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園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jié)場”。是中國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中國集市貿(mào)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fā)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jié)日或規(guī)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nèi)及其附近,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一般在農(nóng)歷新年、元宵節(jié)、二月二龍?zhí)ь^等節(jié)日舉行。在承德,慶新春逛廟會,是人們感受年味兒的不二選擇,在普寧寺外的廣場上,一場場盛大的民俗歌舞競相登場,為春節(jié)增添獨屬于承德的色彩與韻味。
新年之際,受大學同學邀請,去了承德看這一場廟會。在沒到達承德之前,我雖對于民俗文化抱有很大興趣,卻在這興趣中有幾分挑剔。雖然生長在北方,但對于北方民間著名的舞蹈——秧歌,我實在沒有那么喜愛,總覺得鑼鼓太嘈雜,舞者的白粉胭脂太過濃艷,因此,對于北方傳統(tǒng)廟會,我反而沒有那么期待,對同學的邀請,也存著幾分應酬之感。誰知到了承德,親眼得見廟會的盛景,我才知道北方廟會的紅火與熱鬧,才知道那緊鑼密鼓與扭轉騰挪中承載了怎樣的風情。
這一場廟會說是要從正月初一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六,我最開始聽到廟會持續(xù)這么長的時間,心下還有幾分奇怪。不過就是廟會,時間線拉得太長,哪里會有這么多人前來觀看呢?我這次來的時間可不算早,這廟會也持續(xù)了幾日之久,這一趟承德之旅還能有什么熱鬧呢?似乎是瞧著我一路上興致缺缺,朋友告訴我,這次的廟會場地是在普寧寺景區(qū)外的一個廣場,可以近距離接觸北方藏傳佛教圣地——普寧寺。這倒是引起了我的興趣。早就了解過這個景點,普寧寺是一座漢藏建筑風格“混搭”的寺廟,以大雄寶殿為界,前半部分是漢族寺廟的傳統(tǒng)布局,后半部分是仿照藏族寺廟修建的,既有漢族寺廟的七堂式布局,又有藏傳佛教的“曼陀羅佛國世界”,這樣別具風情的建筑,怎能錯過?
不過在前往普寧寺景區(qū)之前,我們還是要先去欣賞這一場廟會盛況。一到普寧寺廣場,鋪天蓋地的紅燈籠就映入了我的眼簾,頃刻間就把節(jié)日的氣氛點燃。鑼鼓點確實如想象中一般喧鬧,卻比想象之中多了一份獨屬于年味兒的熱鬧。許多老人裝扮起來領著自家孫輩在一旁和著鼓點兒踩十字步,小童們個個臉上著彩,喜興又天真。我問同學,這廟會也持續(xù)了幾日了,怎么還有這樣的熱鬧氛圍?同學回答說,在承德,廟會的觀眾可不止是本地的游客,這些精彩的傳統(tǒng)節(jié)目早已聲名遠揚,每到新年,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到這里賞玩,和好客的承德人一同感受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氣氛。所以,為了能讓全國各地的游人都能感受到這份熱鬧,承德廟會可是把時間線拉得足夠長,絕對不會讓游人撲空。
邊走邊說,很快陣陣香氣就吸引了我,原來在廟會上,還專門有小吃攤位,這些攤位排成兩條長龍,誘惑著人的味覺,不放人離開。不過天氣實在有些冷,在這時吃東西可不算是個好主意。在和饞蟲作斗爭的過程中,舞龍的場景吸引了我。舞獅舞龍一般在南方很是常見,在北方,這還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觀看。十來個身著黃衣的漢子手持木桿支撐著龍身,最前面的人撐著龍頭,隨著前方身穿藍衣手持彩球的人騰挪舞步,龍身隨著音樂節(jié)奏翻滾,仿佛身處江海,似是要掀起滔天巨浪一般。龍身紅中掛金,在陽光下十分耀眼,閃著金光在人群圍成的圈子里上下翻飛著,隨著人們的喝彩,起勁兒地展現(xiàn)著那種兼具了柔美與剛勁的舞姿,如若再有一場“舞馬”,那可真是“龍馬精神”!
有舞龍斷然少不了舞獅,好像冥冥之中自有的一場“擂臺”較量。不過真的走進舞獅團隊的小圈子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舞者彼此之間還較量不過來,至于舞龍團隊什么樣,真是無暇顧及。只見這些“雄獅”有的在平地上“滾繡球”,有的“站立”起來耀武揚威,還有的干脆上了梅花樁采青!一幕接著一幕,讓人眼花繚亂,喝彩連連!
同學見我忘情地跟著喝彩,不禁笑我說,這才到哪兒,精彩的還在后頭。我順著他指出的方向瞧去,只見剛才面上施粉的男女老少踩著鼓點舞蹈,而人群中顯眼的“大高個兒”們,正是踩著高蹺的舞者??粗矍斑@些明顯“高人一等”的秧歌表演者,身輕如燕這個詞一瞬間劃過了我的腦海。舞者腳上綁著長木蹺表演,身著戲裝,濃妝艷抹,且歌且舞。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一。就在我為這些高蹺表演者靈巧的身姿驚嘆時,同學忽然一扯我衣袖,告訴我,重頭戲來了!
什么?剛才的高蹺表演還不是重頭戲?我忙定睛看去,咦,怎么又是一群“高高在上”的人呢?仔細一看,竟是幾個孩子扮作戲裝角色飄在了半空中!這樣驚險的舞蹈,帶來的視覺沖擊無可比擬。認真地看下去,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騰空而起”的孩子們腳下,還有其他的道具,或是戲曲道具中的桌子,又或是同樣類型的道具椅子,看上去這些孩子好像就在桌椅上飄著,而這些道具桌椅,則由四個青壯漢子抬著。孩子們錯開一人左右的空隙背對背幾乎并排地站著,我猜他們腳下一定有什么小機關竅門。果不其然,朋友介紹說,這些孩子腳下都有支架支撐著,孩子們被牢牢固定在支架上,看著十分驚險的場面,其實十分安全。這樣形式的表演在南方似乎更常見,我記得賓陽就有游彩架的傳統(tǒng)節(jié)目,不過北方也有這樣的節(jié)目,在河南南陽一帶流傳的類似的舞蹈形式,叫做抬妝古飾,而在承德廟會上興盛的這一類表演,似乎是寬城背桿。背桿也叫背歌,據(jù)說是起源于清代,興于民國,在廟會上絕對是重頭戲。我問同學這是不是就是背桿,同學也有些遲疑,他說,在承德的廟會上,和“桿”有關的除了背桿,還有抬桿。這可把我攪糊涂了,人聲嘈雜,也實在無法向人詢問,畢竟大家都沉醉在眼前的驚險表演中,這頭頂上的秧歌還真是吸引人。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這些“飄”在空中的小娃娃們身著的戲裝還頗有講究,有背后插著靠旗,全副武裝起來的武將,也有水袖青衫的文人,有英姿颯爽的巾幗女將,也有深閨幽處的千金小姐,這些角色似乎在為我們上演一出又一出的戲文,只可惜,我只能隱隱約約猜到其中一個角色是《定軍山》中的黃忠。
場中人還有在腰間別著嗩吶的,這人并沒有吹響嗩吶,場中卻不乏這洪亮的樂聲。我聽了一段,似乎是《將軍令》,這大概也是傳統(tǒng)曲子中的精華,氣勢上首先就強硬上幾分。底下的人還在忘我地舞著,扭著,扮作老?,也就是老年女性角色的人拿著一桿煙袋,一口接著一口嘬著,仿佛這煙袋中真有幾分煙火氣,扮作乘船和騎驢的人前仰后合,仿佛真的在水中、在驢背上顛簸??吹竭@個景象我忽然就想起一個承德地區(qū)有名的民俗節(jié)目,二貴摔跤。這個節(jié)目聽說是頗為有趣,一人身著胖襖,胖襖上連著一個穿著和胖襖同款樣式衣衫的假人,真人抱著假人,真賽一對兄弟,再加上一些舞蹈動作、摔跤動作,一個人就把摔跤場面演了個活靈活現(xiàn)。我問同學,這個節(jié)目在哪里能看見,同學也說不清,這里的廟會場地實在太寬廣,很多節(jié)目真的是有緣才能碰上。
不知不覺中,我們走到了一處稍微安靜的地方,心想,總算能喘口氣,說幾句不需大喊就能聽清的話了。沒想到我剛想和同學交流一下心得體會,就聽見耳邊傳來鏗鏘有力的唱腔,再向臺上望去,文臣武將好不熱鬧!戲文聽得不大真切,可這里的氛圍卻讓人輕松地融入,跟隨著鑼鼓點兒和一句句戲文,走入舊時的故事中,看臺上角兒與臺下客,故事與現(xiàn)實,共同慶著一場新年。
逛了不知多久,眼見得天已擦了黑,我坐上車慢慢悠悠告別今天這一場廟會,回想著白天看到的表演,再想想來時的那幾分不情愿,覺得自己還真有一絲好笑。承德廟會的熱鬧,讓我在歡聲笑語中感受年的滋味,讓我在民俗古韻里體會百年的傳承。或許時光會帶走許許多多的人和事,但那些雕刻在骨子里的傳統(tǒng)與傳承,任滄海桑田,也不會變遷。
天漸漸冷了,夏日的避暑之地,在冬天可未見得給游人留情面,想起還沒探訪的普寧寺,不知承德還有多少驚喜等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