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偉棠
1)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qū)仙林大道163號 2100232)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圖書館論壇》編輯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文明路213號 510110
近年來,我國關于論文造假、撤稿的新聞事件頻繁見諸報端及網絡。2015年3月,BioMed Central出版集團撤回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2015年8月,Springer出版集團撤回64篇學術論文,其中61篇來自中國;2017年,Springer出版集團再次撤回107篇來自中國的醫(yī)學論文,震驚國內學術界,給中國學術界的聲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上述論文撤回的原因大部分是同行評議造假,即論文作者或者第三方中介通過偽造審稿人或者審稿人郵箱,給出支持論文發(fā)表的同行評議意見,從而達到幫助論文發(fā)表的目的。這些論文撤回事件指向了同行評議制度的漏洞。如何完善同行評議制度的設計,如何回應在實踐操作層面遇到的挑戰(zhàn)和質疑,是我國學術界、出版界,尤其是學術期刊出版機構需要面對的問題。本研究以中國知網為數(shù)據(jù)源,以“同行評議and期刊”“同行評審and期刊”“同行評議and論文”“同行評審and論文”為檢索詞,按主題精確檢索,剔除不相關及重復文獻后,得到105篇目標文獻。再以文獻綜述的形式,對我國學術期刊同行評議研究現(xiàn)狀進行梳理與分析。這將有助于了解當前學術期刊實施同行評議存在的問題、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所采取的改進策略,也能為學術期刊出版機構制定同行評議政策及改進流程提供參考。
同行評議(Peer Review)是指某一或若干領域的專家采用一種評價標準,共同對涉及相關領域的一項事物進行評價的活動[1]。Peer是指具有相同資格及能力的人,Review是指鑒定性、評價性的審查與檢視。因此,學術期刊同行評議就是同行評議在學術期刊出版領域的應用,是現(xiàn)代學術期刊出版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質量控制機制[2]。如果從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哲學會刊》或者法國《學者雜志》成立第一個編委會[3]算起,學術期刊實施同行評議制度已有300多年。據(jù)考證,我國科技期刊采用同行評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92年唐大烈創(chuàng)辦的《吳醫(yī)匯講》[3],距今也超過了200年。
我國對學術期刊同行評議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出現(xiàn)了一些介紹英美學術期刊同行評議制度的編譯性文章。1982年,繆其浩摘譯William Broad的《論文由少變多的把戲》[4],介紹了美國1960—1980年“論文膨脹”時期出現(xiàn)的個人論文數(shù)劇增的假象,原因是一篇論文多人署名、長文章化整為零以及一稿多投,要制止這種現(xiàn)象只有依靠敏銳的同行評議;1988年,杜開昔等[5]較為全面地闡釋了美國學術期刊的同行評議制度,分析了美國學術界對同行評議的態(tài)度,并提出了對當前依然有參考價值的9點改進意見,如對評審人進行培訓、公開同行評議意見等。美國學術界普遍認為同行評議制度并非完美,但比其他評審方法更客觀、更能對成果擇優(yōu)錄用。20世紀90年代,我國關于學術期刊同行評議的研究性論文較少,孫兆金[6]調查了8種科技期刊通過同行評議后的論文的返修率和返修時滯,發(fā)現(xiàn)我國科技論文的返修時滯為3~7個月。進入21世紀,我國學術期刊界的一大課題是促進我國學術期刊“走出去”,進入國際權威的檢索系統(tǒng),而同行評議是一個基本的指標?!墩憬髮W學報(英文版)》從2002年起嘗試建立完全國際化的同行評審制度[7];吳堅[8]通過對比分析國內外期刊同行評議的做法,包括審稿專家的挑選、稿件評審的重點、審稿周期、網絡應用等,發(fā)現(xiàn)國內期刊在同行評議環(huán)節(jié)上與國外期刊存在很大差距。2005年之后,我國學術期刊同行評議研究逐漸活躍,出現(xiàn)了以下幾類研究。(1)個案研究。隨著同行評議制度在越來越多的期刊中實施,一些基于個案的經驗研究明顯增多,期刊紛紛針對各自在同行評議某個環(huán)節(jié)的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9-11]。(2)同行評議流程改進研究。剖析同行評議制度本身的缺陷,提出對同行評議制度的某些環(huán)節(jié)的修正及完善方案,比如縮短同行評議的審稿時滯[12]、發(fā)揮編輯的主導作用[13]。(3)同行評議新方式研究。提出期刊論文內容遴選及評價的新方式,作為對傳統(tǒng)同行評議的補充,如發(fā)表前開放式同行評議[14]、發(fā)表后同行評議[15]。盡管2005年之后的研究在數(shù)量上增長得比較快,但在質量上并不夠高,研究方法比較單一,且目前還缺乏對我國學術期刊整體同行評議現(xiàn)狀的實證研究以及深入的理論研究。本研究從我國學術期刊同行評議的作用、當前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改進對策3個方面進行文獻梳理和評述。
學術期刊的同行評議是由學科領域內專家依據(jù)學術標準判斷學術成果的價值以及該成果是否值得發(fā)表的過程,其本質上是對學術成果的定性評價。由于是定性評價,不管在國外還是國內的學術期刊界,同行評議一直以來面對的爭議并不少。有研究認為同行評議并沒有什么用,只不過就是有幾個同行讀過,然后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嚴重的問題而已[16];還有研究認為應當廢除同行評議,并列舉了其存在的十大缺陷,包括使學者增加負擔、使編輯失去權力、影響論文的時效性、壓制創(chuàng)新等[17];但大多數(shù)研究認為同行評議對學術期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難以被取代。
Baldwin[16]從歷史發(fā)展的視角考察發(fā)現(xiàn),學術期刊同行評議的一大作用是維護學術界的聲譽,贏得公眾信任。19世紀末20世紀初,學術期刊的同行評議并不正式,作者看不到同行評審的報告,同行評議還只是局限在科學界的小圈子,科學界從暴增的學術論文中披沙揀金,是為了維護自身的聲譽;直到冷戰(zhàn)期間,為了回應公眾的信任需求,同行評議才受到普遍重視。彭衛(wèi)民[18]認為同行評議最能保證學術期刊與學術生產的良性運作,是知識進步的基礎。默頓學派則列舉了同行評議的幾大具體作用,包括幫助判斷稿件質量且保護編輯、避免學術成果的重復、證明成果的學術貢獻、維護科學共同體的信譽、應對學科專業(yè)的細化與分化的要求、提高科學交流的質量等[19]。陳培穎等[20]則認為同行評議對控制期刊的學術質量和規(guī)范學者的學術行為有重要作用。張向誼[21]認為在我國,同行評議對學術期刊有宣傳作用,可以提高期刊的影響力和品牌價值、樹立期刊的專業(yè)形象。綜合而言,當前學界基本認可同行評議在學術期刊出版中的重要作用,但對我國學術期刊同行評議作用及其相關機制的研究較少,缺乏有份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2016年,我國學術論文的產出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但在質量上還有諸多不足,施一公認為是“垃圾文章太多”,并建議改進科學評價體系[22]。同行評議在學術期刊的質量評價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也存在各種問題并面臨各種挑戰(zhàn),筆者主要從作者、專家、編輯與學術環(huán)境4個層面進行歸納梳理。目前,大多數(shù)對學術期刊同行評議文獻的梳理是以主題為中心進行,本研究以同行評議中涉及的對象為中心進行歸納與分析,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
當作者把論文投給期刊,然后苦等同行評議的結果時,無論之前多么信心滿滿,難免還是會有些擔憂:編輯會不會把我的文章給了一個外行的人評審?評議專家的郵箱會不會因中毒,把我的稿件誤刪了?他會不會沒時間審稿,然后隨便說一個理由就斃掉了我的文章?甚至,他會不會“偷”我的研究思路與觀點?這時候,因為被動與不確定感,作者的想象力變得很豐富。但作者的擔心是有根據(jù)的,據(jù)調查[20],稿件在同行評議過程中常常碰到以下6個方面的問題:(1)周期過長;(2)過程不透明;(3)評審結果不具體,對改善文章質量幫助不大;(4)意見不客觀;(5)評議專家故意拖延時間;(6)評議專家剽竊作者的觀點和研究成果。其中,過程不透明主要是指評議專家可能因為人情壓力和利益沖突做出不公正的評審,因此,有80%的作者支持雙盲審,以提高同行評議的公正性;而評審結果不具體大多是因為評議專家一般都匿名,作者會懷疑專家沒有善盡審稿責任,或者認為專家可能對文章內容缺乏研究,因為有些專家意見讓作者迷惑甚至看不懂。
在國內現(xiàn)行的學術期刊出版機制和職稱制度之下,作者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巢乃鵬等[23]認為編輯往往更為重視評議專家的意見,而容易忽略作者的需求和意見表達,使作者淪為被動接受評判的角色。編輯對作者關于同行評議周期長、專家是否適合等疑慮所做的解釋與溝通還遠遠不足。與國內學術期刊相比,作者更認同國際學術期刊的同行評議,認為其評議結果更為客觀、公正和詳細,其評議專家也更有責任心[24]。
評議專家在同行評議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他們是期刊論文學術價值的重要把關人。確保評議專家能擯除諸多復雜因素進行公正的評審,并且能長期保障評議質量,是一大挑戰(zhàn)。
首先,要找到符合專業(yè)要求的評議專家并不容易。方卿[2]發(fā)現(xiàn)我國多數(shù)期刊的專家數(shù)據(jù)庫規(guī)模偏小,有的期刊甚至根本沒有自己的專家數(shù)據(jù)庫。有調查[25]顯示,八成學者愿意擔任同行評議專家,將其視為與同行交流的機會、對自己的肯定以及是學術責任,但也有兩成學者因為工作忙、研究領域與論文不符、審稿費用低等原因而不愿意審稿。
其次,評議專家常在評議公正性和客觀性上受到質疑。徐剛珍[26]總結了各界對專家公正性的質疑:(1)與文章作者存在人情關系或者競爭關系;(2)與作者有經濟利益糾葛;(3)將個人好惡加諸文章內容或者作者身份等。而對客觀性的質疑則包括:(1)對文章的真實性審查不夠或者無力審查;(2)自身水平不夠或者對文章內容缺乏深入研究;(3)缺乏足夠的時間和其他條件完成審稿。這些質疑削弱了評議專家的公信力和正當性,也影響了期刊的學術聲譽和口碑。還有一些評議專家責任心不強[2],對評議的文章置之不理,耽誤了作者的成果發(fā)表,或者三言兩語應付了事,沒有把評議專家的身份看成是一種榮譽,而看成一種負擔。有的評議專家因為匿名而發(fā)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或者拖延審稿而扼殺了創(chuàng)新研究[27]。
再次,由于學術期刊的定位、欄目、偏好不同,對文章的要求也有不同,導致評議專家難以把握評議標準——太嚴格則怕期刊陷入無稿可用的窘境,而太寬松又不能實現(xiàn)汰劣選優(yōu)的目標,也擔心有損自己的學術聲譽。而大多數(shù)期刊缺乏清晰、可執(zhí)行的評議標準,較少對評議專家提出這方面的要求或者給予適當?shù)呐嘤枴_@就造成責任心強的評議專家只能在評議過程中慢慢摸索和試錯,責任心不強的專家則依據(jù)自己的喜好評議。評議標準的模糊性給期刊質量帶來不穩(wěn)定性,而許多編輯部對此缺乏監(jiān)督機制。
最后,由于我國未將審稿的貢獻納入科研評價體系,評議專家審稿的動力與發(fā)表論文的動力相比差距甚大。Publons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學者不喜歡當國際審稿人,在同行評議的貢獻方面遠遠落后于歐美主要國家[28],這一現(xiàn)象在國內也很明顯。
編輯對學術期刊的作用舉足輕重,能影響期刊的風格取向及用稿標準、推動學術交流、選擇同行評議專家、溝通協(xié)調同行評議的全過程、維護學術倫理并最終做出裁決。許多期刊的風格也深深地打上了編輯的印記[29]。當前我國學術期刊編輯在同行評議過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并承受了較大的壓力。
國際期刊普遍接受作者推薦論文評議專家并提供專家的E-mail,因為作者最知道自己領域的“小同行”,也能幫助編輯節(jié)省大量尋找合適評議專家的時間與精力,但因此而造成的同行評議造假現(xiàn)象屢見不鮮。張慧[30]將這些現(xiàn)象分為3類:(1)E-mail造假,即提供評議專家的假郵箱;(2)第三方造假,即委托第三方代投論文,組織集體性的同行評議造假;(3)特刊造假,即期刊客座主編利用邀請評議專家的權力偽造專家信息,實際上由自己或者和作者勾結,私下完成審稿。上述同行評議造假情況在國內期刊界較少出現(xiàn),因為由作者推薦評議專家并未成為主流的做法。國內編輯要處理的更多是行政及人情壓力、利益回避、評議專家獨立性等問題。為了維護學術倫理,保障期刊的品牌和聲譽,編輯需要謹慎小心,嚴防同行評議造假,自己更是不能參與其中。
在同行評議的整個流程中,編輯需要完成的最為重要且困難的一步是為文章匹配合適的評議專家,即所謂的“小同行”。隨著學科領域日益細化,同一個專業(yè)的“大同行”可能對某些學科方向的文章毫無了解,從而導致稿件的拒審退回,或者勉強為之而陷入外行評審內行的窘境,這些都會引起作者的不滿。只有找到細分領域的“小同行”,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文章學術質量的有效把關與提升。期刊同行評議專家?guī)煲?guī)模小、專家信息少、更新緩慢等問題[2]使得編輯經常難以找到研究方向匹配、關聯(lián)度高的“小同行”來審稿。
此外,編輯的另一重要工作是與評議專家溝通,讓專家更了解編輯的想法與規(guī)劃,幫助專家提高審稿的精準度,也可以從專家那里獲得相關學科的新進展以及新熱點,有助于拓展編輯的學術視野,并提高編輯對學科發(fā)展趨勢的敏銳性。這對編輯的學術水平和個人的努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同行評議意見模糊的情況下,編輯也常常面臨尺度把握上的困難,這就要依靠編輯的經驗和智慧。
從當前的學術環(huán)境看,同行評議制度在我國遠未成熟,也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與國外期刊不同的是,我國學術期刊同行評議還要面對“去行政化”和“去人情化”兩大障礙[31]。因為同行評議制度賦予專家的權力較大,而責任幾乎可以忽略,權責失衡,加上缺乏第三方公正的監(jiān)督,同行評議可能會成為學術腐敗、利益尋租的溫床。沒有監(jiān)督機制,與同行評議制度相關的隱私保密、回避制度、學術問責制度等都難以真正落實。
在我國當前的學術環(huán)境下,學術論文造假的成本很低。反觀國外,因為論文造假,小保方晴子身敗名裂,黃禹錫遭受牢獄之災的同時也直接導致韓國科學部一個副部級官員下臺[32]。即使同行評議造假在性質上可能沒有直接的論文數(shù)據(jù)造假嚴重,但一旦被發(fā)現(xiàn),在歐美學術界,該同行評議專家?guī)缀醪豢赡茉儆辛⒆阒?,而這種監(jiān)督環(huán)境在我國并未形成。
在我國,許多因同行評議造假而撤稿的事件背后幾乎都有論文中介機構的“黑手”。這類中介打著第三方學術服務——英文潤色、翻譯的旗號,干著代寫代發(fā)論文、組織同行評議集體造假以獲取不當利益的事情[33]。更有甚者,還直接與國外的SCI收錄期刊合作,攫取國人的錢財[34]。根據(jù)相關研究的調查結果[35],論文中介交易市場在2009年的產值就有近10億元。學術黑中介的猖狂與相關部門的監(jiān)管缺位有關,也和當前的科研評價制度脫離不了干系。
同行評議為何會面臨以上挑戰(zhàn)與質疑?有研究認為問題的根源在于同行評議制度是以信任為基礎的,這種基于信任的制度容易被受利益驅使的人所操縱,如施普林格醫(yī)學及生物醫(yī)學出版執(zhí)行副總裁William Curtis就表示,在這一信任被破壞的情況下,出版機構需要以一種透明的方式對論文進行更正[36]。另外,由于學術界過于強調發(fā)表記錄,“不發(fā)表,即滅亡”[37],而我國學術評價也鼓勵研究人員多將研究成果發(fā)表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在某些時刻,當現(xiàn)實利益與學術誠信產生沖突時,就可能會出現(xiàn)同行評議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
綜合而言,當前對我國學術期刊同行評議面對的困難與挑戰(zhàn)的研究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1)反映現(xiàn)象的描述研究較多,實證研究少,尤其缺乏對編輯群體在同行評議過程中面對的挑戰(zhàn)及其決策的影響因素等的實證研究;(2)對策研究開始有意識地借鑒國外學術期刊同行評議的處理經驗,但這類借鑒性研究大多未對我國學術環(huán)境的特殊性進行更深入考察;(3)缺乏更宏觀的社會視角對學術期刊同行評議面臨的困難進行深度研究,也少有理論化的總結。
毋庸置疑,同行評議制度不是完美的,其在學術期刊的運行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的問題,但大多數(shù)研究都認為可以通過一些對策、措施對其進行完善。這些對策歸納起來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改善傳統(tǒng)同行評議,二是補充新的同行評議形式。
(1) 選擇合適的評議專家。找不到合適的評議專家是期刊同行評議中的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研究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①建設數(shù)量龐大、質量穩(wěn)定的動態(tài)專家?guī)?。期刊可以通過 ORCID 平臺全面、高效地收集專家的學術信息,為專家?guī)斓慕ㄔO做好信息保障[38],也可以借助編委的學術影響力,讓其推薦評議專家[39]。在遴選評議專家時,應建立專家資格審查制度,選出德才兼?zhèn)?、責任心強的專家[26]。同時,期刊還應對專家?guī)爝M行周期性的調整,剔除身體欠佳、責任心不夠、不能按時完成評議工作的專家,補充新的專家進來,尤其是要吸引活躍的中青年專家進入專家?guī)?,?yōu)化專家?guī)斓慕Y構[26]。此外,還可以將優(yōu)秀的作者培養(yǎng)成為評議專家[39]。②加強對專家進行同行評議工作內容及規(guī)范的培訓。這在國外期刊中相當普遍,比如《美國醫(yī)學會雜志》在網站上設立審稿人培訓指南,介紹稿件處理流程和評議專家要負責的內容、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40];《英國醫(yī)學期刊》(BritishMedicalJournal,BMJ)網站主頁下的“審稿者資源”里包括了如何成為BMJ審稿專家、審稿指南、培訓資料等[41]。③找到真正的 “小同行”?!秶H數(shù)字地球學報》的編輯主要通過3種方式:利用學術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平臺、利用Reviewer Locater 推薦、從編輯部積累的專家?guī)焯暨x評議專家[42]。也可以通過搭建科學社交網絡(如Peerage of Science系統(tǒng))的方式,通過論文關鍵詞匹配到適合的“小同行”[43]。還可以由作者推薦,畢竟作者才最了解這一領域的專家,雖然有造假個案,但要相信大部分作者是誠實的[44]。在防止同行評議造假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值得參考的措施與建議,如趙艷靜等[45]提出慎用作者推薦的外審專家、尊重但不迷信審稿意見、拓展國際評議專家隊伍、公開審稿意見、建立編輯監(jiān)督制度等;彭芳等[46]則提出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召開編輯會議, 由編輯集體定稿,也可以開發(fā)審稿人識別和認證系統(tǒng),儲備優(yōu)秀專家的同時,也能防止專家的郵箱被第三方操縱,確保同行評議系統(tǒng)的網絡安全。
(2) 制定操作性強的評議標準,規(guī)范化處理評議意見。國內期刊同行評議制度不成熟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普遍缺乏規(guī)范的評議標準。陳培穎等[20]認為期刊編輯部應制定詳細且具有操作性的評議標準,并就這些標準加強對評議專家的培訓,幫助專家更快地掌握評議的原則及尺度,提高同行評議的質量。一份科學的審稿評價表可以幫助評議專家很快進入正軌,讓專家?guī)е攸c去審稿。有研究者提出審稿評價表的指標可以包括:①總體評價,包括是否原創(chuàng)、有無新意,內容的科學性、實用性評價等;②細節(jié)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設計、研究方法、數(shù)據(jù)和圖表、結果、討論、參考文獻、文字、標題、摘要等;③道德問題等[47-48]。對這些指標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定性處理,由評議專家綜合這些指標的評議情況直接給出結論,即直接錄用、修改后錄用、修改后再審或者直接退稿;另一種方式是量化處理,即賦予不同的指標以權重,由編輯綜合匯總幾位專家對指標的評分,做出相應處理[48]。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不同的期刊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取舍。一旦專家之間有不同的意見,編輯部可將每位專家的評審意見反饋給其他專家,讓他們進行相互點評。在編委會或者編輯給出終審意見之后,需要給予專家較為詳細的終審說明,為什么選擇甲專家而不是乙專家的意見,以取得專家的理解并讓其有被重視的感覺[20]。此外,關琳琳等[42]建議編輯部制定較為合理的催審機制,以回應作者對審稿周期的需求,對于遲遲不能返回意見的專家,應及時催審,以及適時地補選專家。編輯部要尊重作者對評審意見的反饋,維護作者與專家就文章內容交流的渠道暢通,避免其中的信息失真。
(3) 完善溝通機制與激勵機制。編輯部大多存在與評議專家溝通不足的情況。編輯不能將專家視為“局外人”,需要審稿時才臨時去聯(lián)系,沒有評議任務則不往來、不交流,而應該多點公關意識,增加與專家的學術交流和情感溝通[2]。比如,可以用座談或者通信等形式向專家介紹期刊的動態(tài),在重大節(jié)日發(fā)郵件問候或者寄贈小禮品,以維持和專家的情感溫度,維護專家同行評議的積極性。有研究通過構造動態(tài)博弈模型證明專家的態(tài)度是影響審稿的關鍵因素,而激勵機制能發(fā)揮重要的作用[49]。激勵機制可以包含以下幾點:①將同行評議工作納入學術貢獻的評價中,這需要國家科學管理機構自上而下對科研評價體系進行相關的政策調整;②由政府管理部門、行業(yè)組織對同行評議專家進行表彰和獎勵;③編輯部為優(yōu)秀的評議專家提供學習和培訓的機會[47]。其他激勵措施還包括某些費用的減免,以及為專家自己的文章提供審稿綠色通道等[42]。
技術的進步也為同行評議帶來了新氣象,除了改善傳統(tǒng)的同行評議流程外,不少期刊從業(yè)者和研究者把目光放在拓展新的同行評議方式上。
(1)開放式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開放式同行評議是在作者和評議專家的同意下,部分或者完全地公開作者與評議專家身份及整個同行評議過程,包括評議意見及建議、作者的修改及回復、評議結果等的評審制度。有研究認為開放式同行評議可以提升論文的質量,減少學術不端,也可以避免專家的權力濫用,還可以削弱作者與專家的不平等關系和期刊的壟斷行為[50]。國外自1996年以來對開放式同行評議多有嘗試,效果并不是太好,不過這沒有降低支持者的熱情。據(jù)調查[51],我國的論文作者和評議專家對開放式同行評議也存在不小的疑慮,主要是擔心泄露個人隱私,以及因作者與專家可能的利益糾葛造成尷尬狀況。開放式同行評議主要有發(fā)表前開放評議、發(fā)表后開放評議兩種類型。①發(fā)表前開放評議,如BioMed Central旗下的醫(yī)學系列期刊在發(fā)表前實現(xiàn)評議過程的全部開放;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采取同行評議與大眾評議結合的模式[52]。②發(fā)表后開放評議,如PLoSONE將發(fā)表后同行評議作為傳統(tǒng)同行評議的補充;F1000Research實施得更為徹底,論文經簡單的格式與文字編輯及內容審查后立即在線發(fā)表,發(fā)表后再等待同行評議[53]。在國內,彭琳等[52]發(fā)現(xiàn)僅有少數(shù)期刊開始嘗試開放式同行評議,如《心理學報》從2014年開始在網站上匿名公開審稿意見;《中國科學數(shù)據(jù)》則公開責任編輯的審稿意見、論文評審里程記錄,也開放讀者評論。有學者構建了開放式同行評議三階段的審稿模型:第一階段是讀者、作者、編輯公開討論的期刊論壇;第二階段是改進后的同行評議;第三階段是發(fā)表后評論[54]。
(2) 結構化同行評議。結構化同行評議指的是在同行評議過程中,對作者、評議專家、編輯的行為提出明確要求和詳細規(guī)范[53]。在理想的狀態(tài)下,嚴格按照結構化同行評議的制度規(guī)范執(zhí)行,所有期刊的同行評議將會變得順暢且高效??梢?,結構化同行評議本質上希望設計出同行評議的標準化流程。目前已有第三方平臺在探索這種同行評議的標準,如美國Rubriq公司。Rubriq公司為生物醫(yī)學類期刊聯(lián)盟設計了一個標準的同行評議體系,綜合了這類期刊共同的評價標準和指標(指標內容包括研究質量、寫作質量、創(chuàng)新性和興趣等),評議專家的審稿意見可以在聯(lián)盟內通用,無需多次重復審稿[15]。結構化同行評議的另一個趨勢是量化同行評議,目前并不被多數(shù)研究人員所接受,被認為這并不能改善傳統(tǒng)的定性同行評議難以發(fā)現(xiàn)開創(chuàng)性成果的弱點,而僅能作為一種補充,用以防范同行評議被操縱[55]。
在改進對策的研究中,當前不少文獻從多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也主張國內的學術期刊借鑒國外學術期刊的成熟經驗,但缺乏成熟的對策效果及比較研究,即很少有研究針對某個對策實施前和實施后的差異比較,來檢視該對策的利弊及改進措施。這也是未來學術期刊同行評議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同行評議是學術評價的基本制度,在科學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把關和推動作用。我國學術期刊真正開始采用同行評議制度的歷史較短,相關的研究成果整體上比較零散,研究范式比較單一,研究深度不夠。盡管同行評議在實踐上面臨著眾多的質疑,如制度漏洞導致造假事件頻發(fā)、扼殺創(chuàng)新、存在黑箱操作等,但目前來說,同行評議仍然無法被其他評價方式所取代,當前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反映了這一點[56]。我國一方面需要加強完善同行評議的實踐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對同行評議的理論研究,以理論反映實踐并指導實踐,探索適合我國學術期刊發(fā)展的同行評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