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萊
致孔丘先生:
“它不久就要化作泥,但它留得一刻,還要發(fā)一刻的聲響?!?
這是我們時代的一位詩人對于落葉的評價。您正面臨的是來自兩千多年后的一次叨擾。今日我想與您所論的河流的一生,正如上面那片要發(fā)出最后一刻聲響的落葉。這是一條河流的選擇。
一年前,我有一次夜晚去尼山,在后山上發(fā)現(xiàn)了一條孱弱的小河,趁著夜色的護佑,它跌跌撞撞地朝圣水湖飛奔而去。它爭分奪秒,膽戰(zhàn)心驚,因為一旦陽光開始普照,它單薄的身軀就將面臨被蒸發(fā)的險境。我想如果有人愿意伏在地上聽取它的心聲,也許能聽到它急促的嘆息。蠻橫的巖石擠壓它的身軀,讓本來便瘦弱的身軀更顯佝僂,沿岸的野草悄悄將自己的根伸去,試圖去榨取它那本來便虛弱的生命。2
可有意思的是,它沒有停下。先生,您是能從露珠中窺探到宇宙中的智者,而您從我所描述的這條孱弱的小河身上又看到了什么呢?
從您逝去,霜雪已千年。于我而言,這條小河是游歷六國欲展宏圖的您,是易水上不復(fù)還的荊軻,是戰(zhàn)死在遙遠的地中海盡頭的阿喀琉斯。
有些極端理性的社會學(xué)家把這種奔向遠方的情懷描述成一種需要,一種社會發(fā)展與個人生存的需要。我試圖用剛出生的稚子的思想去看岳陽樓上的悲思,用哲學(xué)未出現(xiàn)前的淳樸去看諸葛廬的寂寞。這些河流奔向遠方的意義何在?這似乎已經(jīng)不僅是個人的意義,更是整個人類的意義。
遠方是一個未知,是我們不可抵達的盡頭。當(dāng)一個人能與今天不同,他才是有意義的。人類脆弱的生命,就像一根葦草。如果一個人只是停留在原地,而不向前進發(fā),他便只能是一根葦草。
從奴隸社會到現(xiàn)代,從地中海到中原大陸,從遙遠的耶和華到普度眾生的神佛,人們一直試圖弄清楚世界的本質(zhì),試圖抵達世界的盡頭。葬身于陌生的亞洲小島的那位擁抱地球的勇士,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地球是圓的”。他在世界面前,只是一滴從葉子上滾落的水珠。而所有水珠結(jié)合在一起,匯成了人類艱難的河流。3
西方的神話故事中總是閃爍著宿命的影子,奧德修斯注定二十年難歸故鄉(xiāng),卻依舊踏上了前往特洛伊的甲板;奧丁看到了諸神的黃昏,也依舊建造了供養(yǎng)英雄的神殿。正如臥龍從出山起便知自己是不可為而為之;李贄橫眉怒起,非要向遠方眺望,哪怕是要他摔得粉身碎骨,要他從封建禮教的懸崖跳下。人類就如我在月下所見的那條小河,奔騰不已,即使知道途中也許會被污泥所埋、沙石所阻,自己也總有一日會干涸在前往遠方的路上。只有一句話能評價它:恐懼蒸發(fā),卻又向太陽奔去。
一生太短,想要曉窗聽雨,閑敲棋子;想要沙場崢嶸,塞外彎弓;也想要山水游行,佳人在側(cè)。但從來不忘記往遠方走去,哪怕前面是懸崖,也不茍且于有限的世界。羨慕陶潛的悠然自得,但更佩服劉夢得致力改革,向萬木春而去的勇氣。欣賞“竹林七賢”的傲然才氣,但更感懷“建安七子”的亂世志向,志深筆長。4
前途未卜,遠方不一定是光明,但如果不敢向太陽接近,沒有人能知道陽光的溫度。
揚之水,難阻寸步,白石皓皓,歸去遠煙中。
月下小河,其向遠方,千年遐思,與君同說。
1 以劉半農(nóng)散文《落葉》中的一句話開篇,不落窠臼,意蘊深遠。且能牢牢地抓住讀者的閱讀心理,讓人忍不住揣測——作者想與孔夫子探討的是怎樣的話題?
2 這一段描寫生動細致,入木三分,不但真實地再現(xiàn)了這條孱弱小河的境況,“爭分奪秒”“膽戰(zhàn)心驚”等成語的運用也恰到好處地寫出了作者心中的憂思。
3 富含哲理的文筆,高遠曠達的立意,使得這篇文章?lián)碛谐康钠肺?、不凡的氣度,也具有了打動人心的力量?/p>
4 本文所選用的人物素材十分典型,足見作者對哲學(xué)、對中國歷史與西方神話都有相當(dāng)?shù)牧私?,其閱讀的廣度顯現(xiàn)無疑。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