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璐
30歲的維多利亞是一名自由攝影師,四年前從巴塞羅那搬到了倫敦。來倫敦后她發(fā)現(xiàn),之前可以在巴塞羅那租一整套公寓的錢,在這里只能租到一個房間。為了省錢,她以15000英鎊的價格買下一艘普通的綠色平底船,正式開始了水上船屋的生活。
在倫敦,有不少和維多利亞一樣名副其實的倫“漂”。近年來,倫敦的租房成本不斷上升,到2018年7月,月均價為1271英鎊(約合人民幣11000元)——這還只能租到一個不大的房間。這樣的情況迫使“倫漂”們不得不另辟蹊徑,尋求另外的居住空間。
一些年輕人選擇“逃”到水上,買下或租下一艘船,成為“船屋客”。倫敦運河管理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2~2017年五年間,倫敦水域登記在冊的船只數(shù)量就增長了60%,其中三分之一的船屋集中在倫敦及其附近的運河網(wǎng)絡中。
但買了船后,維多利亞很快發(fā)現(xiàn),船上的生活并不像她所設想的那樣簡單輕松——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源問題。離開了陸地完善的水電氣基礎設施,船屋客需要自己制作發(fā)電設備,通過汽油發(fā)動機給電池蓄電來滿足船上的日常生活用電。但可提供的電量很有限,無法支撐起烤箱、冰箱等大功率設備的同時運轉(zhuǎn)——夏天時,船頂?shù)奶柲馨l(fā)電板能發(fā)揮些輔助作用,但只有兩至三個月左右的時間。
用水是船屋客需要面臨的另一大問題,日常隨處可使用的自來水,到船上就變成了稀缺資源。洗澡的水量開始以瓦罐來計算,并且需要隨時留心剩余水量,以及最近的水站有多遠。用水的不便利,迫使一些船屋客開始琢磨如何就近凈化運河水。除此之外,船上沒有暖氣,為了冬天取暖,維多利亞自己把船頂鑿開一個洞,在廚房搭建了一個暖爐——暖爐旁邊還要配備滅火器,防止木質(zhì)船著火。
解決了基本的資源問題,船上的生活才剛剛開始。船屋內(nèi)空間通常較狹長窄小,為了節(jié)省空間,船屋客一般會在船內(nèi)安裝折疊床,入睡前才放下使用。洗手間和浴室之間勉強留出可供人通過的空間,維多利亞行走在其間,時不時需要扭動身子,側(cè)身才能通過。
住在船上這種“另辟蹊徑”的生活方式,成本也并不如想象中那樣低。
一方面,停泊費是不斷累積的一項開銷大頭。英國的停泊費分為住宅式和非住宅式,前者每年需要交納高昂的停泊費和市政稅,獲得停泊證和永久泊位;后者則需要兩周改變一次停泊地點,在水上不停漂泊和遷徙,否則將面臨倫敦運河管理局開出的巨額罰單。
此外,還要計算船屋維修成本,船頂漏水、船漆脫落、抽水泵失靈等等都是船上再正常不過的問題,自己動手,或是請人維修,都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更重要的是,隨著需求增多,船價、永久泊位也和房價一樣開始水漲船高。維多利亞擁有的那艘船,價格在四年間已經(jīng)翻了一番。
盡管船屋生活弊端諸多,但成為一名船屋客對年輕人仍具誘惑。你呢,想不想嘗試一把,做一回船屋客?
倫敦船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