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延偉
又是一年春光好,植樹造林正當時。近日和同事們一起參加義務(wù)植樹活動,如火如荼的植樹場面勾起了我對兒時“植樹”生活的回憶。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積攢農(nóng)家肥,吃過的杏核、桃核以及蘋果、梨殘渣什么的,隨手就扔在院子中間的糞坑里。在秋季備播時把漚制成的農(nóng)家肥撒在地里,再隨犁鏵翻進土里,第二年天氣一變暖,嬌嫩的苗芽就破土而出了。于是,孩子們最快樂的事,就是懷揣一個綠色夢想,從田間地頭往家里移栽果樹苗了。
當時杏的品種除了俗稱“羊屎蛋兒杏”的小個頭兒麥黃杏,再沒別的;桃也大都是毛桃兒,即便有所謂的“五月仙桃”,個頭兒也比現(xiàn)在的小許多。即便如此,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里能吃到這些水果,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一種享受了。
剛長出來的嫩苗有一拃高,杏苗顏色暗紅、圓形葉片帶尖兒;而桃苗通身碧綠、葉片狹長,蘋果苗、梨苗也各有特點,這些我們早已熟記于心,一看見無不如獲至寶。聽大人說,無論移栽什么樹,只要帶著“姥娘土”(根系周圍的泥土)就容易成活。于是,我們會懷著十二分的小心,千方百計把眼前的樹苗給挖出來。
因為犁地翻土把水果核埋得太深,有的從苗根兒到地表之間的白芽足有一拃長,嬌嫩脆弱,一碰就折,須得十分小心。有時因為土壤干燥,往往把埋在地里尚未腐爛的兩片兒杏核或桃核殼都挖出來了,周圍的泥土卻不易和苗根粘連在一起,為了增加土的黏性我們就朝土里吐唾沫,再用兩只小手使勁把拳頭大小一疙瘩“姥娘土”掬在一起,像寶貝似的捧回家去。
有時候也會在上下學(xué)的路邊發(fā)現(xiàn)杏、桃的幼苗,就折一根硬木棍兒,使勁在地面上挖。若是幾個人同時發(fā)現(xiàn),自然免不了爭搶,結(jié)果往往根折枝斷,惹得相互埋怨。
整個春天里,高低大小、粗壯瘦弱各不相同的樹苗會被我們源源不斷地“請回”家里來,然后隨便挖個小坑栽進去。于是,院子里、墻根邊,隨處可見我們栽下的一抹綠色。同時心里也平添一份牽掛,每天上學(xué)前總要記得找來一片大泡桐葉為新栽的幼苗遮陽,放學(xué)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它培土、施肥、澆水……
“桃三杏四梨五年”,我們期盼著這些幼苗有朝一日成長為參天大樹,樹上結(jié)滿黃澄澄的杏、梨以及白里透紅的蘋果、桃子等,在自家盡情享受的同時送給伙伴們分享。因為這些幼苗太過嬌嫩,再加上栽植位置不當?shù)木壒?,即便能夠僥幸存活,最后卻大多在我們的無奈中被畜禽糟?;蛑饾u枯萎,讓我們十分難過。只是,代表著對未來美好憧憬的那一抹綠色,卻始終留存在了我們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