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樂
在鄉(xiāng)村,人們把料理紅白喜事的人稱為知客。老柳無人請他當(dāng)知客,卻被人們稱為“柳知客”,此事已有三十年左右的歷史了,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話還得從柳知客的毛筆字說起,柳知客的毛筆字寫得不怎么樣,但他腳大臉丑不害羞,不在自家練字,偏偏拿著筆墨報紙到家后的大路上練字,仿佛告訴東來西往的人們,書法高手在民間。當(dāng)然,柳知客還以為自有柳公權(quán)的書法遺風(fēng)。用村里人的話說,能否和柳公權(quán)搭上一分錢關(guān)系,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至多用來充充面子罷了。
正因為有這點書法“特長”,凡是本組柳氏人家遇事,老柳總是一副熱心腸,為人家義務(wù)地獻上一張菜單,那菜單自然是用毛筆抄寫,比如說霸王別姬(用鱉和烏雞做成,取其諧音)、鳳凰展翅(整只野雞做成飛翔的樣子)、清蒸鱖魚、紅燒龍蝦……還說,我們柳氏是名門望族,有柳公權(quán)和柳永(他這次把柳永也扯上了),憑你家這樣的經(jīng)濟條件,辦菜得上檔次,有能飛的、善游的、會爬的,這樣才會有面子;如果不用這樣的菜,你家臉上就會無光,就會被人笑話,就會被人瞧不起的。
至于人家是否采納他的菜單,柳知客不管。但在遇事時,他會睜開那對泛黃的像羊眼般的眼睛,伸長那如鵝脖子覓食般的長頸,到各桌檢查一番。如果有他菜單上的,便說人家菜的檔次高;如果無他菜單上的,便一臉三紅地說人家是漂湯菜。同時,他不要主家相邀當(dāng)知客,還主動義務(wù)地行使知客的權(quán)力,幫助安排座位。他安排座位有兩套方案:一是按年齡大小輩分高低安排;二是一旦遇上當(dāng)點職務(wù)的,不論年齡大小,也不論輩分高低,他的臉上立即堆滿笑容,連勸帶拽地把人家安排在上席,以致鬧出家族中遇事,六十多歲的祖輩人陪三十多歲的侄孫子的笑話。
柳氏家族中人對于他這種不知羞恥的做法,也不好意思駁他的面子,只圖辦事不吵不鬧落個清凈,不留笑柄,常常來個折中處理的辦法:對柳知客提供的菜單采納一些,讓柳知客說不出道不出的,不便亂發(fā)脾氣。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柳知客倡導(dǎo)柳氏家族必須精誠團結(jié)、真心相處,鼓勵家族人要展示柳氏家風(fēng),凡遇事都要來個合家歡。用他的話來說,這叫做顯示和睦、擁有人氣。
逝者如斯,一晃輪到柳知客家?guī)O媳婦了。正在大家歡欣鼓舞前往合家歡時,卻被柳知客家門前貼的一張啟示(“事”被柳知客誤寫為“示”)攔住了——
只見上面用毛筆寫道:為了倡導(dǎo)文明風(fēng)尚,反對大操大辦,本家孫子?。ā叭ⅰ北涣驼`寫為“取”)親,決定從簡,希本組姓柳的各家只來一人即可……
柳氏家族中的人們見到這樣的一幕,面面相覷,仿佛遇到了一條狼狗攔住了人們的去路,又好像時間也停止了,好一會兒才聽一個婦女憤怒地說道,這不叫“人氣”,叫“氣人”;說大話、使小錢,只朝里癡、不朝外癡,這哪里是“柳知客”,倒不如叫“柳癡客”。人們不禁哄笑起來。
從此,“柳知客”又多了一個綽號——“柳癡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