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輝
“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律呂學(xué)家蔡元定(1135年—1198年)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這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即便單獨行事、獨自行走,也不能愧對自己的影子;一個人縱然獨自就寢,也不要愧對身上的被子。比喻做人做事要舉止端莊、光明磊落,嚴(yán)于律己、問心無愧。
蔡元定是程朱理學(xué)“四書五經(jīng)”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慶元三年(1197年),權(quán)臣韓飩胄擅政,制造“偽學(xué)之禁”,誣奏偽黨59人,不但把朱熹打成“偽學(xué)魁首”,去職罷祠;而且誣蔡元定為朱熹的左右羽翼之罪,貶為湖南道州編管。蔡元定得訊后,沒向家人告別,就前往府治報到。三子蔡沈、學(xué)生邱崇相隨,行至建陽考亭贏州橋頭,朱熹與從學(xué)者百余人為之餞行。到了道州,久聞蔡元定聲名的讀書人,前來求學(xué)者與日俱增。蔡元定面對逆境,既不怨天尤人,更不消極沉淪。相反,雖身有疾患,仍抱病授徒。他堅信,“步步守著仁義禮智信,可傳子孫”。在他這種行為守則的熏陶下,他的三個兒子淵、沆、沈,聽從父訓(xùn),專心著述,慎獨處世。蔡元定對慎獨,可謂知行合一。他在彌留之際,不忘囑咐蔡沈,將棺木劈小,喪事從速從簡,拒收慰銀。慶元四年八月初九(1198年9月11日),蔡元定病逝于湖南道州寓所。守臣上奏,旨許歸葬。隨父在湘的蔡沈,護送父親的靈柩,徒步3000里,跋涉幾十天,才回到建陽。途中,贈送銀兩者眾,蔡沈銘記父囑,一一跪謝,堅決不受。
如今,在離建陽城區(qū)30公里外的蔡氏“西山陵園”內(nèi),刻有“忠孝”“廉潔”“心傳”“道統(tǒng)”等字樣,折射蔡氏世代家傳心學(xué),為官廉政。而在陵園中的“西山公亭”一對石柱上,所刻的一副對聯(lián)便是——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我理解,這兩句話的“要義”,說白了就是“慎獨”。蔡元定雖然一輩子沒有當(dāng)過官,但卻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慎獨”古賢。“慎獨”,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社會公德、做人原則的事,稱得上是個人風(fēng)范的最高境界,自古便是中國文人、各類官員的一堂“必修課”?!抖Y記》有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對廣大黨員干部而言,“慎獨”是黨性修養(yǎng)最直觀的一種檢驗。劉少奇在《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中,將“慎獨”作為黨性修養(yǎng)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他說:“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jiān)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也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
習(xí)近平在“之江新語”——《追求“慎獨”的高境界》一文中強調(diào):黨員干部都要努力做到“慎獨”。從某種角度講,“慎獨”是一種衡量道德標(biāo)準(zhǔn)、黨性修養(yǎng)的試金石。民諺曰,欲使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眾目睽睽,天網(wǎng)恢恢,再隱蔽的事,只要是做了,遲早也會浮出水面、昭然若揭的。縱觀古今,不論是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和坤之類的大貪官,還是近些年來落馬的“大老虎”“小蒼蠅”,無一不是因為不能做到“慎獨”,埋下的禍根,種下的苦果。
近年來,加強黨風(fēng)廉政建設(shè)的力度不斷加大,制度日漸完善,“當(dāng)官風(fēng)險大”的說辭,時有耳聞。這話并非空穴來風(fēng)。為官者因為手中有權(quán),擺在面前的誘惑多多、考驗多多,這就要求各級領(lǐng)導(dǎo)干部,除了他律,更要自律。倘能自覺做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什么誘惑不能抵擋、什么考驗不能戰(zhàn)勝?何愁不能清正廉潔、何慮不保仕途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