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顏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在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國家文化形象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日益凸顯。國家文化形象主要是指國內外公眾對一個國家文化價值理念、文化傳統(tǒng)、文化行為、文化成果等的總體認知與評價。國家文化形象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文化傳統(tǒng)、文化行為、文化實力的集中體現。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精神風貌,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吸收能力和文化創(chuàng)造力,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深,國家文化形象日益成為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手段,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指標。
國家文化形象具有以下主要特征:首先,國家文化形象的整體性。國家文化形象本身具有整體性,它是諸多要素的綜合反映,其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即是指國家的整體文化形象。國家文化形象在表現上具有整體性,是由一系列相關聯的要素構成,公眾心目中的一國國家文化形象,一般不是也不可能是在對各構成要素進行科學分析、全面評估后綜合而成,而總是從自我出發(fā),根據其了解接觸到的情況來認識和評價,最終形成對一國的印象。因而,實際的情況常常是根據對若干要素的綜合甚至憑某一要素就以之代表國家整體文化形象,這種表現上的整體性,使得一國國家政治文化形象常被有意無意地以偏概全,或明或暗地被“標簽化”、“對號入座”。
其次,國家文化形象的主觀性。一方面,既然國家文化形象從本質上講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那么這種反映就有可能與國家客體本來的面貌有所出入甚至相去甚遠,正如“媒體世界”不是“現實世界”的拷貝,國家文化形象也絕非國家實況的全面逼真再現。另一方面,主體不同,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同大眾媒體與媒體世界的差異,同一國在國際傳播中常常顯示出不同側面、形成不同國際形象,表現為國家文化形象的多樣性,而且這些形象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實際情況和環(huán)境情勢而變化。因而國家文化形象就有一個不斷變化、完善、創(chuàng)新的問題和可能。
再次,國家文化形象的客觀性。國家文化形象的主觀相對性并不意味著是隨意反映、任人曲解認識的,相反它是客觀的。一方面,國家文化形象作為一種觀念,它所反映的是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國家客體及由其折射形成的具逼真性的“媒體世界”,它產生并存在于一定的客觀國際環(huán)境中。另一方面,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出發(fā),最終決定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是其內因,國家政治文化形象歸根到底決定于國家客體的綜合真實狀況,能從整體上真正、全面、正確去認識反映國家真實面貌的只有一種。一時的誤讀曲解或美化丑化,并不能否認改變在較長歷史時期內國家政治文化形象與國家本身正向趨同的事實。因此,結合“形象”與“文化”兩個概念,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文化形象的內涵,所謂文化形象,就是指國內外公眾對文化價值理念、文化傳統(tǒng)、文化行為、文化成果等的總體認知與評價。
從國家文化形象的構成要素來說,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文化價值觀。以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為核心的文化,不同于自然資源、軍事、經濟或科技實力等以實物為特征的有形力量,而是一種以思想、成識、精神為特征的、無形的集體認同力和感召力。這種認同力和感召力往往通過思維、語言、道德信仰及人格(國格)魅力等方式顯現出來,其中最關鍵的文化要素是國民士氣。
而國家文化形象中的文化價值觀,主要是指如何對待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兩者之間如何定位的關系。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應該是在繼承和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和汲取世界優(yōu)秀文化,從而確立中國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當代中國經濟發(fā)展奇跡是在中華文化環(huán)境下發(fā)生的,中國經濟發(fā)展歷程與中國現代文化之間必然存在著密切聯系。也就是說,國家文化對于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對整個社會經濟具有導向和不斷提升品位的作用,可以升華人類文化價值觀,營造積極向上的精神,引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方向,明確經濟發(fā)展的終極目標;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具有經濟功能,也是一種極具發(fā)展前景的產業(yè),而且,隨著知識經濟的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日趨壯大并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之一。
因此,價值觀與文化的關系極為密切,它既影響到已有的文化成果的取舍興廢,又影響到新的文化創(chuàng)造的取向和用力的大小。一個文化系統(tǒng)的價值體系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是該系統(tǒng)的體系結構的反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定了該系統(tǒng)的特質和發(fā)展演變方向。廓清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主流價值體系及其所建構的價值觀,對我們民族、國家的文化乃至整體發(fā)展都至關重要。
其二,文化傳統(tǒng)與文化傳承。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方可流長。中華文化根基深厚,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在近現代的歷史演變中,中國文化卻經歷了一百多年的衰落期,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也經歷了幾次較大的演變。自近代一百多年以來,中國學者進行了長期的“古今中西”之爭?!拔母铩苯Y束以來,中國以歷史唯物主義指導文化建設,提出要正確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的精華部分,推進先進文化建設的同時必須發(fā)揚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復興和弘揚民族文化。
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72年已提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2003年公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希望喚醒全世界對以口傳心授為載體的非實物文化藝術傳承的注意,盡量保護各種文化傳統(tǒng)的原生狀態(tài),避免在全球化過程中逐漸消失。
因此,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要著力做好文化遺產的發(fā)掘,特別是對民間文化和民間藝人要多關注,不能以舊城改造的名義,對文化遺產大肆拆毀。而且對文化遺產保護不能僅停留在保護層面,應當與利用、開發(fā)結合起來,實現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性保護,但必須制止過度開發(fā)。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傳統(tǒng)文化傳承成為現代化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應是正確的出發(fā)點。
同時,中國文化作為以儒家文化為主導而融合釋道等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宏大整體,而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曾在“五四”、“文革”期間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批林批孔”運動中屢遭批判。近年以來,在國際上被當作中國文化象征的孔子的地位得到恢復和高度尊重,反映了中國復興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政策導向。
因此,文化傳統(tǒng)與文化傳承作為國家文化形象的構成要素,要求我們大力挖掘文化遺產,提升國家文化形象;同時加大創(chuàng)新力度,繁榮文學藝術,增加中國文化的吸引力;還要積極扶持文化產業(yè),打造文化品牌,增強我國文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其三,文化行為與文化活動。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決定了國家對外政策和文化行為的價值取向,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將會使這個國家對國家利益有不同的界定和認識,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對其國家利益的不同的認識和界定,就使它們的對外政策和文化行為具有不同的價值追求和手段。例如在我國古代,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平文化傳統(tǒng),即使在漢唐鼎盛時期也沒有強行向外輸出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而是采取一種“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態(tài)度與各國和諧相處,這與歐洲的基督教十字軍東征是截然相反的。
而我們在進行國家文化形象傳播時,不僅要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更要讓世界聽懂中國的聲音。國家文化形象傳播是一種跨文化傳播,它以與傳播者文化不同的國外受眾為對象。每個現實的人總是由給定的文化塑造而成,文化不僅賦予他特定的生活方式,還賦予他相應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方式。只有突破橫亙在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這道無形的“屏障”,才能使傳播者的傳播目的在受眾身上得到預期的反應,取得期望的效果,才可以稱得上是有效的傳播。要想達到如此效果,需要具備許多條件,比如不同民族國家間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地緣關系以及文化交流的傳統(tǒng)關系等,它們?yōu)榭缥幕瘋鞑?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但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是傳播者一方能否創(chuàng)制出能夠進行有效傳播的文本,即能否創(chuàng)制出易于和利于受傳者一方理解接受的文本。本文所稱的文本,不限于以文字語言符號構建的圖書作品,還包括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制作傳播的聲像作品、多媒體作品以及以傳播文化形象為目的的各種文化行為和文化活動等。
因此,對于國家文化形象來說,文化行為和文化活動的重要性在于,提高各個文化活動主體遵守價值觀念的自覺性,引導公民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引導企業(yè)遵守游戲規(guī)則、盡到社會責任,成為守法的經營者。
其四,文化成果。從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活動及其成果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類。其中物質文化就是文化凝聚在人類所有改造過的物質當中,即文化的物化,表現文化的實物。它既包括古人的石器文化,也包括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發(fā)明,既包括哲學文學藝術文化產品,也包括科學技術物化形態(tài)的“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成果。
因此,為了推廣和宣傳已有的文化成果,塑造我國的文化形象,在對外文化宣傳中,我們不僅要介紹五千年文明,還需要著力介紹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成果。同時,應進一步搭建國際文化交流平臺,通過各種途徑向世界各國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藝術,特別是當代中國的文化成果,介紹中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讓世人盡可能多地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要展示我國的文化成果,就要充分宣傳和塑造民族文化。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能夠提高民族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又能夠樹立國家文化形象,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從對外交往的角度上看,塑造民族文化,必須根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精華,從而形成有充足的文化底蘊的特色文化。倡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并不意味以“中華性”取代“現代性”和“世界性”,趨向于“文化保守主義”。中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揚離不開社會主義現代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而是在二者的結合中突出具有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這是我國文化形象的重要內容。
當代中國國家文化形象具有豐富的內容體系,準確理解與把握這些內容體系是推進國家文化形象提升的基礎。
第一,中和的基本內涵及其意義。中者,中國之中也;中者,不偏不倚,有節(jié)取中,中庸之道也;中者,代表的人自身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是過程。和者,和諧也,包括和立、和生、和處、和達、和愛等;和為貴;和者,充滿辨正,“和而不同”、大同小異,求同存異。和者,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結果。中和兩個字都有一個“口”代表人,中就是人處事要中正,恰如中間的一豎?!昂汀弊肿筮吺呛蹋硎厩f稼,表示自然,和字表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古往今來,‘人和’理念一直都為有識之士奉為圭臬?!竿瑘蛩匆?,所樂在人和’等等,這些詩詞、俗語,都充分體現了‘人和’之德、‘人和’之貴、‘人和’之樂?!盵1]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不同”并非互不相關,孤立存在,各“不同”之間須得有“和”,即是說不同的事物須用“和”加以協(xié)調,從而在“不同”之間建立起一種和諧有益的關系,使各個不同的事物都能得到新的發(fā)展,形成不同的新物。中和思想以標新立異的方式向世界揭示了中國文化形象的深刻內涵,表明了中國對于當前世界性文化競爭和文化融合的認識和態(tài)度。這種文化形象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作為解決沖突,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共同發(fā)展的思想理論指導,強調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保持和發(fā)揮自身文化的特性,又要在互相交流與對話中取得共識,達到“認同”,進而促進共同發(fā)展。
第二,中和的作用?!昂投煌辈皇且环较麥缌硪环?,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在兩種不同文化中尋找交匯點,并在此基礎上推動雙方文化的發(fā)展。這使我們進一步認清了以“和而不同”為內涵的中國文化形象與在“以同化異”和“以異抗同”思想指導下的文化形象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
中國提出以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來指導文化形象建設,發(fā)展對外文化關系,這是基于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當前國際文化關系的基本特征而做出的。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以博大的胸懷汲取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以“和而不同”的精神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順乎潮流,合乎人心。只有承認世界文明多樣性,主張世界各種文明的共存和相互融合,支持通過文明對話來解決文明間的分歧和沖突,堅持通過文化合作來促進國際和國內文化發(fā)展,才能與其他國家開展正常的對外文化關系,從而真正對外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宗旨。
1.“以和為貴”的文化形象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珍視和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的發(fā)展,是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高度重視和推崇“和為貴”、“和無寡”的思想。從歷史上看,“尚和”、“求和”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優(yōu)秀中華文化精華的中華民族精神,長期以來就傳承和涵養(yǎng)了一種愛好和平和追求和平的精神并使這種愛好和平、親仁善鄰、講信修睦的精神演化成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流。
飽受侵略和傷害的中國人民更能感受到這一思想的重要,深知和平之彌足珍貴。中國共產黨繼承和吸納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這一精華,在長期的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形成了在處理與其他民族、國家和政黨關系上的以鄰為友、以鄰為伴、和平共處的政策。這個政策是中華民族尚和精神的演化,在實踐中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受到了不同民族、國家和政黨的歡迎和支持。
2.“信守諾言”的文化形象
中國歷來是一個注重信譽的國家,“言必信,行必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政府是一個守信用的政府,今日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為了推進現代化建設,尤其需要一個穩(wěn)定和諧的國際環(huán)境。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自由的人民一道,共同致力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并將努力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信守諾言是取信于國際社會的客觀需要,說話算數、信守諾言是國際間發(fā)展友好關系的前提和基礎。中國作為發(fā)展中的大國,要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尊嚴,維護和塑造守信的國家文化形象,就必須進一步搞好對外開放,積極發(fā)展同其他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并努力爭取國際社會在人權等領域對我們政治上、道義上的支持,這就要求中國在對外交往中一定要做到說話算數、信守諾言。
1.中國文化形象隨時代發(fā)展而進步
中國文化形象要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然要求我們在對外文化交往過程中,體現中國偉大的民族精神、體現豐富的思想價值體系和堅定有力的主張,以此來展開文化外交和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其內涵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建立在和各國平等交流的基礎之上開展文化交往活動,宣傳我國的文化形象。第二,對外交往過程中充分體現優(yōu)秀中華文明的思想和外交藝術。第三,吸收世界優(yōu)秀的外交文化以豐富我們的文化底蘊和外交思想。
世界發(fā)展到相互依存的今天,成熟的政府已不再僅僅圍繞著軍事、經濟而展開對外攻勢,因為這樣的戰(zhàn)爭付出與所得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已經證明不成比例,通過強權方式占領到的土地和市場往往在“治理”上會消耗比“占領”時更大的成本,而且難以成功。因為被占領國人民的敵視心態(tài)是任何硬武器都無法征服的,而且很可能是越來越激化,所以各國政府都注重首先開始精神層次的“占領”,通過文化形象的塑造,通過“軟實力”來減少前進中的阻力,我國的文化形象也是這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取得進步的。
2.中國文化形象傳播目的因形勢而變化
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要求小至個人,大至國家都應具有五德,即仁、義、禮、智、信。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言人孔子的看法是:以仁生國、以禮立國、以德治國,而天下歸順,這就是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直至今日仍是影響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思想。
但是,我國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綜合國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于是國際上一些別有用心的反華反共勢力開始散布“中國威脅論”,認為日益強大的中國會在不遠的將來威脅到地區(qū)和世界的安全,進而挑撥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鼓吹要對中國的發(fā)展實行遏制。西方媒體、學術界紛紛借此機會大肆炒作,似乎剎那間中國成為世界所有國家的敵人。
實際上,中國自古代以來就不是一個擴張的國家,其特殊性在于強調既不靠軍事征服,也不是靠經濟收買,而是以“修文德”、“宣德以外”、“懷柔”、“撫和”和“順俗施化”的辦法,或者以道的吸引力去誘導、吸引別國。
因此,面對發(fā)展變化了的國際形勢,我國的文化形象傳播重點也要發(fā)生相應的轉移,主要目的在于向世界宣傳中國自古就受儒家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影響深厚,打消世界對中國發(fā)展的顧慮,減少“逆向認同”,增大“正向認同”,為中國營造一個寬松的和平建設和發(fā)展氛圍。
1.“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文化形象
同世界其他大國相比,中國的周邊地緣環(huán)境最為復雜: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周邊國家多達29 個,其中直接接壤的鄰國就有15 個。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向來有“協(xié)和萬邦”的歷史傳統(tǒng),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與鄰國和平共處時期遠遠超過征戰(zhàn)時期,即使在漢唐等昌盛時期,也不曾超出本國領土范圍向外擴張,中國同周邊國家的友好交流源遠流長?!跋嘀獰o遠近,萬里尚為鄰”、“親仁善鄰”的中國古訓影響著代代中國人,這種文化傳統(tǒng)對當代中國外交戰(zhàn)略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在這一復雜的國際背景下,中國政府將“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作為與周邊國家的基本指導原則,并將發(fā)展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為對外工作的重點。其目的在于通過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淡化因意識形態(tài)分歧和社會制度差異造成的心理距離和互不信任,以經濟的互利互助,發(fā)展戰(zhàn)略上的相互依存,文化的互相交流,建立心理感情上的互相親近,為最終以和平方式協(xié)商解決國際爭端,化解矛盾沖突,增進互相信任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和客觀條件。實踐證明,“與鄰為善、以鄰為伴”這一指導思想對中國謀求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文化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兼相愛、交相利”的文化形象
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侵略擴張行為,并將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作為中國外交戰(zhàn)略的一條重要原則,中國政府的反霸主張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尋根溯源,最典型的是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
墨子生活的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大亂之世”,他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思想?!凹嫦鄲邸笔轻槍Α皠e相惡”而言,是指不分親疏、貴賤、貧富,一視同仁地愛所有的人?!敖幌嗬笔轻槍Α敖幌噘\”而言,主張人們互相幫助,共謀福利,反對互相爭奪、恃強凌弱的行為。因此,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中包含著對霸權的排斥和對弱小者的同情,在近代經歷了百年恥辱的中華民族在獨立后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更是抱有強烈的道德憤慨。
雖然以墨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人關于反對霸權的主張已成為歷史,但其和平共處,反對霸權的精神卻融入了現代中國社會。在新的時代背景條件下,霸權主義依然存在,大國干涉小國內政,富國從經濟上對窮國進行經濟掠奪的現象仍時有發(fā)生。中國政府明確提出反對霸權主義,是為了維護獨立自主的國家主權原則和平等互利的國際關系秩序,而不是為了尋求對抗。因此在反對霸權主義的斗爭中更注重策略和方式,強調反對霸權主義是針對一些國家的強權行徑,而不是事事處處都與這些國家對立對抗。
有鑒于此,中國先后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各種層次的“伙伴關系”:同法國建立的“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同美國建立的“建設性戰(zhàn)略伙伴關系”,同東盟建立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同歐盟建立的“長期穩(wěn)定的建設性伙伴關系”以及前面所提到與俄羅斯、日本和韓國建立的伙伴關系。這些“伙伴關系”的建立,充分說明了中國和各主要大國之間的合作、友好的關系,為實現21世紀的和平、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良好的國家文化形象顯然有助于提升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那么,如何塑造良好的國家文化形象呢?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繼承和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國文化形象的塑造,就要培育和確立核心的文化價值觀念,首先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這既能夠提高民族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又能夠樹立國家文化形象,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從對外交往的角度上看,塑造民族文化,必須根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精華,形成有充足的文化底蘊的特色文化。
作為中國文化形象塑造的重要對象,臺灣同胞、海外華人、亞洲各文化同源國的人民,對中國的感情都是建立在理解、認同和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情結基礎之上的,離開了同源同宗傳統(tǒng)文化向心力,中國文化形象就會失去重要的優(yōu)勢地位,成為無本之木。倡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并不意味以“中華性”取代“現代性”和“世界性”,趨向于“文化保守主義”。中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揚離不開社會主義現代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而是在二者的結合中突出具有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目前,儒家文化在是世界各國尤其是東亞國家得到了廣泛的認同,成為世界各國人民關注的焦點。中國是儒家思想的發(fā)源國,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展示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是提高中國文化形象,發(fā)展中國文化外交的重要捷徑。
第二,借鑒和汲取世界優(yōu)秀文化。要培育核心文化價值觀,還要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積極借鑒和汲取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文化,塑造倡導開放型的文化形象。
舉例來說,在國際衛(wèi)星電視接收方面,一些國家和地區(qū)把有線電視和衛(wèi)星電視結合起來,通過自己的有線電視臺或收費電視臺,播放經過精心挑選的衛(wèi)星電視節(jié)目。這樣不僅有利于通過文化管制來控制節(jié)目的數量和類型,而且還可以通過一定的點評和引導,來促使國民文化鑒賞能力的提高。
再比如在語言的傳播方面,由于經濟和歷史的原因,英語成為實際上的國際通用語言,作為國際通用語言英語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帶有很強的民族性,為一些強權國家利用英語實現“語言霸權”提供了條件,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要加強防范,尤其是在加強漢語在網絡語言中的運用和發(fā)展,防止文化入侵;另一方面它也是國際傳播的一種工具,國民對英語的熟練可以促使人們提高國際意識,從而樹立我國開放的文化形象。
第三,確立中國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實際上國家文化形象的主要功能不在于問題出來后才去做修補,而在于事前所做的鋪墊和宣傳,只有通過經常的非政治性的文化傳播打開文化渠道,才有可能在一定時期或一定問題上進行政治意向的文化溝通,從而塑造我國在國際上的形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盵2]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深入國家文化形象的理論研究,逐步確立中國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提高國民文化素養(yǎng)。國民文化素養(yǎng)是國家文化形象的主要要素,對國家文化形象產生重要影響。我國有一些出國從事公務、商務或旅游的國人對自我形象不夠重視,在國外公共場所大呼小叫、亂丟廢棄物、隨意吐痰等不文明行為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以至于在一些國家專門有針對中國游客的中文告示,這對我國的文化形象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
因此,要塑造良好的國家文化形象,每一位國民都應該要有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和寬容態(tài)度,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風俗和習慣,欣賞不同文明的文化和藝術樣式,求同存異,和諧相處,共謀發(fā)展。同時,在國際交往中,既不能因為我們國家經濟發(fā)展了,國力增強了,就以大國自居,目空一切,唯我獨尊;也不能因為中華民族曾長期遭受欺凌,就妄自菲薄。最后,公民個人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和禮儀修養(yǎng)。應該懂禮貌、有分寸、有涵養(yǎng),真正體現中國崇尚謙謙君子和作為禮儀之邦的風范。
第二,確立良好的政府文化行為。塑造與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家文化形象,對于政府來說,就是要繼續(xù)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倡導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引導公民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應努力汲取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的營養(yǎng),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的成果,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精神和風格、豐富多彩的現代中國文化內容和樣式,促進文化的全面繁榮。
同時,不僅要鼓勵中國企業(yè)走出去,還要引導企業(yè)恪守國際準則,尊重當地的游戲規(guī)則,承擔社會責任;不僅能提高國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應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趣味的國民;不僅能滿足國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能提供健康、多樣、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產品。
第三,確立良好的企業(yè)文化行為。企業(yè)文化形象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一些海外公司,對企業(yè)形象的塑造不夠重視,缺乏遵守國際慣例和當地的游戲規(guī)則的意識;一些不規(guī)范的經營行為,不僅使企業(yè)蒙受重大損失,也影響了國家文化形象。
因此,我國的文化企業(yè)應主動“走出去”,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應通過各種途徑向世界各國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藝術,特別是當代中國的文化成果,介紹中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讓世人盡可能多地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在經營活動中,應遵守國際法律法規(guī)和慣例,尊重所在國的習慣和風俗,講誠信,守信譽,既要講利潤,樂于承擔企業(yè)應盡的社會責任。
第一,挖掘文化遺產,提升國家文化形象。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璀璨奪目的語言、文學、哲學、書法、繪畫、古典音樂、雜技、工藝、武術、氣功和飲食文化等數千年來深邃厚重的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全面保護中國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需要,是提升國家文化形象的基礎。
中國古往今來的優(yōu)秀文化及其載體是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植被和精神家園,是中國文化原創(chuàng)的基因庫,是中國文化形象建設的重要資源,也是中國文化保護工作的對象和重點。只有通過薪火相傳,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加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積極推動文化傳承,是對傳統(tǒng)文化最好的保護途徑之一。
第二,繁榮文學藝術,增加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在加強文化保護的同時,中國也重視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工作,不斷繁榮文學藝術和人文科學。保護與創(chuàng)新具有密切的關系,文化的基礎必須保護,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地創(chuàng)新。只有在保護的基礎上不斷內省和創(chuàng)新,文化才能枝繁葉茂,永葆青春活力。
其中哲學社會科學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源泉,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地繁榮發(fā)展,大力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才能夠適應形勢的需要,正確的指導中國國家形象建設。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正是抓住并服務于文化外交的實質———“輸出思想,傳播和溝通信仰,交換文化價值觀”的“思想外交”或“觀念外交”。
第三,扶持文化產業(yè),增強文化產品的競爭力。扶持文化產業(yè),增強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就要求實施文化品牌戰(zhàn)略。打造中國文化品牌就是打造中國文化的名片和載體,通過創(chuàng)建和打造一個個蘊含中國文化的品牌和精品,有助于中國文化通過這些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近幾年來,中國在世界各地把春節(jié)品牌、國慶品牌等做得比較有聲勢,在海外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在中國舉辦的一系列的著名國際文化藝術節(jié)為各國藝術家展示獨特風采和魅力提供了良好的舞臺,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廣泛參與,已成為中國主辦的具有世界聲譽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盛會。作為中國政府大力打造的重要國際文化交流品牌,它們將更深入、廣泛地得到國際關注和參與,為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做出貢獻,提升了國家的文化形象。
第一,增強傳播意識,改進傳播方式,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力?,F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加強了國家間的思想和文化的傳播,新技術的使用使得國際事務的諸多方面出現了新的跨國趨勢,人們能夠輕易地沖破國家間的疆域限制進行溝通。傳統(tǒng)的民族國家的地理世界變得模糊而易滲透,國家對國內事務難以再采取封閉和限制的傳播措施?;ヂ摼W、電視已成為新的重要的大眾傳播工具,文化強勢國家的思想輿論很容易借助這些技術和手段進入其他國家的視野并影響這些國家民眾的情緒和判斷。在這種情況下,一國良好形象地建構變得相對簡單又成為可能,同時稍不注意又極易受到損害。
中國文化形象長期被誤讀的重要原因正在于信息傳播的不平衡,與西方強國相比,中國是一個信息傳播弱勢國,不但信息傳播技術能力不發(fā)達,而且傳播的信息內容主要來自西方國家。因此,中國的國家文化形象長期以來不是被自我表達了,而是為他國表達了。為此,中國必須大力發(fā)展包括互聯網、廣播、電視、電影、書報、音影在內的各種傳播手段,提高信息傳播能力,在國際上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只有高度重視傳播意識的培養(yǎng),努力改進傳播方式,才能使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文化影響力成為可能。
第二,開展文化外交,加強國際交流,傳播中國良好形象。文化交流是文化外交的一種戰(zhàn)略手段,服務于政務外交、經濟外交等傳統(tǒng)外交,同時肩負著塑造當代中國國際形象、培育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增強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使命。換言之,國家形象是國際交往互動的產物,只有通過文化外交方式才能認識彼此文化形象。一個封閉的中國,其形象可能極好,也可能極壞,因為其中充滿了太多想象和虛構的成分。中國要想樹立起積極正面的國家文化形象,就應該大膽的敞開國門讓別人來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就要增強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以事實回應虛構和謠言,比任何辯解都有說服力。當然密切的交往并不必然帶來兩國間的友誼,這取決于兩國間業(yè)已建立的體系文化的性質,但正面的交往有助于累積好感和消除誤解,最終使兩國間的體系文化向好的方向發(fā)生轉型。當然,交往必須是平等的、雙向的,唯其如此才能確保信息溝通的平衡性。
同時,一些重要的價值取向,如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不但已經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肯定,而且日益成為全球化時代“國家形象”的評價標準。認同并踐行這些價值取向,是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贏得國際好感的前提。我國只有積極開展文化外交,加強國際交流和溝通,在堅持個性的同時認同和踐行共同價值觀,才能建構和傳播良好的國家形象,為絕大多數國家接受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