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英
(廣東醫(y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 東莞 523808)
“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1]。作為社會精英的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受到政府、教育界、甚至整個社會的關注。只有弄清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內涵、結構、生成動力等根本性的問題,才能正確認識當前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的癥結,才能采取更有針對性、更有力、更有效的措施促使大學生文化自信生成。
關于文化自信的定義,學界已有較多討論并基本達成共識。如云杉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盵2]強調了文化自信是一個群體對自身文化的態(tài)度與信念。劉士林認為文化自信“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現(xiàn)實性的文化生命機能,是人類社會實踐在個體生命內部建構的高級文化結構,也是人類主觀能動性和文化創(chuàng)造性的具體表現(xiàn)”[3]。從更深刻的哲學角度探討文化自信在個體層面的內部特征、內在結構。而邱柏生提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對身處其中的作為客體的文化,通過對象性的文化認知、批判、反思、比較及認同等系列過程,形成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確信和肯定的穩(wěn)定性心理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堅定信念和情感依托,以及在與外來文化的比較與選擇中保持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可與信賴?!盵4]從文化自信生成過程及機制、文化自信的特性、外在表現(xiàn)等方面來闡述文化自信的概念。同時邱柏生提出“文化自信是一種基于理性認識之上的精神成熟度表現(xiàn),因此自信絕不是自大,而是一種文化上知己知彼的高度自覺”[5]。把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相聯(lián)系,提出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覺為基礎,是個人或群體精神成熟的表現(xiàn)。
那么大學生文化自信指什么呢?首先要明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主體。文化自信的主體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一個小群體,或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所有民眾組成的大群體。一個群體的文化自信最終要落實到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文化自信上。只有群體中的個體具有文化自信,才能形成群體的文化自信。群體文化自信是個體文化自信的集合,而個體文化自信是群體文化自信的有機組成部分。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主體是大學生群體,主要指中國的大學生。但具體考量時,還是要落實到每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上。其次要考慮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客體,即對什么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對自身所在群體文化的肯定性的認知與評價。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客體主要指中國文化,包括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后,自信的表征是什么?自信本質上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對事物的一種先驗信念,相信其優(yōu)秀、相信其價值、相信其功能,并表現(xiàn)在自己的言談舉止中。文化自信是對某種文化持肯定態(tài)度,并表現(xiàn)為積極的文化行為。綜合以上幾方面可知,大學生文化自信指大學生群體對自身所處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持積極肯定態(tài)度,并給予正面評價和積極的文化行為。對于大學生個體來講,文化自信是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內在構成。
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一個多層次結構,包含四個方面:一是文化認知,二是文化感情,三是文化個性,四是文化行為。
文化認知是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的熟知程度及其評價。對自身文化的評價與熟知程度不成正相關關系,熟知不一定就會是正面評價,而陌生也不一定就會有負面評價。熟知并看重文化的優(yōu)點則評價正面,而熟知但看重文化的缺點則評價負面。文化認知可分為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感性文化認知一般是通過感官、生活經驗、風俗習慣等獲得的對中國文化的表淺認識;理性文化認知是通過系統(tǒng)學習、深入洞察、比較反思而獲得的對中國文化的內涵、本質、歷史、優(yōu)缺點及其邏輯理路的認知,是對自身文化更深層、更透徹的認識。對自身文化熟知意味著感性認識和理性認知都較多;而對自身文化不熟知意味著感性認知較多,理性認知不足。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對自身文化熟知并給予積極評價基礎上的文化態(tài)度。如果對自身文化不熟知卻給予積極評價所產生的“文化自信”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虛假的或不堅定的文化自信。因此在文化自信結構中,文化認知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認知正確則文化自信的大廈牢固,認知不正確則文化自信可能動搖或崩塌。
文化感情指對中國文化的情緒。文化感情可能是愛好、有興趣、自豪等積極的感情,也可能是鄙視、蔑視、厭惡、憎恨等負面的感情。文化感情以文化認知為基礎。對自身文化評價正面,其感情是積極的;如果對自身文化評價負面,其感情是負面的。一般來說,文化認知發(fā)生變化,文化感情也會發(fā)生變化。建立在理性認知基礎上的文化感情比較牢靠,而建立在非理性認知基礎上的文化感情容易發(fā)生變化。對自身文化具有積極的感情,則是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對自身文化帶有消極否定的感情,則是文化自卑的表現(xiàn)。因此文化感情是文化自信結構中的情緒性構成要素。
文化個性指存在某種文化印記的個人性格特征。文化個性主要由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準則、行為規(guī)范、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構成。文化個性是建立在對中國文化理性認知基礎之上,并對中國文化產生積極感情,進而運用中國文化形塑自己所形成的文化人格。一個人的文化個性一旦形成,具有穩(wěn)定性、長久性、堅持性等特點。具有文化自信的大學生其文化個性具有顯著的中國文化烙印。文化個性是文化自信結構中最核心的部分。
文化行為指大學生言談舉止中表征的文化偏好或行動的預備傾向。文化行為可能是肯定、傳承、傳播、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的積極行為,也可能是詆毀、誣蔑、否定中國文化或中國歷史的消極行為。一般情況下,大學生的文化行為與文化認知、文化感情、文化個性是一致的,但現(xiàn)實中也存在文化行為與文化認知、文化感情相背離的現(xiàn)象。文化認知、文化感情、文化個性是文化自信內在于人的心理、態(tài)度、品格,而文化行為是文化自信的外顯。文化自信不僅是人的一種內在品質,更是主導積極的文化行為的內在因素,最終要表現(xiàn)在大學生有關文化的言行舉止中。
在文化自信的結構中,文化認知居于根基地位,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文化感情建立在文化認知基礎之上,是文化自信結構中的情緒性構成;文化個性是以文化認知和文化感情為基底而形成的文化品質、個性特征,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而文化行為居于文化自信的外圍,是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現(xiàn)。因此,大學生文化自信結構中包含了大學生對自身文化熟知程度及正面評價,對自身文化的積極感情,穩(wěn)固的文化個性,具有文化偏好的文化行為。
促使大學生文化自信人格形成的動力可分為內部動力與外部動力。內部動力指激發(fā)大學生文化理性認知、產生積極文化感情和文化行為的心理動因及內在需求。外部動力指能夠激發(fā)大學生文化理性認知、產生積極文化感情和文化行為的外在刺激因素及外在動因。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生理需要、精神需要,有個人需要、社會需要。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說,大學生進入大學學習是滿足個人需要,精神需要,即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促使理想自我的實現(xiàn)。理想自我是什么樣的?一般來說,大學生不但有專業(yè)方面的要求,還有對自身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養(yǎng)、行為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即大學生對自身有成才和成人的要求。大學期間,專業(yè)學習主要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具有某種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的人才,而非專業(yè)學習主要培養(yǎng)大學生“成人”。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是大學生思考的重要問題。
大學生對自己的“成人”思考有其方向性,即成為中國人。中國文化作為一種群體文化,其文化價值向上發(fā)展以通達類價值,向下發(fā)展以通達個體價值[6]。受中國文化熏陶而化成的每個中國人身上都彰顯著中國文化的價值、智慧、神韻,都表征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價值取向,都銘刻著中國文化的精神標識。大學生要成人,成為中國人,就需要主動自覺地運用中國文化陶冶情操,提升品性修養(yǎng),塑造文化人格,培養(yǎng)文化氣度。大學生成人成才的需求是激發(fā)大學生學習和接受中國文化、自覺建構自身內在文化結構,促生文化自信的內在動力。
文化情感的需求是促使文化自信產生的重要內在因素。激發(fā)文化自信的文化情感主要有文化歸屬感、文化認同感、文化使命感。
文化歸屬感指一個人自認為自己受到某種文化的影響,從而認為自己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屬于某種文化。人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既有自然生命,也有文化生命,而一個人成長的文化環(huán)境造就了其文化生命,因此也就規(guī)定了其文化歸屬。文化具有民族性,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形式下,文化也在一定意義上具有國別性。因此一個人的文化歸屬主要指作為文化載體的個人歸屬于某一民族文化或國家文化。但有文化歸屬不一定會產生文化歸屬感。后殖民時代,殖民國家的文化對原殖民地人民的文化歸屬感依然產生著一定的影響。如香港和臺灣有些人并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在文化上沒有文化歸屬感。但在非香港和非臺灣人看來,他們就是中國人,他們的文化屬于中國文化。因此具有現(xiàn)實的文化歸屬并不一定產生文化歸屬感。沒有文化歸屬感很難說會產生文化自信。文化歸屬感是文化自信產生的重要內在動力之一。
文化認同感指基于對自身文化明確知了而認可其中蘊含的價值理念、審美觀念、理想信念等。一個人尋求文化認同感是為了給自己定位,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與群體歸屬。因此文化認同感與文化歸屬感密切相關。具有文化認同感的大學生會產生文化歸屬感,而對自身文化沒有認同感的大學生難以產生文化歸屬感。沒有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意味著個人的靈魂難以安頓,生活比較迷茫,精神世界比較空虛,難以生成文化自信。在文化多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今天,文化認同感往往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比較過程中產生的。在過去世界各國人民相對隔離的年代,一個人一生可能只接觸一種文化,只有一種選擇,談不上文化認同不認同。當今世界聯(lián)為一體,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鋒,自身文化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其他文化面前暴露,迫使個人對自身的文化的價值觀、審美觀、世界觀等作出判斷和選擇,同時也出現(xiàn)了文化認同或不認同問題。大學生認同中國文化意味著肯定中國文化的價值和前景,意味著對中國文化充滿信心。
文化使命感指大學生具有自覺自愿承擔文化傳承、文化傳播、文化創(chuàng)造的歷史責任的意識。大學生的文化使命是與大學的文化使命密切相關的。大學的使命最終由人來承擔,承擔的主體是大學培養(yǎng)的人才,即大學生。文化傳承不但自己要通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精髓,而且要將之傳之后人。雖然文化的載體可以是書籍、器物、制度、民間傳說等,但人依然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中國燦爛的文化正是通過歷代的中國人傳承下來,從而成為世界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大學生是社會精英,無疑是文化傳承的主要力量。文化傳播指人際之間以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單向交流。文化交流強調文化主體之間以平等的方式進行文化方面的互通有無,而文化傳播強調文化信息流動的單向性。大學生進行文化傳播就是以我為主,以中國文化為本,宣傳弘揚中國文化。文化創(chuàng)新指在既有文化基礎上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和獨特性的重要保證。任何既成文化如果不創(chuàng)新,都可能為時代所拋棄,為人民所拋棄。文化創(chuàng)新不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拋棄,而是與時俱進。這種與時俱進具有目標性,既為解決中國現(xiàn)實社會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也為維持當今中國社會正常秩序所需,更為中華民族在新時代健康發(fā)展所需,最根本的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為中國人的心靈安頓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7]文化使命感強調的是繼承過去、把握現(xiàn)在、開創(chuàng)未來。大學生不但是文化的繼承者,也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不但是文化的接收者、接受者,也是文化的輸出者、傳播者、創(chuàng)新者。如果說大學生在中小學的受教育過程是不斷輸入文化的過程,那么從進入大學開始,就要學會如何將學習的文化知識進行加工改造再輸出。從客觀上來講,所有的大學生都肩負著文化傳承、文化傳播、文化創(chuàng)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重任,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意識到自身的這種責任與使命。只有大學生認識到自己應承擔文化使命,才能激發(fā)大學生文化認知的積極性和正面的文化感情,也才能為自覺完成文化使命做預先準備,并主動承擔。文化使命感能激發(fā)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生成,而具有文化自信的大學生能更有意識地承擔起文化使命。文化自信與文化使命感呈現(xiàn)相互促進的雙向良性互動。
每一個大學生都承載著家庭和社會的期待。外在的期待可能成為大學生奮發(fā)圖強的壓力,也是大學生不斷成長和進步的動力。而家庭與社會對大學生的成人成才有指向性,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個“有用”隱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符合社會主流道德要求,其思想品德為社會所接納;第二,大學生的個性、習慣符合自身文化特點,能夠融入集體生活,有歸屬感、認同感,并等到社會的認可;第三,大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或國家民族的發(fā)展作出貢獻。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大眾生活方式與習慣是文化的形式。由此可見,家庭的期待、社會的需要發(fā)揮著外在引導大學生成長方向的作用。家庭和社會的期待由外在因素轉化為大學生個人的內在需要,激發(fā)大學生主動學習中國文化,塑造文化人格。家庭和社會期待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外在動因。
大學生對自身文化的肯定態(tài)度如何形成?文化自信不是天生的,是通過主動養(yǎng)成與社會體驗產生與強化的。正是通過主動學習和社會體驗,不斷建構文化認知、培育文化感情、塑造文化個性、引導文化行為,從而生成與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認知是文化自信發(fā)生的前提[8]。大學生的人生閱歷和學習經歷使其對中國文化已經具備一定的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大學期間正是大學生由心智不成熟向成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如果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性認知較多、理性認知模糊,就會對中國文化的評價不確定、不穩(wěn)定,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發(fā)生改變和動搖,難以堅定文化自信。隨著大學生心智的不斷成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通過激發(fā)大學生文化自信內外動力,發(fā)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主動學習和大學教育在文化觀方面的適當引導,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大學生學習中國文化,要在以下幾方面獲得明確認知:第一,要明確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但梳理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脈絡,主要經歷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三個歷史形態(tài)。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在中國古代農業(yè)社會形成的具有獨特價值理念和特點的文化,奠定了中國文化的根基;革命文化是中國近代遭受外國欺凌而產生的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絕地反擊、奮發(fā)圖強的文化,是中國文化在革命時期的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實現(xiàn)國家獨立、人民解放后,在探索現(xiàn)代化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是中國的現(xiàn)代文化??v觀這三種文化歷史形態(tài),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第二,要明析中國文化的圖譜。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顯學,儒釋道三位一體,法家、名家、農家等隱含其中的文化體系;而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吸收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并與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相結合形成的文化形態(tài),其中融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其他文化優(yōu)秀成果。
大學期間,通過中國文化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讓大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發(fā)展脈絡、文化精髓、文化圖譜、價值取向,體會中國文化的特點和強大的生命力,提升理性文化認知,增強感性文化體驗。但文化認知的提升,并不一定產生文化自信。如果過于強調和看重中國文化的缺點,難以生成文化自信。因此大學生在進行文化知識學習時,教育工作者要加強文化觀的引導。
文化觀指通過對自身文化的學習、體驗,以及與其他文化進行比較形成的對自身文化的看法、觀點。對大學生文化觀的引導主要聚焦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認識到中國文化是一種優(yōu)秀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有缺點,也有優(yōu)點。但既有優(yōu)點,又有缺點是所有文化的共性。世上沒有一種文化只有優(yōu)點,沒有缺點。因此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具有獨特優(yōu)勢與優(yōu)點的文化,它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文化記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內容的傳承和當代延續(xù),是被經驗著的、被選擇性保留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它為當代中國人理解、認知世界提供象征意義和文化解釋”[9],中國文字、繪畫、詩歌、戲曲、禮儀、風俗等都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世界的獨特認識和解釋。而中華民族有“如此肥沃的文化土壤、深厚的文化積淀、豐富的文化內容、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理應使中國人為之驕傲和自豪?!盵10]大學教育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所在,并激發(fā)其文化自豪感,進而讓大學生認識到適合中國社會的文化是中國文化,生搬硬套其他文化來改造中國社會是行不通的。第二,認識到中國文化價值觀的普適性。近代中國的坎坷遭遇引發(fā)許多志士仁人反思中國文化,其中有過于夸大中國文化的缺點而抹殺了其優(yōu)點,有過于夸大中國文化的優(yōu)點而忽視其缺點的,當然也有許多人能夠客觀適當?shù)卦u價中國文化,認識中國文化的價值的超越性。中國社會在一百多年來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許多內容與當今社會現(xiàn)實不適應,已被封存在文化的記憶中。但中國文化中的一些理想性價值、道德性規(guī)范、倫理性學說等并不過時,具有超越時空、超越地界的普適性價值。大學教育要引導大學生運用中國文化來塑造大學生的文化人格、修煉自己的品性,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第三,認識到中國文化是我們今天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國世界智慧的源泉。中國文化流傳幾千年而不衰,會在東亞地區(qū)形成“中國文化圈”,彰顯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大學教育要引導大學生一方面深入挖掘隱藏在中國歷史發(fā)展背后的智慧,提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導大學生立足現(xiàn)實,提出解決個人生活問題、國家問題、國際問題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策略和方案。
通過大學生系統(tǒng)學習和教育者的適當引導,可以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生成。但僅僅靠學習和引導還難以堅定文化自信,還需要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文化體驗,發(fā)揮外在強化作用。
通過主動學習和教育引導,大學生對中國文化已形成基本認知,并產生了一定的感情。但由于大學生主體內在因素復雜,往往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參差不齊,對中國文化的感情也有差異。要使大學生的文化認知、文化感情、文化個性、文化行為向社會要求的方向發(fā)展,還需要在社會生活中進行體驗,強化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社會生活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產生的根本源泉。大學生終歸要走向社會,融入到社會群體中。大學生的社會生活就是大學生加入到社會中的文化群體,與文化群體的其他人共同工作、共同生活,進行思想與文化的交流,遵守共同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大學生的社會生活主要包括見習、實習、志愿服務、兼職打工等。在社會生活中,大學生文化個性獲得社會評價,激發(fā)大學生被評價意識,從而發(fā)揮其強化或弱化文化自信的作用。大學生的文化個性得到認可,可增強其學習中國文化的內驅力,強化文化自信;如果大學生的文化個性不被認可,或在社會生活中遇到挫折,其主動學習的內驅力會受到消減,文化自信不會得到強化,反而可能弱化。而大學生的文化個性和文化行為是否與社會主流方向相一致,是否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直接影響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評價。從評價的向度上看,可分為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正面評價是肯定中國文化的價值、內容、形式和前景;負面評價是否定或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內容、形式和前景持懷疑態(tài)度。正面的評價會強化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而負面的評價會對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產生消解作用。由此可知,在社會生活中,大學生的文化個性和文化行為會得到社會評價,而其評價的結果會影響大學生對其所接受文化的評價。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評價對大學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使他們反省自身的教育活動和學習活動。大學的教育者要不斷調整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發(fā)揮積極正面的文化引導作用;大學生則要調整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重構文化知識結構,調適文化個性,重塑文化品格。
從以上分析可知,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不是通過“大學教育與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社會體驗與強化”一個周期可以實現(xiàn),而是要經過“大學教育與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社會體驗與強化—大學教育與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社會體驗與強化……”的循環(huán)往復過程。大學生正是通過學習、體驗的反復過程,才能筑牢其文化根基,形成文化理性認知,產生積極的文化感情,塑造自己的文化個性,進行積極的文化行為,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