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的腹瀉病是生豬的一種疾病癥狀,由病毒、細菌、寄生蟲、毒素、環(huán)境因素、應激、營養(yǎng)和母乳因素等引起,特別是幼齡仔豬的腹瀉病危害更大。文章通過分析研究,結合多年來與廣大養(yǎng)豬人、技術人員的經驗交流,總結摸索出一套對豬腹瀉病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措施和大家共享。
豬腹瀉病嚴重危害豬的健康,特別是幼齡仔豬的腹瀉病危害更大。通過在全國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豬場過程中,接觸到很多豬腹瀉病例。綜合對發(fā)生的病例病因分析,豬腹瀉病的發(fā)生是由病原性因素:病毒?。ㄓ绕涫禽啝畈《?、豬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偽狂犬)、細菌?。ù竽c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仔豬紅痢)、密螺旋體(血痢))、寄生蟲(球蟲病);毒素(以霉菌毒素為主引起的肝源性腹瀉)和非病原性的因素引起的。10日齡內的仔豬發(fā)病率很高,出現整窩發(fā)病,由病毒病(尤其是輪狀病毒、豬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偽狂犬)和毒素引起的腹瀉病例死亡率高達50%~100%。給養(yǎng)豬業(yè)生產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豬腹瀉病對仔豬危害最大,保育豬、成年豬死亡較少。仔豬根據不同病原發(fā)病的日期也不一樣,從出生當天到保育結束(0~60 d)主要臨床癥狀為排泄嚴重的水樣或糊狀糞便(顏色有白色、黃色、綠黃色、灰色、棕色等),尾部、臀部、后肢、嚴重的病豬全身沾有糞便,怕冷扎堆,有些仔豬吃奶后發(fā)生嘔吐,有些發(fā)病后幾小時或一晚上后迅速在場內傳播,仔豬嚴重脫水。有些病豬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fā)病2~7 d死亡,死亡率高達100%,2~3周仔豬死亡率在10%以內,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下面根據不同的發(fā)病因素列出:
1.傳染性胃腸炎。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以10日齡以內發(fā)病率、死亡率最高;5周齡仔豬死亡率較低;成豬無死亡。表現為嘔吐,嚴重腹瀉、脫水。哺乳豬:嘔吐、夾雜凝乳塊、水痢、脫水、死亡。母豬或成豬:食欲差、水痢、偶見嘔吐。母豬無乳或缺乳,冬春季或大風降溫天氣、深秋初冬、冬春交替季節(jié)發(fā)病最多。潛 伏 期 12 ~ 24 h,有 時 長 達 4 d,體溫升高、精神萎頓。厭食、嘔吐或水樣腹瀉糞便呈黃色、淡綠色或灰白色,并伴有氣泡,內含凝乳塊、腥臭、口渴,皮毛粗亂,明顯脫水。
2.豬流行性腹瀉。是由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臨床癥狀該病與豬傳染性胃腸炎非常相似。自然感染豬潛伏期為4~5 d。主要癥狀是嘔吐和水樣腹瀉。病初體溫升高,仔豬吃奶或吃食之后多嘔吐。出現腹瀉后,體溫恢復正常。但病豬食欲下降,精神沉郁。排水樣糞便,呈黃色或淺綠色。1周齡仔豬發(fā)生腹瀉后3~4 d,呈現嚴重脫水而死亡。哺乳后期仔豬和肥育豬發(fā)病率幾乎高達100%,經2~3 d后能自愈。成年豬臨床癥狀更輕微。病理變化:病變僅限于小腸,腸壁擴張,充滿黃色液體,小腸絨毛萎縮,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與傳染性胃腸炎有相同之處。
3.輪狀病毒。輪狀毒病是由豬輪狀病毒引起的豬急性腸道傳染病,的主要癥狀為厭食、嘔吐、下痢,中豬和大豬為隱性感染,沒有癥狀。潛伏期一般為12~24 h。常地方性流行。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動,有些吃奶后發(fā)生嘔吐,繼而腹瀉,糞便呈黃色、灰色或黑色,為水樣或糊狀。癥狀的輕重決定于發(fā)病的日齡、免疫狀態(tài)和環(huán)境條件,缺乏母源抗體保護的生后幾天的仔豬癥狀最重,環(huán)境溫度下降或繼發(fā)大腸桿菌病時,常使癥狀加重,病死率增高。能感染各種年齡的豬,以2~5周齡仔豬發(fā)病率高,死亡率低。主要發(fā)生于寒冷季節(jié),發(fā)病仔豬排黃白色或灰暗色水樣或糊狀稀糞,與傳染性胃腸炎(TGE)相似,但較輕且緩和。
臨床癥狀:偶爾有嘔吐,并伴隨水樣或糊狀、灰或白下痢,脫水。母豬無癥狀通常10~21日齡仔豬的癥狀較輕,腹瀉數日即可康復,3~8周齡仔豬癥狀更輕,成年豬為隱性感染。病理變化:病變主要在消化道,胃壁弛緩,充滿凝乳塊和乳汁,腸管變薄,小腸壁薄呈半透明,內容物為液狀,呈灰黃色或灰黑色,小腸絨毛縮短,有時小腸出血,腸系淋巴結腫大。
4.仔豬偽狂犬病。豬偽狂犬病是由豬偽狂犬病病毒引起的豬的急性傳染病。該病在豬呈暴發(fā)性流行??梢鹦律胸i大量死亡,是危害全球養(yǎng)豬業(yè)的重大傳染病之一。新生仔豬感染偽狂犬病毒會引起大量死亡,臨診上新生仔豬第1 d表現正常,從第 2 d開始發(fā)病,3~5 d內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窩死光。同時,發(fā)病仔豬表現出明顯的神經癥狀、昏睡、嗚叫、嘔吐、拉稀,一旦發(fā)病,1~2日內死亡。剖檢主要是腎臟布滿針尖樣出血點,有時見到肺水腫、腦膜表面充血、出血。15日齡以內的仔豬感染本病者,病情極嚴重,發(fā)病死亡率可達100%。仔豬突然發(fā)病,體溫上升達41℃以上,精神極度委頓,發(fā)抖,運動不協(xié)調,痙攣,嘔吐,腹瀉,極少康復。斷奶仔豬感染偽狂犬病毒,發(fā)病率在20%~40%左右,死亡率在10%~20%左右,主要表現為神經癥狀、拉稀(黃色稀糊狀)、嘔吐等。成年豬一般為隱性感染,若有癥狀也很輕微,易于恢復。
1.大腸桿菌性腹瀉。
(1)黃痢。早發(fā)性大腸桿菌,大腸桿菌(O、H、K抗原),初生仔豬出生后幾小時到3 d內發(fā)病。黃色稀糞、急性敗血癥、傳染、死亡。帶菌母豬是主要傳染源,主要發(fā)生在1~3日齡的乳仔豬,7日齡以上的較少發(fā)生。突然發(fā)生腹瀉糞便黃色,糨糊狀或黃色水樣,并含凝乳小片,病仔豬肛門松弛,捕捉時因增加腹壓,常由肛門排出稀糞,呈水樣噴出,患此病的豬無嘔吐現象,肛門和陰門呈紅色。有的伴有口吐白沫、打轉。
(2)白痢。遲發(fā)性大腸桿菌,多于10~30日齡發(fā)病,反復發(fā)生?;野咨莺隣?、腥臭味稀糞為主要特征。乳白色、白色有的白色呈水樣常混有氣泡。發(fā)病率高,病死率低。多發(fā)生于寒冷、炎熱季節(jié)。氣候多變、陰雨潮濕天氣。7~20日齡居多。
2.紅痢。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發(fā)生于1周齡以內的仔豬,以1~3日齡新生豬多見,偶發(fā)生于2~4周齡以下的仔豬。病程短、死亡率高、排紅色稀糞。
3.沙門氏菌豬副傷寒。又稱豬沙門氏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屬細菌引起仔豬的一種傳染病。臨床上分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型。急性者、亞急性病例有下痢癥狀,慢性者有壞死性腸炎的特征。本病主要侵害6月齡以下仔豬,尤以1~4月齡仔豬多發(fā)。以壞死性腸炎為主的病豬初便秘后腹瀉,排灰白色或黃綠色惡臭糞便。病豬消瘦,皮膚有痂狀濕疹。病程持續(xù)可達數周,終至死亡或成為僵豬。6月齡以上仔豬很少發(f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陰雨潮濕季節(jié)多發(fā)。本病潛伏期為數天,或長達數月,與豬體抵抗力及細菌的數量、毒力有關。
4.密螺旋體性腹瀉。豬密螺旋體痢疾又稱作血痢,黑痢或粘膜出血性腹瀉,歷史上曾稱作弧菌性痢疾,為豬的一種傳染性粘膜出血性結腸炎。臨床特征為消瘦,排瀉糞便中含有粘液、血液和壞死物,不經治療的病豬可能死亡。本病最常發(fā)生于體重15~70 kg的豬只,奶豬和成年豬較少發(fā)生。大多是由于引進豬只后,經2~3周開始發(fā)病。斷奶豬自然感染的發(fā)病率接近90%,死亡率取決于藥物治療效果。本病的潛伏期2 d至3個月左右,自然感染在接觸病后10~14 d內發(fā)病。癥狀為排稀糞(帶粘液和血液),其嚴重程度差異很大。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病程不同,一般持續(xù)5~10 d。病豬偶爾可為超急性感染,很少或未見下痢而在幾小時內死亡。多數病豬先拉黃至灰色軟糞,厭食。部分病豬體溫可升高至40℃~40.6℃。經幾小時或幾天后,糞便中常有血斑或大量粘液。當疾病進一步發(fā)展,糞便呈粥樣或水樣,內含血液、粘液和粘膜。病豬弓背,后部常被糞便沾污。病程一長,病豬脫水、渴欲增加、衰弱、共濟失調和消瘦。
大多數病豬的癥狀基本相同,依據病程長短大致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慢性病豬的糞便混有黑色血液,即使不死,也妨礙生長。死亡原因除急性死亡之外,大多由于脫水和營養(yǎng)失調而死亡。奶豬的感受性較低,病情較輕,糞便內血液和粘液也較少。由密螺旋體引發(fā)的腹瀉,大豬、小豬都易發(fā),但50~80日齡的小豬多發(fā),以出現黏液性出血性下痢、病變局限于大腸為主要特征。
5.寄生蟲性腹瀉。常見有仔豬球蟲病、附紅細胞體、蛔蟲病。
(1)球蟲病常發(fā)生于7~21日齡的仔豬,溫暖潮濕季節(jié)多發(fā)。發(fā)生下痢的豬多半在7日齡以上,母豬為帶蟲者,是傳染源;仔豬感染后表現為腹瀉,糞便呈黃白色或黃綠色,偶爾可見便血,鏡檢可找到球蟲卵。因此若能在母豬進產房前事先投藥驅蟲將有助于減少此癥發(fā)生。(2)附紅細胞體感染:經常發(fā)生在炎熱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主要與母體的感染程度來進行水平傳播。主要拉黃青色稀便或水便,糞便很粘,體溫會升高到40.5~41℃,會壓窩睡,有些仔豬皮膚上有滲血點。治療迅速時死亡率也不高。(3)蛔蟲性腹瀉多見于30日齡以上的豬,表現為被毛粗亂、腹瀉、消瘦、磨牙、異嗜、腹痛。
保育仔豬以日糧抗原過敏、斷奶、飼料突然變換、寒冷、環(huán)境應激等非傳染性因素引的腹瀉為主。
1.消化不良性腹瀉。常見于剛斷奶仔豬,由于飼養(yǎng)方法不當、飼喂次數過少、一次性投料過多、仔豬饑餓暴食造成的。主要癥狀為仔豬精神正常,但拉稀,糞便中有沒消化好的飼料。
2.營養(yǎng)不良性腹瀉。常由于母豬營養(yǎng)不良、奶水少而稀薄,導致仔豬營養(yǎng)不良所致。營養(yǎng)因子缺乏:維生素(煙酸、葉酸、泛酸)、微量元素(鋅、銅、硒、鐵)排淡黃色、白色、灰綠色糨糊狀或水樣惡臭稀糞。主要癥狀為瘦弱無力、蒼白、被毛干枯、腹圍收縮、拉水樣或黏稠稀便。
3.過敏性腹瀉。常見于突然更換飼料的斷奶仔豬。新?lián)Q的飼料中植物蛋白含量過高,仔豬胃腸道一時難以適應,引發(fā)免疫反應,發(fā)生過敏性腸炎性腹瀉。一般3~5 d出現腹瀉,一星期后緩解;
4.霉菌毒素引起的腹瀉。又稱肝源性腹瀉霉菌中毒性腹瀉:霉菌中毒性腹瀉是由玉米和麩皮中的嘔吐毒素和赤霉醇毒素超標時導致母豬在肝臟積蓄性中毒,表面上母豬沒有明顯癥狀,然而母豬通過母乳水平傳播給仔豬,造成仔豬發(fā)生中毒性肝炎或多器官衰竭和中毒性腹瀉,而且后果是不可朔的,會導致大批次仔豬死亡,且發(fā)病時間長。發(fā)病季節(jié)多在新玉米上市后的幾個月,還有在麩皮易變質的悶熱潮濕的季節(jié)。霉菌毒素蓄積在母豬乳汁中,但母豬不表現出癥狀,僅表現為哺乳仔豬吃乳后即引起腹瀉、嘔吐。癥狀表現為排瀉物呈油光狀,白色糞便,嘔吐物呈凝乳狀。并有嘔吐癥狀(所以有時懷疑是偽狂),先拉黃色稠粘稀便,后期拉水樣蛋清樣水便,病程在2~5 d整窩死亡。仔豬死亡率高,母豬、斷奶豬、育肥豬無癥狀。
針對這些病因采取以下幾種方案,在臨床上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1.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飼喂預防性藥物,增強機體抵抗力,加強環(huán)境控制,提供舒適的環(huán)境,減少應激反應。仔豬怕冷,受涼易腹瀉,因此寒冷天氣要保暖防凍,可將250W的紅外線保暖燈掛在保曖箱上,勤換墊草,保持欄舍清潔、干燥。在腹瀉流行季節(jié)采取措施做好防寒保暖特別是仔豬臥地休息時不讓腹部受涼減少腹瀉發(fā)生。結合各種病原,病因,對癥治療。平時做好預防工作,可在飼料中投氟苯尼考和50%黃芪多糖?;蜷L期在飼料內添加補益性中藥益生菌,加強飼養(yǎng)管理,避免溫差變化,較大的溫差變化容易誘發(fā)細菌性、病毒性腹瀉。
2.培養(yǎng)健康豬群,增強抵抗能力,做好病毒病的免疫工作。加強免疫接種和驅蟲工作,對免疫失敗的豬采取適當的綜合治療措施。
(1)對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藍耳病要按程序進行免疫,在每年的秋末、冬、春季進行免疫。對偽狂犬進行不同毒株的高效偽狂犬疫苗免疫效果較好。母豬分娩前按免疫程序分別接種K88-K99大腸桿菌基因工程苗、魏氏梭菌苗、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lián)苗、輪狀病毒病疫苗、偽狂犬病疫苗,藍耳病疫苗,使母豬產生相應的免疫抗體。仔豬通過吮吸初乳,獲得母源抗體的保護,防止細菌性腹瀉和病毒性腹瀉的發(fā)生。斷奶仔豬還要接種仔豬副傷寒苗;母豬進分娩欄前要驅蟲,防止蟲卵污染欄舍感染仔豬,可用地克珠利或球痢靈驅除球蟲,用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驅除線蟲。用三氮脒、土霉素、或中藥預防附紅細胞體病,保持欄舍清潔衛(wèi)生。
(2)分娩母豬進欄前,產房要徹底清洗、再用3%的燒堿水溶液潑灑消毒,將欄內的微生物、蟲卵消滅掉;母豬進入分娩欄、用0.1%高錳酸鉀水溶液擦洗母豬腹部、乳房、后軀、四肢,把母豬身上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除掉。欄舍還要定期消毒。
(3)科學飼養(yǎng)保健康,改善母乳品質,調整日糧配方,改善飼養(yǎng)方法。
母豬泌乳量多少與哺乳仔豬育成率及斷奶仔豬體重關系密切。因此對泌乳母豬應實行高水平飼養(yǎng),不限量飼喂或自由采食,避免母乳中的營養(yǎng)過濃或過稀導致的腹瀉。在哺乳初期和后期,這種腹瀉一般不會造成仔豬死亡,仔豬會自痊愈,但影響仔豬的生長。只要調整飼料配方或母豬飼喂量,不僅可以提高母豬的泌乳量,促進仔豬生長發(fā)育,而且能減少母豬泌乳期失重,有利于母豬斷奶后正常發(fā)情配種。
調整階段性日糧營養(yǎng)水平,減少過敏原料添加,改善配方。防止保育仔豬以日糧抗原過敏、斷奶、飼料突然變換、寒冷、環(huán)境應激等非傳染性因素引的腹瀉。
剛斷奶仔豬改善飼養(yǎng)方法增加飼喂次數少喂勤添以免仔豬饑餓暴食造成的腹瀉發(fā)生。
3.針對免疫失敗,或沒有免疫的豬一旦出現腹瀉可以采?。海?)對未發(fā)病的待產母豬,在產前48 h注射(α+γ)干擾素(按說明書用)、土霉素注射液(按說明書用)。(2)對已發(fā)病仔豬,給母豬、仔豬分別注射(α+γ)干擾素(按說明書用),土霉素注射液(按說明書用);連用3 d。(3)對偽狂犬引起的腹瀉要用高效偽狂犬活苗肌注1~2頭份,并用高能量的乳化脂肪粉灌服有一定的療效。
4.細菌性腹瀉病做好大腸桿菌、魏氏梭菌的防疫。對已發(fā)病的仔豬,肌注對大腸桿菌敏感的藥物,如喹諾酮類、氨基甙類、土霉素注射液(按說明書用);輕者1次,重者2~3次,1次/d。
5.對寄生蟲(球蟲、附紅細胞體、蛔蟲等)引起的腹瀉,可用抗球蟲藥、殺滅附紅細胞體的藥物(如三氮脒)驅蟲藥注射或口服即可。
6.霉菌毒素引起的腹瀉(又稱肝源性腹瀉)是霉菌毒素蓄積在母豬乳汁中,但母豬不表現出癥狀,僅表現為哺乳仔豬吃乳后即引起腹瀉、嘔吐。然而這種病情發(fā)生時會與豬場存在的其它病原體繼發(fā)或混合感染,這就更增加了臨床診斷的困難和難度。該病不是少數乳仔豬發(fā)病,而是所有同一批次的飼料的豬發(fā)病。治療仔豬中毒性腹瀉目前在母豬的體內解毒的方案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是要立即停止使用霉菌毒素超標的原料,母豬懷孕中后期改玉米型日糧為小麥型日糧。用黃連解毒、VC、抗菌肽、葡萄糖酸(葡萄糖氧化酶)等產品解除毒素。
7.仔豬腹瀉很容易引起脫水,導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引起酸中毒,最終機體衰竭死亡。脫水仔豬的癥狀為眼窩塌陷。對于脫水仔豬要進行補充電解質。方法為:仔豬腹腔補液10 ml(腹腔注射到于豬體溫相同的0.9%氯化鈉注射液或復方等滲氯化鈉注射液10 ml??诜a液鹽50 ml/kg。配方為氯化鈉3.5 g,碳酸氫鈉 2.5 g,氯化鉀 1.5 g,葡萄糖 20 g,加涼開水 1 000 ml),3 ~ 4次/d,以眼窩塌陷恢復為止。
豬場腹瀉病尤其是仔豬腹瀉防控是一項系統(tǒng)工作,涉及到管理防制,應加強管理制定綜合措施。把控好了飼料原料,調整日糧營養(yǎng)水平,飼喂階段性全價營養(yǎng)日糧,控制好內外部環(huán)境,培養(yǎng)健康豬群特別是繁殖母豬群免疫水平的提高是防控中的重中之重,才能真正的主動安全解決仔豬腹瀉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