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益涵
“灌木叢篁傍水幽,淡煙晴日漾芳洲,蘭橈搖過山陰道,在昔人傳鏡里游?!边@些詩句選自清康熙的詩作《山陰》,描寫的是中國大運河流經的水鄉(xiāng)紹興。
6月22日,是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五周年的日子,由浙江省紹興市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紹興市東湖景區(qū)管理處、紹興市攝影家協會承辦的“千年運河世遺掠影聚焦浙東運河·紹興東湖”活動在秀美的東湖景區(qū)舉辦。當天,攝影世界雜志社“攝影世界實景課堂”開講儀式也在東湖景區(qū)海上仙山平臺舉行,成為活動的最大亮點。
活動中,“水鄉(xiāng)烏篷慶祖國70華誕”、“70人太極系列表演”、“東湖風情百人漢服秀”、“撒網捕魚水鄉(xiāng)風情秀”、“社戲”等多個精彩環(huán)節(jié)彰顯了東湖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的獨特風韻。
浙東運河又名杭甬運河,是中國浙江省境內的一條運河,西起杭州市濱江區(qū)西興街道,跨曹娥江,經過紹興市,東至寧波市甬江入??冢L239公里。運河最初開鑿的部分位于紹興市境內的山陰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時期。西晉時,會稽內史賀循主持開挖西興運河,此后與曹娥江以東運河形成西起錢塘江,東到東海的完整運河。南宋建都臨安,浙東運河成為當時重要的航運河道。元代至清代,浙東運河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暢通。直到近代,浙東運河逐漸與京杭大運河融合,成為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千年古運河提供了一條便捷的出海通道,是中國大運河中全線通航、至今仍在利用的省段之一。
東湖景區(qū)地處浙東運河紹興段,與運河僅一堤之隔,是浙東大運河及唐詩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景區(qū)“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繁榮”。東湖所在地原是一座青石山,自漢代起,石工相繼在此鑿山開石,直到隋朝,越國公楊素為修筑古越城,大舉開山取石,歷經數年,遂成懸崖峭壁,奇潭深淵。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紹興鄉(xiāng)紳、陶淵明第45代孫、晚清時期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園林藝術家陶溶宣籌資8000銀元,買下這片土地,筑堤圍湖,造橋添亭,興建園林,興辦教學。同年,陶溶宣創(chuàng)辦東湖書院,分設史學齋、子學齋、算學齋、譯學齋,治經宏文。
如今的東湖景區(qū)集山、水、石、洞、橋、堤、舟楫、花木、亭臺樓閣之景,融秀、險、奇為一體,有陶公洞、仙桃洞等空間曲折幽深,高聳奇險,還有如聽湫亭、霞川橋、飲淥亭、桂嶺、秦橋等恰到好處的人工點綴。身處東湖,猶在畫中。陳從周曾在《杭紹行腳》一文中寫到:東湖與其說它是湖,不如叫它水石大盆景,洞壑深淵,陰翳蔽日,潭水生寒,驚險未敢轉身,游者于廊軒之前,靜觀得之。“攝影世界實景講堂”也將依托當地秀美的風景為攝影愛好者提供更多沉浸式攝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