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璐
已婚十年,我一直都在觀察、體驗和思考著令我們痛并快樂著的婚姻。毫無疑問的是,正是由于婚姻出現了問題,才造成社會上如此大面積的“恐婚”和“離婚”現象出現。有的人不再信任婚姻,也不再信任伴侶。面對婚姻,似乎每個人都慌不擇路地拼命抓住自己唾手可得的一種方式──或閃婚閃離,或堅持不婚,或正在婚姻中窒息。但總的來說,這些狀態(tài)都不是那么幸福美滿。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失去了社會關系,人只是一個動物。請思考一個問題:“既然此生為人,那這個世界上誰是你最重要的人?單選題:孩子,父母還是伴侶?”在國內,答案總是驚人的相似:沒有孩子的人,選父母;有孩子的人,首選孩子,然后是父母;而選伴侶的人,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乍一看,這是我們受到了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畢竟中華五千年文明,“孝”是我們人為設定在社會中的第一情感秩序。我們人為地把父母關系和夫妻關系對立起來,所以,如果我們先選伴侶而非先選父母,就會產生罪惡的背叛感。
20世紀80年代,有個跨國公司針對全球中層及管理者做了一次調研,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有一天,你的父親和兒子同時掉水里,你先救誰?”當時在國內,絕大多數人都選了“父親”,因為父親于己恩重如山,而兒子沒了,還可以再生一個。
可今天,毫無疑問選“兒子”的比例會大大增加。這個例子表明,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改變的。經濟發(fā)展是推動整個社會前進的原始動力,當社會發(fā)生了變化,勢必每個人都會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認知。
我們中國人表達感情比較含蓄,向來都有一種心中有話嘴上不說,一定要讓對方自己明白才算是高級愛的特質。與嫌棄自己的婚姻伴侶互懟,起初看起來像是一個秀恩愛的游戲,可深聊下來,發(fā)現說的竟然都是掏心掏肺的真話。大家都說:“除了父母,誰能夠終生不渝地愛你?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庇纱丝梢姡蠹覂?yōu)先選擇父母和子女,更深層的原因是對婚姻失望,對伴侶不信任,不敢付出,害怕受傷,無法和伴侶建立起長期穩(wěn)定的親密關系,只能心灰意冷地失望和放棄。
與父母、與子女,我們擁有今生確定不會改變的血緣關系。而在能夠把財產清算清楚的今天,維系婚姻關系的根本變成了情感,這種看不見摸不著,可能重如泰山,又可能隨時輕如鴻毛的東西。那么,苦心竭力地把自己的人生秩序建立在絕對的血緣關系上,真的會讓個人更幸福,會讓社會更和諧嗎?
要知道,血緣關系的主旨是迭代的傳承,我們與父母、子女并不是一代人,父母終將老去,停留在某地,無法再伴我們前行,而我們也終將停留在某地,目送孩子遠去。父母或者孩子,他們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我們與他們僅僅相伴走過漫漫人生路的一段。
在人生中,把血緣關系提升到絕對第一秩序的結果就是,非常容易混淆界限感,終身都要時刻面對不可逾越的分離恐懼。不敢窮,不敢死,不敢遠嫁,在不如意的委屈中失掉了自己。
而其實,在漫長坎坷的人生中,一直占著主導位置的是夫妻關系,兩個人共同筑建彼此的人生,相互陪伴,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如果說人生是一個一個套在一起的圓形漣漪,那么,唯一不用血緣來維系的夫妻關系,才是在這三代人生組合的漣漪里最中心、最重要,也最根本的一環(huán)。
在我看來,今天大多數人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其實只有一點,那就是混淆了自己的感情和意愿,沒有分清主次和建立正確的人生秩序,導致自己的人生亂成一團。
在我剛成為母親的一段時間里,每次坐飛機我都非??咕馨踩菔局械囊粋€提示:當氧氣面罩脫離,大人要先給自己戴上氧氣面罩,再去幫助旁邊的孩子。當時我覺得,既然情況危急,那肯定要先給孩子戴好面罩啊,否則孩子暈過去,或者腦缺氧導致損傷,該怎么辦?
而今天,在我做了母親9年以后,可以冷靜而客觀地審視這個問題。我非常詫異,當年的我怎么會有那種近乎“愚蠢”的想法?先給孩子帶上氧氣面罩,萬一成人因為缺氧導致手腳無力而無法自己帶好面罩,可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幼小的孩子又幾乎無法幫助大人戴上面罩。那么在接下來的危難中,沒有成人保護的孩子能獨自活下去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在生死之間,先給自己帶面罩,再給孩子帶,這個看起來“自私”的秩序,卻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孩子。
我愛我的孩子,如果真的有一天,救生艇上只剩下一個人的位置,我一定會讓給我的孩子。但前提是,我需要盡最大的努力把孩子送上救生艇。
世界上許多事情,如果不從全局出發(fā)明確自己想要的結果,就確定主次和步驟,其結果極有可能就是:錯過時機、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一個正常、普通的婚姻里,至少包括三代人:父母,伴侶和孩子。長期生活在爭吵、拉鋸戰(zhàn)、漠視和冷戰(zhàn)中的孩子,就會滿身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對孩子最大的富養(yǎng),根本不是錢,而是父母之間幸福默契的親密關系,這從來都是比金錢更難擁有的東西。
如果沒有良好的夫妻關系,大抵也不會有良好的親子關系。今天的父母們最大的焦慮就是,覺得孩子沒有讓自己放心的能力,而這種觀念會帶來互相傷害。一方面,父母們常常會對孩子有一種期望大于現實的幻想,給孩子帶來壓力。另一方面,經濟上入不敷出,生活中無法建立起深度的親密關系,承擔不起自己的人生,處處指望著父母來幫忙的子女,又如何能夠說服父母放心地去安度晚年?
大千世界,重重難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分清主次緩急,建立秩序。只有首先建立良好的夫妻關系,才能給孩子一個溫暖有愛的家,才能向父母證明自己有掌控人生的能力。
這個世界中,所有的關系都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的單向用力。我們愛孩子,也愛父母,可愛他們的最好途徑,就是先重視自己的伴侶。無論丈夫之于妻子,還是妻子之于丈夫,都要把對方放在自己的第一秩序。
多少潰不成軍的婚姻,都是錯在秩序的混亂。夫妻關系才是人生穩(wěn)定和幸福的第一秩序,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道理,而不是主觀盲目的感情。
(摘自中國經濟網2018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