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鴻儒
美國詩人道格拉斯·馬洛奇在《做最好的自己》中歌詠道:“如果你不能成為山巔的勁松,就做一棵山谷中的小樹吧!但務(wù)必要做一棵溪邊最好的小樹……成敗不在于大小,只要你做最好的自己?!?/p>
真理是簡單的,經(jīng)典是樸素的。成功的定義——“做最好的自己”,通俗易解,人皆可行。
樹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人之出身、家境、才能、稟賦,自然更天差地別?!白鲎詈玫淖约骸逼鋵嵕褪亲鲎钸m合的自己。詩仙李白盡管“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卻未必能輔佐唐明皇安邦定國。股神巴菲特雖能馳騁資本市場,卻未必有勇氣去競選總統(tǒng)。“做最好的自己”,其實就是選擇做最適合自己的事業(yè)。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境界”之高下決定你能否“做最好的自己”。
據(jù)說當(dāng)年貝多芬之弟約翰·貝多芬在紐約發(fā)了筆橫財,買下塊地皮,便洋洋得意地將其大名印在名片上——“約翰·貝多芬,土地所有者”,并派人送其兄過目。豈料貝多芬全不吃這一套,信手接過名片,大筆一揮,在其背面直書:“路易·貝多芬,智慧所有者”,且擲回來者。
“智慧”與“土地”,斗智斗富,孰取孰舍,取決于你的價值取向與境界雅俗。但財富之多寡不是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應(yīng)說也在情理之中。
境界雖有雅俗高下之分,但“做最好的自己”設(shè)定“目標(biāo)”卻未必要“高大上”。清醒認(rèn)識自己的才華優(yōu)勢、興趣特長、夢想追求,乃至父母的期望,是謂“自知之明”。
人生的事業(yè)選擇,從政從商從教從醫(yī)從文從工從農(nóng)皆可為,但最忌好高驁遠。盲目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者,“天才”也),希冀著趕超李嘉誠、巴菲特,貌似志向直上云霄,成功之路卻恐怕“難于上青天”。目標(biāo)定位只有適合自己,切合現(xiàn)實,夢想才能成真,成功亦才有可能。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博取成功,“做最好的自己”的第二境。商海股海,政界學(xué)界,每個領(lǐng)域,各個行當(dāng),杰出人士無數(shù),你倘想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甚或創(chuàng)出奇跡,并非不可為,但恕筆者直言,非天賦異稟、獨辟蹊徑者,恐難成功,因為成功不能復(fù)制!步人后塵者,不可能有大作為!
成功的別名是“與眾不同”?!疤亓ⅹ毿小笔浅晒θ耸康谋鼐咚刭|(zhì)之一。要想“做最好的自己”,創(chuàng)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腳下的路雖有千條萬條,但你只能選擇一條獨一無二的別人沒有走過的而只適合自己去闖蕩的路?;蛟S此路充滿荊棘、前程難卜,但從“人無我有”的角度看,卻亦可能是條易行的“捷徑”。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功名言千條萬條,但你只要信奉其一條,成功便有希望;你倘若將其踐行,則成功已在向你招手!
成功之路長路漫漫,除了在黑夜中艱難跋涉,你不能到達黎明的遠方!在生命的樂章里,成功和幸運永遠青睞、眷顧那不息的歌者,不倦的旅人!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成功的彼岸,人生的“第三境”。至此,你才可以傲然對世人說:我已“做最好的自己”!
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