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海洋, 高海娟, 劉澤東
(黑龍江省畜牧研究所,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5)
碳循環(huán)研究是21世紀全球變化研究的焦點之一,當前氣候變化也多集中在對大氣溫室氣體尤其是CO2的研究,草地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極其重要的碳匯,在全球碳循環(huán)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1〕。我國關于碳通量的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開始,但大多是基于天然草地的碳通量研究,栽培草地的碳通量研究報道較少〔2、3〕。近年來,隨著天然草地退化和畜牧業(yè)生產的快速發(fā)展要求,栽培草地種植面積逐漸增大,而紫花苜蓿是其中最重要的栽培牧草〔3〕,黑龍江省在2012年提出了苜蓿產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大力推進苜蓿產業(yè)發(fā)展。所以探討苜蓿栽培草地的碳通量對于了解栽培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對全球碳循環(huán)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苜蓿栽培草地的科學管理提供依據。
研究樣地位于半干旱半濕潤的黑龍江省西部大慶市紅崗區(qū)采油五廠作業(yè)區(qū)內,地處N46°16′,E124°47′,該區(qū)氣候寒冷干燥,8級以上風日數18~22d,十年九旱,年均溫4℃,年日照2900h,年降水400mm。土壤為黑鈣土。
試驗樣地選取三年生苜蓿地,CO2通量的觀測分別是在苜?,F蕾期、開花期、成熟期,利用靜態(tài)箱法對不同草地進行通量日變化觀測。植物生長期暗箱進行重復對比試驗,箱體大小為40cm×40cm×40cm。氣體樣品采集選擇晴朗天氣中3∶00,6∶00,9∶00,12∶00,15∶00,18∶00,21∶00,0∶00進行通量觀測,采集都為3次重復。分別在0min、10min時用50ml醫(yī)用注射器采集箱內氣體200ml注入采樣氣袋內,每次采樣同時,記錄觀測點氣溫,地表溫度。
采集到的氣體帶回實驗室,氣體樣品采用氣相色譜儀進行檢測,根據公式計算氣體樣品中CO2含量。CO2的通量根據下式計算:
F=Δm/(A·Δt)=(ρ·V·ΔC)/(A·Δt)=ρ·h·(ΔC/Δt)
式中,F為氣體通量(Flux),ρ為試驗時溫度下的氣體密度,Δm和ΔC分別是Δt時間內的采集箱中變化的氣體質量和混合比濃度,h、A、V分別為箱高、底面積和體積。氣體通量(F)為負值時表示被觀測系統(tǒng)從大氣中吸收該氣體,正值時表示被觀測系統(tǒng)向大氣排放該氣體〔4、5〕。試驗數據相關性分析采用DPS軟件進行。
在苜?,F蕾期,CO2釋放日變化表現為單峰型(見圖1),排放峰值出現在上午9∶00,為74.46mg.hm-2,而在清晨、中午、午后和傍晚則表現為吸收CO2,吸收量最大值是463.32mg.hm-2,在下午15∶00左右。通過計算日CO2通量為-1239.47mg.hm-2.d-1。
在苜蓿開花期,CO2釋放日變化表現為單峰型(見圖1),排放峰值出現在上午9∶00,為198.65mg.hm-2。清晨、午后和傍晚時段都為吸收CO2,吸收量最大值為545.47mg.hm-2,在正午12∶00左右。計算日CO2通量為-714.62mg.hm-2.d-1。
在苜蓿成熟期,CO2釋放日變化表現為明顯的雙峰型(圖1),排放峰值在正午12∶00,為553.15mg.hm-2,而以吸收為主的則是在一天中清晨、午后和傍晚時段,吸收量最大值為1223.58mg.hm-2,表示植物從大氣中吸收CO2,起到了碳匯的作用。日CO2通量為-1352.89mg.m-2.d-1。
圖1 不同生長期苜蓿草地CO2通量日變化
從溫度測量結果看(表1),該地晝夜溫差較大,將苜蓿草地不同時段CO2通量與地表溫度和氣溫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分析發(fā)現,CO2通量與氣溫呈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54,原因是該地區(qū)氣溫日變化顯著(晝夜溫差大)。而與地溫相關性差,分析原因是由于地溫的日變化幅度較小。
表1 苜蓿草地CO2通量日變化與地溫、氣溫的相關分析
苜蓿CO2的日通量變化因不同的物候期而各異。在現蕾期、開花期,CO2排放高峰值主要出現在上午時段,在9∶00左右;而成熟期CO2排放高峰值則在正午12∶00,且峰值高于現蕾期與開花期,原因是苜蓿成熟期生理代謝過程活躍,同化與異化作用(即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強,表現較強的吸收和排放CO2現象,這與杜?!?、7、8〕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通過計算CO2通量日總量可知,苜蓿不同生育期CO2通量結果都為負值,表明苜蓿的主要是從空氣中吸收CO2,起到了碳匯作用。通過CO2通量與溫度相關分析得出,在苜蓿草地生長期內,CO2通量與氣溫具有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地溫相關性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