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華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
隨著國家“營改增”稅收政策的調整和“互聯網+”新營銷戰(zhàn)略的提出,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交易模式在國內逐漸發(fā)展起來,并以自身迅速、便捷、高效的優(yōu)勢,迅速發(fā)展壯大,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最早提出電子商務這一概念的是英國IBM公司,但是真正最早實施電子商務這一交易模式的是美國政府允許亞馬遜線上經營零售商品,打開了電子商務交易的新模式。電子商務根據交易對象的不同分為B2B、B2C、B2G、C2G、C2C等經營模式,本文主要討論B2C和 C2C兩種電子商務經營模式。
2015年以來,國內電子商務交易的數額呈現爆炸式增長。2019年商務部發(fā)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8)》顯示,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商品總額為1 347億元,同比增長50%;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為1.37萬億元,同比增長30.4%。2019年剛結束的“雙十一”購物節(jié),天貓商城、京東商城成交額均高達200多億,是實體經濟無法企及的數額。
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企業(yè)應當履行的義務,任何人不得逃稅、漏稅。但是因為電子商務交易的私密性、隱蔽性,導致稅務機關無法依法進行稅款征收,造成稅款流失、稅負不公的現象。本文從稅收管轄問題、交易信息隱蔽性以及缺失的電子商務稅收征管體系等三個方面來闡述電子商務稅收存在的問題。
首先,稅收管轄是確定征稅來源的主要依據,是一國政府在其主權范圍內決定征稅額與征稅對象的權力。我國目前主要分為居民管轄和來源地管轄。居民管轄主要是在國內連續(xù)居住滿183天,稅務機關就可以向其征稅。來源地管轄主要是在中國境內有收入,就應當承擔納稅的義務。電子商務運營者都在網上交易,無法追蹤到交易主體的真實身份信息和住址,無法核定具體的納稅對象。同時,因為電子商務交易主體通常沒有實體的交易場所,無法按照傳統(tǒng)的常設機構來確定稅收管轄。電子商務中的商品,尤其是數字化產品,其商品的運輸流、消費流迅速,交易地點難以確定,賣方和結算方可能不在同一地點,給稅務機關確認納稅義務人的經營活動場所或納稅發(fā)生地點增加了難度。
其次,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很少有商家主動提供電子發(fā)票,即使提供,電子發(fā)票也是需要消費者在結算頁面自主選擇,一般消費者因為選擇電子發(fā)票需要增加額外的費用或者是添加更多的個人信息,還會面臨喪失商家減免價款的風險,所以一般消費者不會選擇索要電子發(fā)票,而發(fā)票正是稅收征管的主要依據,因此導致很多交易都無法追蹤。同時,電子商務的支付是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完成的,具體模式是用戶先支付貨款,但此時并未直接支付到商家賬戶,而是先匯到如支付寶、京東收銀臺等第三方平臺帳戶,只有完成交易,才會由第三方賬戶匯入商家賬戶。因為都是網上操作,不是在規(guī)范的賬戶統(tǒng)一流轉,無法從銀行監(jiān)管賬戶資金流向,所以資金的隱蔽性也是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問題所在。
最后,電子商務的迅速發(fā)展對現行的稅務征收管理體系提出新的挑戰(zhàn)。電子商務交易模式下,會計賬簿的真實性難以保證,電子商務主要利用網絡完成交易,無紙化運作使其可以便捷地刪除交易憑證和修改會計賬簿,并且無跡可尋。而交易憑證和會計賬簿等資料是稅收征管的基礎,刪除修改這些信息會造成原始憑證的丟失,導致稅務機關無法核實到具體真實的信息。同時,在電子商務交易模式下,任何人只要有互聯網連接的條件,在交易平臺注冊,提供注冊費用,就可以進行交易。商家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變化交易地址,隱藏真實交易信息。稅務機關要核查這些具體的交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為稅收稽查工作增加了難度。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fā)展,目前的稅收征管體系主要針對實體經濟,對電子商務運營者征管存在滯后性,不可避免地導致稅收損失,同時也造成稅負不公平的現狀,增加了網絡運營商和企業(yè)運營商之間的不公平競爭。為了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對電子商務企業(yè)進行征稅勢在必行。
首先,對電子商務運營者進行征稅是為了防止稅款的流失。我國電子商務起步晚,但是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逐漸做大做強,已經達到實體運營商無法企及的規(guī)?!,F行的稅務征收管理體制無法適應電子商務交易模式的快速發(fā)展,類似于淘寶網店的電子商務模式還未完全納入征稅體系,因為其在淘寶只是實名登記,并未進行稅務登記。同時,有很多應當是B2C的商家,注冊成C2C的經營模式,使其免于繳納高稅賦。電子商務企業(yè)運行的無紙化過程增加了稅務機關在賬目核查環(huán)節(jié)的難度。類似于數字化產品的交易,因為商品運輸過程和消費過程的迅速性,無法核查到具體的交易流向。由于電子商務運營者在經濟結構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稅務機關難以對其進行征稅,導致稅款流失,不利于國家財政收入和經濟發(fā)展,因此有必要對電子商務運營者進行征稅。
其次,從市場競爭來考量,為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對電子商務運營者進行征稅是保證市場機制良好運行不可或缺的條件。電子商務運營者主要交易模式是線上交易,缺乏傳統(tǒng)實體經濟的場所租賃、人員雇傭等費用支出,運營成本遠遠低于實體經濟運營成本,電子商務運營者優(yōu)勢凸顯。以淘寶為例,淘寶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就明確其發(fā)展經營的理念,免收開店費和交易手續(xù)費等免費服務,加之有支付寶作為獨立的第三方結算平臺,使淘寶在成立之初的三年內就成為亞洲最大的C2C平臺。在國內,淘寶的發(fā)展也是勢如破竹,交易額不斷創(chuàng)新,用戶數量不斷增加,成為當下年輕人喜歡的購物平臺和購物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工商、稅務等機關無法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勢必會對實體經濟造成重大沖擊,導致稅負不公平,實體經濟運營商可能會逐漸選擇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不利于經濟秩序的平穩(wěn)運行,損害市場競爭秩序。
最后,從稅收公平基本原則來看,對電子商務運營者進行征稅符合稅法的基本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子商務法》)第十一條的規(guī)定,依法納稅是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履行的義務,并且可以享受稅收優(yōu)惠。稅收公平是指國家征稅應使各個納稅人的稅負與其負擔能力相適應,并使納稅人之間的負擔水平保持平衡。稅收公平主要體現在征稅普遍性和征稅平等性兩個方面。電子商務經營者作為市場經營的主體,是應當依法納稅的主體,這是稅收普遍性的要求。稅收平等性要求橫向和縱向平等,要求按照納稅人的經濟能力來認定稅收標準,稅負高低應當與納稅人的經濟能力相適應。電子商務運營者也是現在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和線下實體經濟運營者無本質分別,如果無法對其進行有效征稅,將會導致稅負不公,違反稅法基本原則。
2019年1月1日,《電子商務法》生效,為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提供了法律依據,因此本文以《電子商務法》為依據對電子商務稅收征管提出具體建議。
首先,全面推行電子發(fā)票。電子商務交易的無紙化過程使很多消費者放棄索要電子發(fā)票,使稅務機關喪失稽查電商的實際交易數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單位、個人在購銷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經營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中,應當按照規(guī)定開具、使用、取得發(fā)票?!吨腥A人民共和國發(fā)票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銷售商品、提供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對外發(fā)生經營業(yè)務收取款項,收款方應當向付款方開具發(fā)票?!峨娮由虅辗ā返谑臈l規(guī)定,電子商務經營者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應當依法出具紙質發(fā)票或者電子發(fā)票等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電子發(fā)票與紙質發(fā)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根據以上法律規(guī)定,無論線上、線下交易都需要開具發(fā)票,電子發(fā)票和紙質發(fā)票具有同樣的效力,貫徹“以票控稅”的制度體系建設,推行線上交易電子發(fā)票全覆蓋的制度,將線上交易有效納入稅務機關的監(jiān)管范圍,防止稅款流失。
其次,對《電子商務法》規(guī)定的課稅主體和課稅客體進行征稅體系建設。真實可靠的稅務登記是進行有效稅收征管的基礎,《電子商務法》第二條、第九條和第十條的規(guī)定分別明確了電子商務征稅的主體和客體。這意味者開始對電子商務企業(yè)的稅收征管實施事前監(jiān)管,不經稅務登記直接開設網店的情況不復存在,個人網店被納入征稅范圍,通過登記,稅務機關對網店交易所在地、常用服務器所在地、經營范圍可以依法核查。同時,《電子商務法》第十條規(guī)定了不需要依法納稅的電子商務運營主體: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yè)產品,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不需要進行登記的。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稅務機關在對“零星小額交易活動”解釋的時候,需要參照前述的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yè)產品的交易數額、交易規(guī)模進行綜合考量。《電子商務法》第二條在規(guī)定課稅客體時,將金融類產品和服務,利用信息網絡提供新聞信息、音視頻節(jié)目、出版以及文化產品等商品或者服務排除在電子商務的范圍之外。因此,電子商務征稅體系的構建應當有合理的界限和外延。
最后,實行信息共享,明確電子商務平臺的涉稅責任。根據《電子商務法》第二十八條和第七十五條的規(guī)定,電子商務平臺在未履行相關要求時,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電子商務平臺有向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和稅務機關報送經營者信息的義務。第七十五條規(guī)定,如果電子商務平臺未履行報送義務,將承擔法律責任?,F行電子商務交易模式主要是由第三方網絡服務平臺進行交易結算,第三方支付交易平臺的最初目的是為了防止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不誠信,現在可以要求第三方支付平臺及時報送相關交易信息,因為第三方支付平臺會保存完整的交易記錄、賬戶信息、物流情況等。同時,如果由第三方支付平臺報送稅務征收信息,稅務機關將會擺脫對電商征稅只依據發(fā)票的征稅方式,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報送信息,稅務機關可以全面掌握電商的運營情況,將會減少稅務征收運行成本。如果第三方支付平臺不履行義務,可以依據《電子商務法》第七十五條規(guī)定,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電子商務交易模式的不斷發(fā)展為我國稅收征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改變著傳統(tǒng)的商業(yè)模式,世界各國對電子商務稅收逐漸轉向,需要保證線上線下交易的公平性。作為我國首部關于電子商務領域的法律,《電子商務法》為電子商務企業(yè)稅收征管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環(huán)境,改善了電子商務行業(yè)之前稅收征管的亂象,從而使我國電子商務運營者在稅收方面實現全面征繳,減少稅款流失,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面對電子商務對稅收提出的新挑戰(zhàn),我們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充分發(fā)揮稅收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