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有色地質勘查局七0四隊,新疆 哈密839000)
大地構造位置屬于準噶爾弧盆系哈爾力克-大南湖晚古生代島弧帶。出露地層為上石炭統(tǒng)居里得能組第二亞組第四巖性段,地層整體變形較弱,地層層序較好,未見倒轉現(xiàn)象,產(chǎn)狀較穩(wěn)定,整體向南陡傾,傾角普遍>80°,根據(jù)其巖性特征的差異劃分為粉砂巖層、巖屑凝灰?guī)r層及含角礫凝灰?guī)r及安山玢巖等。
構造不發(fā)育,僅測區(qū)北側見一條WE走向實測斷層,宏觀上表現(xiàn)為負地形的片理化帶。區(qū)內巖漿活動不頻繁,主要為晚期巖漿脈巖,主要巖性為花斑巖,呈脈狀產(chǎn)出。與圍巖接觸部位接觸變質作用強烈,二者無分明界限。金礦嚴格受蝕變帶控制。
含金蝕變帶控制長1500m,寬20m~480m,呈近東西向展布,東西兩側延伸出區(qū),呈不規(guī)則帶狀分布,東西兩頭寬,中西部狹縮呈葫蘆狀,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60°~79°,蝕變主要為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蝕變分帶不明顯。蝕變體常具角礫狀構造,石英呈團塊狀、稀疏網(wǎng)脈狀。蝕變帶中巖性為巖屑凝灰?guī)r。礦(化)體與圍巖界限不清。
化探成果顯示,蝕變帶中Au最高值>500ppb,其均值高出地殼豐度值7倍,找金前景很大。認為該帶分布地段是尋找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的有利地段。
2.2.1 礦體形態(tài)、規(guī)模及產(chǎn)狀
Au-①號礦體:位于測區(qū)中部①號蝕變帶西側,為半隱伏礦體。地表礦體出露長度40m,寬度2.89m,礦體形態(tài)呈脈狀,近東西向展布,傾向為187°傾角78°礦體控制斜深70m。呈陡傾斜脈狀產(chǎn)出。傾向為200°,傾角86°。礦體金最高品位9.9g/t,平均品位1.98g/t。賦礦巖石為絹英巖化凝灰?guī)r。Au-①號礦體最大厚度2.89m,最小0.98m,平均1.93m,Au最高品位9.90g/t,最低品位0.15g/t,平均品位1.89g/t。
Au-②號礦體:位于Au-①號礦體下盤,礦體呈脈狀,傾向200°,傾角86°。視厚度1m,真厚度0.24m,Au品位1.59g/t。賦礦巖石為絹英巖化凝灰?guī)r。
2.2.2 礦石組分及結構構造
礦石組分簡單,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鐵礦、磁黃鐵礦、毒砂、白鐵礦、黃銅礦、褐鐵礦、赤鐵礦、針鐵礦、纖鐵礦及黃鉀鐵礬等,礦石中的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長石、次生方解石及絹云母、白云母等。礦石結構主要有自形晶結構、半自形晶結構和它形晶結構及包含結構,偶見交代結構為主。
2.2.3 礦石自然類型
①根據(jù)礦石含礦主巖劃分,礦石分為蝕變巖型。②根據(jù)礦石的氧化程度劃分,礦石主要分為氧化礦石和原生礦石。③根據(jù)硫化物種類劃分,礦石主要分為貧硫化物型。④根據(jù)有用元素種類及礦石礦物種類將礦石劃分為簡單型。為含金黃鐵礦毒砂型礦石。
2.2.4 圍巖蝕變特征
金礦賦礦巖石主要為絹英巖化凝灰?guī)r,礦體頂?shù)装迮c圍巖呈漸變過渡關系,無明顯的斷層面相分隔,礦體圍巖與礦體巖性變化特征不明顯,礦體與圍巖主要的差異表現(xiàn)在蝕變類型和蝕變強度的差異,礦石中巖石普遍具強硅化,圍巖中硅化向圍巖一側強度減弱,金礦化減弱,粘土化、黃鐵礦化為圍巖典型礦化蝕變特征。
蝕變整體強烈,總體表現(xiàn)為蝕變種類多、蝕變類型復雜、蝕變強度大、蝕變范圍廣的特征。蝕變往往沿區(qū)域構造線呈帶狀分布,東西向延伸,蝕變帶地表大多呈醒目的褐黃色、褐紅色等。各異常區(qū)蝕變帶內巖石因地層巖石、所處的構造-巖漿環(huán)境等的不同而在蝕變特征上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圍巖蝕變以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粘土化、硅化為主,礦化以黃鐵礦化、磁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為主,在礦化集中地段,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有規(guī)模不等的石英脈。根據(jù)目前已收集的資料,所圈定的化探元素組合異常區(qū)范圍與蝕變礦化范圍極為吻合,因此蝕變帶是極為有利的找礦地帶,可作為較直接的找礦標志。
下泉金礦位于準噶爾南緣哈爾里克(復合島弧帶)Cu-Au-Ag-Pb-Zn-W-RM-Mo-多金屬-石墨-鈉硝石-芒硝-泥炭-白云母-重晶石礦帶;出露的上石炭統(tǒng)居里得能組地層為區(qū)域上典型的含金地層,斷裂構造特征明顯,熱液活動頻繁;下泉金礦位于1:5萬水系沉積物I-4號綜合異常區(qū)內,主異常元素為金,區(qū)域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
根據(jù)目前已收集的資料,圈定金礦體2個,其中Au-①為半隱伏礦體,礦體地表金最高品位1.83g/t,平均1.21g/t,深部金最高品位9.9g/t,平均品位3.91g/t;金礦體品位由地表向深部有增高的趨勢,具較好的深部找礦前景。
礦區(qū)內整體勘查程度較低,金礦體自地表向深部具品位增高、厚度變大等特征,研究認為該區(qū)具備尋找蝕變巖型金礦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