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了了
幼時懵懂,以為在我世界里的大人,一生下來就是他們那個年紀(jì)。老人家就是老人家,喜歡熱鬧愛聊天;壯年就是壯年,嗓門大,愛跟小孩子開玩笑;大姐姐就是大姐姐,頭發(fā)烏黑惹人羨慕;而我就比較慘,一生下來就是小孩子,什么也不會,只能盼著奇跡出現(xiàn),有一天突然變成大人。
這些荒誕的想法,在一年年的成長中慢慢被常識取代,然而奇怪的是,我仍一直以為父母從來就是父母。我已經(jīng)完成了小時候期盼的神奇變化,而在這漫長的歲月中,29歲的父母、36歲的父母、45歲的父母和50歲的父母,在我印象里竟然沒有多少不同。他們的自我定位始終是父母,不管他們做怎樣的人生規(guī)劃,永遠(yuǎn)自覺地把父母的角色擺在第一位。
倏然想起,我仿佛從未好好審視過他們,直到我慢慢接近他們生我養(yǎng)我時的年齡,才恍然發(fā)現(xiàn),子女與父母相遇、重合的那段歲月,正是父母的黃金時代。他們也曾像我一樣年輕,有無限的可能性,但自覺不自覺間,他們放棄了太多。在這大好時光中,父母只做了父母,我不免為他們覺得可惜。
我的父母不像同齡人那么幸運,他們工作只是為了生計和子女。而自從有了我和弟弟,為了給我們更好的教育和生活,他們加倍壓榨自己,舍棄了所有享樂或偷懶的喘息。他們本可以不讓我轉(zhuǎn)學(xué),這樣就能省去一大筆借讀費;可以不讓我上私立初中,這樣就能省去一大筆贊助費;也可以讓我住校,省去早晚照顧我的辛勞。
可他們都沒有那么做,而是一再省儉著自己的用度,盡力呵護(hù)著我。于是,從早到晚,年復(fù)一年,從20多歲到50多歲,高強度的勞動一直在持續(xù),并占據(jù)著他們生活的絕大部分。
他們的夢想是滿足我們,而我們擁有太多他們舍不得擁有的東西。吃穿用度不用說,甚至連他們的喜好與夢想都為我們讓步。媽媽雖然不情愿我老愛往外面跑,但最后還是會同意我去旅行,并在旅途中不斷加碼路費,給我支持。我想,她還是心疼旅行這種“不必要的”開銷的,所以才總說出去玩除了累什么都感受不到。但我知道她自己也喜歡出門,不然也不會偶爾外出,去趟火車站都要發(fā)朋友圈。
他們的生活圍繞著我們轉(zhuǎn)。本以為等我們長大自立,他們就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可在他們眼里,孩子的事情怎么會有盡頭呢?戀愛、買房、買車、生孩子,這些本屬于兒女自己的事,也全都成為父母的事。即便我工作后自食其力,他們依舊圍著我轉(zhuǎn)。
那么,他們的人生和夢想究竟是什么?
我知道,還有無數(shù)父母與我的父母一樣,永遠(yuǎn)事事以子女為先??晌艺娴牟幌肽銈冞@樣辜負(fù)自己,辜負(fù)青春與生命的意義。承受了巨大恩惠的我們,怎么可能不明白你們的付出?讀書時代,我捧著各種獎狀證書回家,好讓父母明白他們的犧牲是有回報的。找工作,也盡量考慮父母的意見。當(dāng)我越來越想去尋找自己的人生道路時,也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我們的生命是如此緊密相連,而每打破一種與他們的聯(lián)結(jié)都令我感到愧疚,于是止步或后悔。
爸爸媽媽,如果你們不去夢想,我該怎么去夢想呢?如果你們不擁有自己的人生,我又該怎么去擁有自己的人生?青春時代的貪玩與莽撞,壯年時的成熟與擔(dān)當(dāng),老年時的輕松與可愛,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如此美好,給自己留下一方空間吧。用對自己的愛和疼惜,滿足和縱容,堆積出你們自己的存在吧!
我很喜歡一個故事:有個幸福的女人,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但她在家附近的旅館訂了一個房間,每天都要花點時間去那里,與自己相處。在親密關(guān)系中,我們常常義無反顧地失去自我,父母對兒女更是如此。真心地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建設(shè)出自己的心靈空間,裝滿自己的喜好與夢想,別因為我們辜負(fù)了青春和人生的意義。
(摘自勞動報網(wǎng)2018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