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 凡
(作者單位:錫林郭勒廣播電視臺)
2017年11月21日,是我一生都難忘的日子。這一天,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16名隊員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總書記在信中勉勵大家“弘揚烏蘭牧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chuàng)新,努力創(chuàng)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yōu)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從第一支烏蘭牧騎成立到今天,烏蘭牧騎走過了60余載。61年前,內蒙古大草原上出現(xiàn)了第一個“流動的舞臺”,他們趕著勒勒車、騎著駱駝,深入偏遠牧區(qū)為牧民群眾送歌獻舞,用文藝作品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方針,他們的聲音傳遍了蘇尼特草原。只要烏蘭牧騎鮮紅的隊旗出現(xiàn),牧民就紛紛從蒙古包里跑出來,高興地互相招呼著:“瑪奈烏蘭牧騎依日勒(我們的烏蘭牧騎來啦)!”
老隊員們告訴我,在創(chuàng)建初期,他們就是憑借著一股子不畏艱辛的精神深入牧區(qū)演出。那時只有2輛勒勒車、4件樂器(一把四胡、一把馬頭琴、一只笛子、一把三弦),2塊幕布、2頂蒙古包、3盞馬燈,這些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
孟克老師告訴我,那時的隊員都是坐著勒勒車甚至徒步下到嘎查演出。冬天頂風冒雪,勒勒車走不動了,幾個人就手拉手徒步前行,生怕稍不留神,在白毛風中迷失方向,同時還得保護好樂器和演出道具。夏天,草甸子進不去車,他們就步行幾十里,把文藝節(jié)目送到蒙古包里。
老隊員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65年,隊員們到渾善達克沙漠中的烏日根演出,看到那里的牧民日常飲水是積攢的雨水或去很遠的溝塘拉回的水,隊長當即決定晚上演出,白天幫牧民打井。一個星期后,他們打的井終于出了水,牧民比過年都高興,他們把這口井親切地稱作“烏蘭牧騎井”,直到今天,井中的泉水依然清澈甘甜。
我還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次,隊員們到牧區(qū)演出,一位單身老牧民因為家里的羊無人看管沒能看上節(jié)目,隊員們知道后專門來到老人的蒙古包,一個節(jié)目都沒落地又演了一場。老人流著眼淚拿出自家準備過節(jié)的奶豆腐和冰糖非要送給隊員們,隊員們拗不過,只拿了幾小塊冰糖,隊長則悄悄地把10塊錢壓在老人的馬燈下。勒勒車走出很遠了,老人還抱著奶豆腐目送著隊員們離去的身影。
伊蘭老師是我采訪最多的老隊員,采訪時她特意換上了蒙古袍,站在烏蘭牧騎的銅像前侃侃而談,訴說過去懷念隊友,但更多的是對新時代烏蘭牧騎人的期望,似乎忘記了我們的攝像機。她把那些早已發(fā)黃的老照片拿給我看,如數(shù)家珍地講著照片背后的故事,時而站起來又唱又跳、時而流淚,我聽著、記著,陪著她哭、陪著她笑。在我的眼里,她不是一位耄耋老人,而是一本厚重的烏蘭牧騎史書。
從趕著馬車、騎著駱駝,以藍天當幕布、以綠地當舞臺,隨時隨地演起來,到坐著拖拉機、大卡車,再到乘坐豪華大巴、流動舞臺車。60余年過去,新烏蘭牧騎人將繼續(xù)在鮮艷的紅旗下,迎著朝霞,踏著露珠,冒著風雪,頂著黃沙,書寫出新時代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