于事、融情于理諸種,是一種情感釋放和審美創(chuàng)造。如她的《贊濯港鎮(zhèn)中心小學園丁》:
立志杏壇苦礪磨,流金歲月未蹉跎。
此生愿作春風剪,修得桃豐李亦多。
詩的前兩句是描述。描述此校的園丁立志教育,刻苦磨礪,大好的流金歲月沒有虛度。后兩句則是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按猴L剪”的一個“剪”字和“修得”的一個“修”字,運用得非常精妙,非常到位。融情于事,寓情于理,既形象,又生動,散發(fā)出美學動感。
再如她的《六尺巷》:
端君禮讓實賢良,巧化干戈譽八方。
感義張吳修舊好,著詩今古歷彌香。
一條巷陌存遺址,二族黎元蹈福光。
懿德崇高垂典范,和諧佳話永流芳。
作品詩題雖未交待六尺巷在何方,但稍有一點歷史知識的人,一定知道六尺巷這個故事。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出了個叫張英的人,當上了宰相,鄰居吳氏欲侵占他家的宅邊地。家人馳書京城,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氣焰。誰知張英卻回詩一首曰:“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要家人退讓一步。家人得詩,主動退讓三尺。吳氏聞之,受到感動,也后撤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詩一開頭就設置了一個“禮讓”詩眼,描述了張吳修好、古今彌香的六尺巷的故事。隨之抒發(fā)感嘆:“一條巷陌存遺址,二族黎元蹈福光。”把“禮讓”的懿德提到道德典范的高度,不能不令人思考、尋味。
再說色彩。何謂色彩?色彩是一種涉及光、物與視覺的綜合現(xiàn)象,用來比喻某種情調(diào)或思想傾向。在人類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發(fā)展的過程中,色彩始終煥發(fā)著神奇的魅力。人們不僅發(fā)現(xiàn)、觀察、創(chuàng)造、欣賞著絢麗繽紛的色彩世界,還通過日久天長的時代變遷,不斷深化著對色彩的認識和運用。詩詞,雖然不能像繪畫那樣直觀地再現(xiàn)色彩,卻可以通過語言的描述與表情達意,喚起讀者相應的聯(lián)想與體驗,展示出一幅多彩的畫卷。陳亞萍的詩詞極善用色彩組合和色彩對比,來增加感情的濃度,增強意境的感染力,達到了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完美境界。例如她的《西江月·秋訪大悟》:
環(huán)水清清鷺白,姑山艷艷林紅。高朋聚首醉秋風,筆底詩如潮涌。 ?始見村村勝畫,方知日日昌隆。將軍應笑九泉中,華夏正圓綺夢。
鷺白、林紅、秋濃,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的巧妙組合,構(gòu)成了一幅“村村勝畫”“日日昌隆”的艷麗畫面,形成了色調(diào)之美。
又如她的《立秋日游紫云山》:
極目四圍如畫屏,雙峰嘉木吐芳馨。
清泉逐意隨情逸,紫云徐來遂感寧。
點點金螢穿柿樹,杯杯玉茗置禪庭。
莊嚴古剎梵聲遠,風送余音倚夢聽。
清泉、紫云、金螢、玉茗,青、紫、金、玉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地到天,向著無垠的空間延伸,帶來了“風送余音倚夢聽”的濃郁意境,你能說不美嗎?
最后說一說思辨。思辨,語出《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篤行之。”即為思考辨析、推理論證。簡言之,就是層次分明,條理清楚,說理準確。例如她的《贊習馬會》:
屈指睽違六六春,相思難斷是鄉(xiāng)音。
今朝把酒言衷曲,一統(tǒng)方符萬眾心。
這是寫習近平總書記與臺灣地區(qū)領(lǐng)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的一次歷史性會見。詩僅四句,二十八字,但含義十分豐富,充滿思辨哲理。首句“屈指睽違六六春”,指出海峽兩岸分隔已經(jīng)六十六年了。二句“相思難斷是鄉(xiāng)音”,說明思鄉(xiāng)之情從來沒有間斷。后兩句“今朝把酒言衷曲,一統(tǒng)方符萬眾心”就是推理、論證,兩岸必須統(tǒng)一,也必然統(tǒng)一。這是歷史的使命,也是萬眾的心愿。
她的《長江寫意》,更是把長江擬作巨人,一開頭便氣勢磅礴:“劈山穿石永朝東,一出昆侖浪拍空?!彪S之高唱“為遂初心常浩浩,欲圓綺夢故匆匆”,故而“奔流十省”“廣納千溪”,孕育炎黃,勢傲蒼穹。詩,不僅大氣,且具思考辨析,充滿美感,難能可貴。
總言之,陳亞萍的詩詞一是重旨,旨就是美、美味,也就是韻味、余味。這種美從內(nèi)涵而言,情思悠遠綿長,哲理耐人尋味。這是詩詞文字之外的功夫。二是重秀,即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體現(xiàn)。其實,詩詞作品的描述、體現(xiàn),也是一種審美效果。這是文字之內(nèi)的功夫。陳亞萍詩詞中鮮明的大眾性和生動的愉悅性,正是她美學追求的最好注腳。當然,正如中國禪宗六祖大師慧能所評五祖上座弟子神秀之偈所言:美則美矣,了則未了。這個集子不少作品,雖可圈可點,但仍有良莠不齊現(xiàn)象,少數(shù)詞作亦有出格者,須加斟酌洗煉,更臻完美。
是為序。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曾任東坡赤壁詩社副社長、本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