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銘
從1950年代開始,索尼以其視頻、音頻產品而聞名世界。世紀之末的數字化變革又給索尼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技術轉折和新的增長點。早在1981年,索尼為測試靜態(tài)視頻相機(非數字技術的模擬信號時代,相對于連續(xù)畫畫的視頻攝像而言,使用靜態(tài)視頻技術的產品簡稱靜態(tài)相機,由于技術上使用了取幀手段,也可以稱其為幀頻相機)的實用性,開發(fā)了一款使用磁性軟盤存儲影像的全物理方式的照相設備,取名瑪維卡(Mavica,見圖02)?,斁S卡是Magnetic Video Camera(磁性視頻相機)三個英文詞的第一個音節(jié)組成,據說該產品截取隔行掃描的幀頻信號加以保存,但基于傳統(tǒng)視頻技術,其分辨率僅相當于570×490(27 9萬)像素。
當年,這架相機的實物并沒有到過中國。其后期產品瑪維卡MVC-5000則出現在1 989年北京國際展覽中心的一個國際攝影器材展會上(見圖03)。MVC-5000比早期產品有很大提高。首先,它采用了單反相機的結構,可更換鏡頭,并由兩塊CCD截獲影像信息,一塊傳遞亮度信號,另一塊傳遞色度信號;其次,它將幀頻掃描線提高到了500線,而標準電視幀頻為360線,這就為相機提供了70萬像素級別的圖像。當然,這架相機需要專用設備對圖像進行后期處理(見圖04)。
1981 年,索尼為測試靜態(tài)視頻相機的實用性,開發(fā)了一款使用磁性軟盤存儲影像的全物理方式的照相設備,取名瑪維卡(Mavica)
CCD元件的批量化生產是索尼公司視頻產品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前的圖像傳感器都是基于電子管結構。CCD的最大好處是體積大大縮小,并呈現扁平狀態(tài),這就使得這種圖像元件可以很輕松地裝進照相機中,正是由于這一特點,CCD開啟了相機變革的新時代,以至于出現后來的卡片機和現在用在手機及其它影像設備上的圖像組件等。
最初的CCD元件雖然成像靶的面積很小,可是由于受到其它電子元件和軟驅尺寸的影響,索尼早期瑪維卡數碼相機的體積看上去都比較大。1997年,索尼公司開發(fā)出面向普及市場的瑪維卡軟盤數碼相機MVC-FD5(見圖05)和MVC-FD7(圖06)。前者采用定焦鏡頭,后者采用10倍變焦鏡頭。沒有了傳統(tǒng)的感光材料,相機的鏡頭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地安置在機身的任何部位,這兩款MVC-FD級的相機將鏡頭組件設計在相機的左上角,但不影響左手持握,這一風格一直沿用到MVC-FD88上(見圖01)。事實上,瑪維卡MVC-FD系列的軟盤相機出過很多型號(見表1),后期產品的最高像素達到200萬級,對3 5英寸2HD軟盤而言,也是其有效容量所能承受的最大存儲極限。
帶有2 塊CCD 的瑪維卡(Mavica)MVC-5000
用于處理MVC-5000 相機圖像的專用設備
筆者記得,當年為了方便掃描照片,1999年自攢了一臺電腦,小軟(3.5英寸軟盤驅動器)、大軟(5英寸軟盤驅動器)和光驅一應俱全。那一年,使用3 5英寸軟盤的索尼瑪維卡MVC-FD88也剛好問世,像素達到130萬,這在當時的普及產品中無疑是高指標象征。瑪維卡的軟盤存儲介質顯然特別適合電腦讀取,那時期小軟驅在電腦上還是標準配備(見圖07)。3 5英寸2HD軟盤標稱1.44兆存儲容量,用來存儲和傳遞文件非常方便,而80K左右文件量的圖像在當時電腦屏幕上觀看已經具備良好辨識度。
索尼瑪維卡MVC-FD5 相機
不過,那時膠片相機如日中天,攝影界關于數碼相機的前景還處在爭議期,很多人并不看好數碼相機的發(fā)展,甚至有人在香港《攝影世界》雜志上撰文認為數碼相機沒有前途。而筆者則堅信數碼技術必將替代傳統(tǒng)技術,并撰文《論攝影技術支柱的變革》發(fā)表在《攝影世界》1997年第7期上。
索尼瑪維卡MVC-FD7 相機
1999 年流行的軟盤驅動器
瑪維卡MVC-FD88問世至今已有20年,作為數碼相機發(fā)展初期的產品,采用的是1/3.6英寸CCD傳感器,比現在智能手機傳感器面積還小。加之采用了8倍光學變焦鏡頭,因此像質表現的確不很理想,其感光度也僅有ASA 100 -擋,低照度情況下信噪比很大。為了體驗這款老爺數碼機的使用情況,筆者首先恢復了一臺裝有小軟驅的586臺式電腦,然后拿著MVC-FD88相機和一堆經過完全格式化的3 5英寸軟盤,在戶外分別以麗日、麗日陰影處以及陰雨天氣為條件拍照,并通過臺式電腦的軟驅來讀取影像,發(fā)現所攝照片效果基本可以滿足屏幕觀看(見圖08)。模擬插值到1600x1200像素時,屏幕觀看效果沒有明顯下降。雖說理論上可以支持5英寸及以下照片的輸出,但感覺照片存在一定灰度,拿同是8倍光學變焦的索尼DSC-W830卡片機拍攝效果比對一下,差別還是很明顯的(見圖09)。筆者以為,這可能和索尼當時為了解決影像記錄中的高光溢出現象在算法上所做的一種補救措施有關。當時索尼用灰度來補償溢出,遮掩高光過度。畢竟那時期的傳感器制造水平和整體數碼技術都還處在初始階段。
瑪維卡MVC-FD88的變焦鏡頭光學變焦范圍4.75-38mm,說明書標稱等效于135相機的41-328mm,但和多臺100%取景范圍的單反相機對比后發(fā)現,其廣角端的實際視野范圍大致在45毫米焦距,也就是相當于135相機的標準鏡頭。畢竟1/3.6英寸的傳感器面積過小,做廣角不容易,這就導致該機廣角端不太夠用(見圖lO)。好在8倍長焦端的等效焦距超過300毫米,加之2.8口徑恒定光圈和2倍數字變焦(總計16倍),其長焦使用范圍相對寬泛,很容易將被攝主體拉近拍攝。
瑪維卡MVC-FD88麗日陰影下拍攝效果 同是8倍光學變焦的索尼卡片機W830和FD88拍攝效果對比,卡片機W830拍攝效果(左)明顯好于瑪維卡MVC-FD88 拍攝效果(右)
MVC-FD88在外觀上沿襲了MVC-FD81的風格,體積大小也大致相當,長度和寬度接近PC電腦中3 5英寸標準軟驅,重量則比FD81輕了70克,僅為530克。1999年筆者還在使用135和120膠卷相機,如果那時體驗FD88肯定會不習慣的,因為筆者手里相機大部分為金屬結構,而FD88拿在手里的感覺就像是拿了個塑料玩具。
FD88最大分辨率下每張照片的文件量超過300KB,有時達到400KB以上,導致一張軟盤僅能存放3~4張照片。因此,用FD88拍照時需要頻繁更換軟盤,就像散頁片相機頻繁更換感光材料那樣,而且拍完的軟盤還要馬上寫保護,用來區(qū)別未使用的軟盤,操作感極強。如此一來,FD88相機的像質雖然遠不及現在手機,使用起來卻頗具樂趣。
瑪維卡MVC-FD88 廣角端拍攝的影像大致相當45 毫米焦距視角
MVC-FD88 取景屏上方有個采光窗口
FD88 使用NP-F330/F550 攝像機電池
由于軟盤采用磁性材料,無論新舊盤壞損率相對較高,筆者第一次實拍前用電腦快速格式化了若干張舊軟盤,還有幾張新盤,之后就有兩張軟盤因出現壞道無法讀取圖像,但FD88在拍照寫入時并未出現磁盤壞損的提示信息。因此,拍攝準備工作中要先對每張軟盤做全面格式化處理,有壞道的軟盤會在全面格式化時被發(fā)現,這樣,軟盤在二次使用時就可以采取完全刪除、快速格式化或在相機上做格式化,以減少出現因軟盤潛在壞道造成的照片損失。
MVC-FD88還有一個設計,也是瑪維卡很多型號都有的,就是取景屏上方有個采光窗口(見圖11),在關閉背照光源后,可以借助日光或其它強光光線來替代背照光源,通過透射方式照亮取景屏,同樣可以取景。不過這種借光取景的亮度顯然不足,如果不是電池電量不足,很少有人使用這種取景方式。畢竟,FD88使用NP—F330/F550攝像機電池(見國1 2),續(xù)航能力還是相當不錯的。
總體而言,瑪維卡MVC-FD88軟盤相機是索尼公司上世紀末出品的面向普及市場的一款數碼產品,重點突出軟盤應用,以此方便文件交流。由于單張照片文件達到400KB左右,因此索尼公司為其設計了4倍寫入速率的軟盤驅動器,拍攝完成后能很快將圖像編碼信息存入軟盤。雖遠不及閃存的存儲速度,不過回用這款相機時,其有節(jié)奏的“噠噠”寫入聲仿佛能把人帶回到上個世紀數碼相機發(fā)展初期,還有電腦進入家庭的回憶,而時代印記也永遠留在了這臺相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