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
一顆小小的釘子,一個掄錘敲釘?shù)暮唵蝿幼?,被賦予豐富的意涵,發(fā)掘出了“釘子精神”和“釘釘子精神”,成為共產(chǎn)黨人學習、工作的重要方法。
“釘子”精神,源自于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的一段形象論述。當年,他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說到,木匠師傅釘一顆釘子到木頭上,就可掛衣裳了。這其中就是一個“擠”和“鉆”的功夫。其意在強調(diào),搞學習、干工作要像釘子一樣有“擠”勁和“鉆”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結(jié)合新形勢新情況,對“釘子”精神作出了新的闡發(fā),提出了“釘釘子”精神。在多個場合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都強調(diào)要大力發(fā)揚“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恒,鍥而不舍,抓好落實。這一重要論述,形象而樸素,富有深厚的哲理,體現(xiàn)了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同時也是共產(chǎn)黨人務實作風的生動寫照。
釘釘子,動作看似簡單,但如沒有掌握好用力之道,釘子很難釘牢釘實。
釘子要釘好,發(fā)力要準。釘釘子往哪下錘很重要,如果用力不正,釘不到點,釘子就會打歪。發(fā)揚“釘釘子”精神重在找準方向,要想好往哪里敲,看準位置才落錘,這樣才能讓“榔頭”敲得準、敲到位、不落空。這就告訴我們,干工作找準著力點很重要,要知道問題在哪,著力點在哪,瞄準“靶心”、精準發(fā)力。特別是面對當前改革發(fā)展點多面廣、任務繁重的情況,必須采取精準發(fā)力的戰(zhàn)術(shù),要像釘釘子一樣,善于從人民群眾關(guān)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舉錘”,敢于在改革發(fā)展的關(guān)鍵點、要害處“落錘”。
釘子要釘牢,耐力要強。釘釘子不是一錘子的買賣,需要一錘接一錘地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結(jié)果很可能一顆釘子都釘不上、釘不牢。同樣干事業(yè)也是這樣,只要方向是對的,就應有“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耐心和韌勁,一錘一錘接著敲,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這樣我們的事業(yè)才會久久為功、取得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央黨??h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講起山西省右玉歷屆縣委帶領(lǐng)人民群眾治沙造林的故事。60多年來,右玉19任縣領(lǐng)導接力奮斗,堅持綠色發(fā)展,把昔日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變成了滿目蔥蘢的“塞上綠洲”。這種咬定目標不放松、一任接著一任干的韌勁,就是“釘釘子”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
釘子要釘深,功力要深。釘釘子是硬碰硬、實打?qū)嵉幕睿舨皇侵劐N硬錘,不是過硬好釘,不但難以釘深釘牢,可能會打壞釘子,甚至脫靶傷手?!按蜩F還需自身硬”,釘釘子更需要自身過得硬。作為黨員干部,每個人既是黨的事業(yè)的一顆釘,有時又是握錘敲釘?shù)膶嵏烧撸瑹o論處在什么位置都要做到自身過硬,并敢于較真碰硬。自身硬不僅要有過硬的本領(lǐng),關(guān)鍵還要做到信念過硬、政治過硬、作風過硬,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只有這樣,才能夠像釘子一樣扎進問題深處,發(fā)揮關(guān)鍵性作用。
“釘釘子”精神既是一種工作方法,又是一種思想作風,反映的是一種敢于擔當?shù)钠犯?、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一種攻堅克難的力量。只要我們善用力道,敲準敲好每一“錘”,釘實釘牢每顆“釘”,就一定能掌握工作的主動權(quán),贏得各項事業(yè)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