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陳姨和老公離婚了。剛剛把高中畢業(yè)的孩子送進大學,陳姨就提了離婚,一刻都不想耽誤。
鬧到如今這個地步,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應該怪她老公那張嘴:做菜咸了,他會說:“這鹽是不用錢的嗎?你怎么往死里下,不賺錢不知道錢多難賺。”兒子成績不好,他會說:“這不會讀書的德行,真是像極了你那沒文化的媽。”甚至是陳姨生病時,他都會說:“讓你坐在家里什么事都不用做,還能把自己搞生病了,真是賠錢玩意兒?!眱删洳浑x罵,三句不離吼。一開始,陳姨還以為是老公工作壓力大,無處發(fā)泄,才會這樣跟自己說話,想著忍著忍著也就過去了。后來時間長了,發(fā)現他不但不改,反而變本加厲。最后失望積攢多了,心也就涼透了。
婚姻本身就是一地雞毛,一旦其中有一方不能好好說話,反而給你添堵,那這段婚姻就沒有幸福可言,更沒有繼續(xù)下去的必要了。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明白好好說話在婚姻里有多重要。
《我們仨》中,楊絳先生就描述了一段她和丈夫錢鐘書的對話。楊絳在醫(yī)院生小孩,錢鐘書說自己在家里“干了壞事”。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錢鐘書說:“墨水呀!”楊絳安撫他,說:“墨水也能洗?!被丶液箦X鐘書把臺燈弄壞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卞X鐘書又放心地回家了。想想楊絳先生也是好脾氣,這情況要是換成別的夫妻,真的會大發(fā)脾氣的吧。但楊絳先生知道既然都已經發(fā)生了,生氣也無濟于事,還不如好好說話讓他安心。一個傻乎乎,一個肯包容,他們就這樣相互扶持,相互包容,走過了長久又幸福的婚姻。我想,這就是最大的溫柔和浪漫了吧。
夫妻之間,其實就應該像楊絳和錢鐘書這樣,少一些相互責怪,多一些理解和換位思考。比如:能說“對的”,就別說“你說呢”;能說“我不知道”,就別說“我怎么知道”;能說“沒關系”,就別說“那你還想怎樣”……畢竟,這一輩子,陪伴你最久的就是你身邊那位了,如果連基本的好好說話都做不到的話,未來幾十年的困難和矛盾可想而知。
前兩天,小侄女來我家做客,拿著我的鏡子照了很久,悄咪咪地問我:“姑姑也覺得我又丑又笨嗎?”聽到這話的時候,把我嚇了一跳,一邊抱著她,一邊安撫她說:“你怎么會這樣認為呢?你一點都不丑哦,你是最可愛的小女孩呢?!背燥埖臅r候,我才明白過來為什么孩子會這么想自己。飯桌上,表嫂對小侄女各種不耐煩和指責:“這么大了,還能吃得到處都是,那張嘴那么大,怎么就兜不住米飯呢?”“吃菜還挑三揀四的,你要是學習也能這么精明就好了啊?!?/p>
想想平時的表嫂,明明就很疼愛自己的女兒,多貴的衣服都舍得買,多好的餐廳都舍得帶她去,卻獨獨在嘴上不能“放過”孩子。當我們提醒她不要這樣跟孩子講話的時候,她卻毫不在意地說:“我不是在罵她啊,我這不是開玩笑嘛。再說了,孩子就得多說一說,她才會改啊。”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里面提到:“小孩是不會區(qū)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于自己的話,并將其變?yōu)樽约旱挠^念?!睍r至今日,仍有父母奉行“打擊式教育”,殊不知,這種方法并不能達到“為了孩子好”的目的,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經常被父母打擊的孩子會極度自卑,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無法自拔。嚴重的,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走上極端的道路。
經常被父母夸獎的孩子,則會表現得越來越出色,就算不獲得多好的成就,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梁啟超在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他對待家人態(tài)度溫和,更從不吝惜對孩子們的夸獎和鼓勵。有一天,次女梁思莊因考試只得了16名而沮喪,梁啟超卻安慰女兒: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能在37人中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努力便好了。在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良好家風中,梁啟超9個子女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成就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話,成為近代史中的家教典范。
在孩子心中,父母幾乎就是他們的全世界,是他們最重要的人。我們隨口說出的一句話,一個評價,對于他們來說就是緊緊貼在身上的標簽,即使你忘了,孩子也會記得清清楚楚。
最后,和大家分享《請停止無用社交》一書中,歸納出的好好說話的秘訣:
第一,去贊揚和感謝,不要覺得理所當然
我們容易把親密的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不吝贊揚,不忘感謝,才能讓生活充滿小確幸。
第二,去鼓勵和肯定,不要譏諷和嘲笑
開玩笑、吐槽都要注意分寸,不要把刻薄當成幽默。
第三,去商量和建議,不要支配式溝通
即使是相互熟悉的人,也不會喜歡對方頤指氣使,指手畫腳。
第四,去走心地回應,不要敷衍了事
“可能吧,也許吧,都可以吧?!边@些都是表面上的對話,并未做出真正回應,給出明確性的走心的回應,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正在被重視。
第五,產生分歧,
不以抱怨的方式讓對方改變
可以表達不滿,但不攻擊個人,要實事求是,而不是充滿情緒性的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