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鄲城縣人民醫(yī)院(477150)袁川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6月門診藥房工作人員21名為研究對象,其中2016年7月~2017年6月為實施前,采用常規(guī)管理模式;2017年7月~2018年6月為實施后,采用臨床路徑管理模式。女11名,男10名,工作時間1~21年,平均工作時間(9.86±4.23)年,年齡23~46歲,平均年齡(38.65±3.42)歲,文化程度:5名大專,11名本科,5名碩士及以上。
1.2 方法
1.2.1 實施前 2016年7月~2017年6月采用常規(guī)管理模式。主要為定期強調工作重點,定期培訓,以隨機排班法排班等。
1.2.2 實施后 2017年7月~2018年6月采用臨床路徑管理模式。(1)計劃階段。聘請門診藥房管理專家進行臨床路徑管理模式的相關培訓,課程2h/次,3次/周,持續(xù)5周。內容:具體實施方法、臨床路徑管理模式目的等,并指導工作人員將臨床路徑管理模式融洽到實際管理工作中。組建臨床路徑管理模式小組,21名工作人員均自愿參加,確定主題(提高門診藥房管理質量,保證用藥安全),分析門診藥房管理工作存在問題(電腦操作失誤、配藥失誤、私借藥品等),制定實施計劃。(2)執(zhí)行階段。①張貼“四查十對”標語,改進藥品調配管理制度,規(guī)范工作人員操作,避免調配差錯。②強化崗位職責教育,增強工作人員責任心。③強化工作人員業(yè)務學習,要求其對各類藥學名稱、產地等均熟悉,配藥時存在疑問,及時查證。④培訓學習、排班等工作項目安排中,應充分考慮工作人員需求,將人性化理念融入管理過程。(3)檢查、修正階段。評價臨床路徑管理模式內容、成果,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存在的問題。
1.3 觀察指標 對比實施前后工作人員積極性;對比實施前后藥品調劑差錯事件(漏發(fā)、數(shù)量差錯、品種差錯、劑型差錯、醫(yī)囑差錯)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運用SPSS21.0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工作人員積極性 實施前后工作人員積極性一般、較差率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實施后工作人員積極性較佳率90.48%高于實施前的61.90%(P<0.05)。
2.2 藥品調劑差錯事件發(fā)生率 實施后漏發(fā)(0.012%)、數(shù)量差錯(0.013%)、品種差錯(0.012%)、劑型差錯(0.011%)、醫(yī)囑差錯發(fā)生率(0.011%)低于實施前的(0.033%)、(0.039%)、(0.033%)、(0.049%)、(0.027%)(P<0.05)。
門診藥房工作人員積極性及藥品調劑工作與患者用藥安全性密切相關,也關乎醫(yī)院形象及榮譽。相關研究表明,改進門診藥房管理模式,可避免門診藥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高門診藥房工作質量及效率[1]。臨床路徑管理模式為一種綜合管理模式,通過計劃、執(zhí)行、檢查、修正4個階段,改進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員工作效率及工作質量[2]。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后工作人員積極性較佳率高于實施前(P<0.05),表明臨床路徑管理模式可提高門診藥房工作人員積極性。臨床路徑管理模式將人性化理念融入管理過程,在工作安排中,充分考慮工作人員需求,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同時,本研究中實施后漏發(fā)、數(shù)量差錯、品種差錯、劑型差錯、醫(yī)囑差錯發(fā)生率低于實施前(P<0.05),表明臨床路徑管理模式可降低藥品調劑差錯事件發(fā)生率。分析其原因在于:①總結既往管理過程中存在問題,制定相應管理政策,以規(guī)范工作人員操作流程,嚴格做好記錄工作,防止藥品數(shù)量、品項等錯誤;②對工作人員強化崗位教育,提高其工作責任心及應急能力;③通過檢查、修正,及時發(fā)現(xiàn)管理中存在問題并解決。此外,臨床路徑管理模式充分尊重每位工作人員智慧結晶,以有效、及時解決遇到的問題,提升工作質量。
總之,臨床路徑管理模式應用于門診藥房工作人員管理中,可提高工作人員積極性,降低藥品調劑差錯事件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